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宋代禅宗美学思想的转型历程中,严羽提出了一个“妙悟—兴趣—入神”的活法美学思想体系.“妙悟”强调活法悟入,以心为法;“兴趣”化理为趣,达到兴象、意趣的玲珑融会,不落言筌;“入神”则要求风骨与气象的统一,神化无迹,无法可求,都贯穿着灵动的活法审美精神.严羽这种妙悟入神的美学思想,是对江西诗派的活法悟入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的“说江西诗病”,实质就是用江西诗派的活法美学思想来纠正江西诗派的创作之失与批判江西诗派的创作流弊.因此,严羽是宋代禅宗活法美学思想的总结者,他用活法美学思想“说江西诗病”,宣告了宋代江西诗派的历史终结.  相似文献   

2.
《沧浪诗话》是南宋诗坛上一部自成体系的理论著作。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而要着重讨论并解决的基本问题只有两个:一是什么样的诗才算好诗,二是怎样才能产生出这样的好诗来。对前者的答案是“兴趣”说,它构成了《诗话》鉴赏论的核心;对后者的答案是“妙悟”说,它形成了严羽诗歌创作论的基础。关于“兴趣”说,我已撰文论述,这里想进一步探讨其“妙悟”说及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严羽兴趣说与唐诗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羽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这一点已为世公认。他的“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和“兴趣”,则招来许多批评,被说成是“唯心主义”和引导诗歌创作脱离现实。其实,“以禅喻诗”、“妙悟”等等,仅是借助于禅理作比喻而已,并非象有些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明七子派对《沧浪诗话》相关命题的论述为材料 ,以七子派为视角 ,认为严羽的“妙悟”说指的是对诗法的透彻掌握和灵活应用 ;其“兴趣”说指的是作品以作者的审美情趣为对象 ,以因物作喻为表现手法而形成的一种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 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诗人论《诗》,把握诗的特质,发掘诗的真谛和艺术精华;学者论《诗》,学识渊厚,眼光犀利,考索赅博,立说翔实;战士论《诗》,思想激进,以科学和民主涤荡封建经学和陈腐观念的积垢。闻一多兼得三者之长,成为现代《诗经》研究大师。闻一多的《诗经》研究著作,除旧版《闻一多全集》已刊十种和早已佚失的《诗经长编》外,据其女儿闻(惠羽)钞录,北京图书馆存闻一多治《诗》遗稿尚有: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的思想博大精深 ,见之于文论方面 ,最重要的便是《姜斋诗话》 ;王国维之论文学 ,为世人所推崇 ,典范之作自然要算《人间词话》。船山论诗拈出意象 ,观堂说词标举境界 ,说法虽然不一 ,然而细加探究 ,即可看出二者的联系。本文即从二人论诗境、妙悟、诗法观点的一致性来阐释二者的传承关系。一、诗歌意境诗境是《姜斋诗话》与《人间词话》所论述的核心问题 ,前者论意与象 ,后者论境界 ,但二者都从诗中的情景谈起 ,其中不无关联。王夫之以为诗以“意”为主 ,强调情景的一致性 ;王国维则从“境”入手 ,主张诗中情景的自然融合。说情景一致…  相似文献   

7.
严羽的辨体批评理论主要在《诗辨》和《答吴景仙书》两章中构建和运用,而辨体理念则贯穿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从而使辨体批评成为理解诸如"熟参、妙悟、兴趣、以盛唐为法、以禅喻诗"等范畴命题的关键。在论述其辨体批评的过程中,我们对"以禅喻诗"、"诗之宗旨"以及严羽的"自负、自矜"等论题的界定与传统主流学术观点出现了歧异,其目的在于从一种新的视角阐释古老的文学命题。  相似文献   

8.
严羽论诗之妙悟借鉴自宗杲论禅之妙悟。妙悟的对象是别材别趣。它从本体论意义上指示了把握诗道的不二法门,说明了作为诗歌本体的诗情直觉性、整体性、体验性的特点。妙悟说决定了诗歌创作和鉴赏的思维方式,也规定了妙悟诗道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支运波 《船山学刊》2011,(3):129-133
《沧浪诗话.诗辨》"以禅喻诗",用禅道之悟类喻诗之优劣,此论受到明清及近代诗学之士质疑。以冯班为代表提出的"小乘禅之外,又有声闻辟支"和"临济、曹洞有何高下"两个疑问。版本之误和严羽受宗杲禅学思想影响是当代学界所贡献的解决策略。以"妙悟"说为根基和核心,则是开启临济、曹洞高下论疑团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一、《沧浪诗话》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意蕴从北宋的文坛来看,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轻视文学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形象特征,提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文学理论。严羽的“妙悟说”是针对江西诗派而发的。他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  相似文献   

