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玉红 《文史哲》2011,(6):103-111
南宋设置四川总领所掌管财政,以期分化和节制武将的权力。但在四川总领所制度的实际运行中,由于开禧北伐前后特殊的政治情势与人事关系等影响,其权力逐步丧失。吴曦利用总领所制度运行中的疏漏,成功兵变,又因其财政权的不稳定而告失败。四川总领所制度运行与吴曦之变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认识总领所制度规定与实际运行不同层面的绝佳个案,从中展现出了南宋地方治理中制度运行与政治事件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孙婧婍 《中州学刊》2022,(2):121-124
南宋时期的东南漕运因漕供机制变化、转般与直达供漕方式的交替进行、漕供运程远及供输压力大而产生了水脚糜费。官般与民般这两种承运方式在运行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脚糜费。漕粮交卸地变动与州县官员违规办漕过程中的水脚糜费,导致上供欠折。对水脚糜费造成的上供欠折,宋廷借助货币政策与司法手段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3.
明成化十年,漕粮行改兑法,运军需赴州县水次收兑漕粮,这是一次重要的制度变动。"一条鞭法"推行前,漕粮民收民解,旗军、运丁常常盘剥里甲和粮长,至嘉靖朝这一现象更加普遍化。为避免旗军、运丁的勒索,加上江西河道不利航运,自万历朝起江西州县即在省城购置漕仓,于省仓兑粮与运军。"一条鞭法"推行的过程中,漕粮官收官解,这时州县也设立了一批漕仓。至清乾隆朝,南昌城外西北、西南已漕仓林立。这些城外漕仓后来成为试馆、会馆,供士子考试及州县官民赴省之用。通过明清江西省城外漕仓兴起的历史,可以认识贡赋体制对于形塑城市空间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探讨西汉军队的领导体制,是研