11.
一、理解艺术特质的一把钥匙?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正式?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艺术生产的特点是什么呢?马克思在这里没有作具体的论述,但他在讲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时,说过这样一段极重要的话: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5页)这里,马克思把思维着的头脑在掌握世界上的不同,区分为四种方式.实际上也就是指出有四种不同的精神生产.这对我们了解艺术生产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禅喻诗的学理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与禅的关系是中国诗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自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学》以降,已有若干种研究专著问世。关于禅在诗歌创作中的意义,饶宗颐先生曾精当地概括为:“以妙悟孕育其诗心,以活句培养其诗法,以最上乘致其诗品之高,以透澈玲珑构其诗境之瓊。”①而从诗学的角度说,则禅与诗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以禅喻诗的批评传统上。有的学者已将这一传统的起源追溯到孟浩然《本 黎新亭作》(《全唐诗》卷一六○)②,但“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只是一般佛教话头而已,实在还不能说是以禅喻诗,明确的表述似应是齐…  相似文献   

13.
伏涤修 《东南学术》2003,(4):136-144
后人对《沧浪诗话》采用以禅喻诗方式、倡兴趣主妙悟等指斥颇多 ,同时对它宗李杜而不宗王孟也提出质疑 ,本文认为严羽以禅喻法论诗、推崇杜甫、追求诗歌入神境界 ,正是宋代禅学盛行、宗杜已成定论、人们不满当时诗坛风气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道德经》散文化诗的韵散谐和的诗的特质、"辞意锤炼"的哲理散文诗化的大成管理智慧文化大厦,从而表现出"正言若反"的诗歌风格特色和"有无"辩证的哲理散文艺术魅力,对中国文史哲的渗透与中国生态管理、美学思想等多层面的大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禅宗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芬 《船山学刊》2004,(2):126-129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尤其是唐宋时期,禅宗与诗学、美学的交融互渗现象极为突出.其中的奥秘,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从思维方式这个角度,揭示了诗禅相通的根本.本文依此为契机,拟通过考察禅宗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诗学美学的影响,寻绎出传统诗学、美学某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相传为韩所作的《香奁集》 ,确属一部声情并茂的“声诗”选集 ;它的传世 ,为后人全面考察词体文学经历“声诗”阶段并逐渐演变为成熟的长短句的复杂过程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文本依据。本文通过对《香奁》诗和《云谣》《花间》词的综合考察 ,描述了晚唐五代合乐曲词的演进轨迹以及声诗对提高长短句的艺术品位产生的内在影响。《香奁》和《花间》的比较研究 ,不仅勾勒出唐五代声诗的体裁种类 ,更揭示了以《香奁》诗为代表的声诗作品 ,最终要被更加协律的长短句所代替 ,这也是晚唐五代倚声文学发展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7.
李庆瑶 《理论界》2012,(2):118-119
"不用禅语,而时得禅理",可说是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入禅"之作的艺术特征。这种"诗禅结合"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禅入诗,以清静之心"妙悟自然"的艺术思维;二是以禅境写诗境,将禅理融于万物万象的感性形式之中,从具体生动的形象画面里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思想倾向,达到"物我两忘",诗情画意与禅理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可以说,禅宗思想为王维提供了诗歌创作的新境界,并促使其用一种新思维方式来观照、反映世界。  相似文献   

18.
“诗为禅客添花锦 ,禅是诗家切玉刀”,诗人元遗山的这两句诗因其对诗禅交融互渗现象的生动揭示 ,而被广为引述。其实早在宋代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就指明了诗禅相通的根本 ,他说 ,“禅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这句话虽用语俭朴 ,却一语切中要害。如果说“禅是诗家切玉刀”的话 ,那么 ,禅学之悟就是这把“刀”的刀锋。正是这刀锋的切入使原本玄奥的诗思更加玄妙深邃、快捷机智 ,原本含蕴丰富的诗歌更趋向于追求空灵澄莹、自然澹泊而又韵味无穷的意蕴。展现出诗歌史上的别一景观 ,意境说才脱颖而出。本文拟就此展开论说 ,企图寻绎…  相似文献   

19.
<正> 李庆立、孙慎之二同志的《诗家直说笺注》,新近已由齐鲁书社出版。《诗家直说》,又名《四溟诗话》,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著名诗人、诗论家谢榛的诗歌理论著作。谢榛作为明代“后七子”的早期领袖,比其他六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率先提出了一套诗歌理论。他的诗歌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诗家直说》中。此书虽于严羽等人的学说有所承袭,比如标举“以盛唐为法”等等,但重要的是渗透着谢榛自己的创作体验和“妙悟”,有着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美学意义。该书问世以来,毁誉不一,甚至非多是少。近年来  相似文献   

20.
李唐 《北方论丛》2007,(5):8-10
王安石议政诗的政见多以议论出之,"以议论为诗"是王安石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他的议政诗是作"诗",而不是写政论,没有因政见的阐发而改变诗"带情韵以行"的审美特质。他在议政诗的创作中经常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强化"议"的情感力度,使其许多作品成为独具艺术风貌,诗歌艺术价值颇高的优秀诗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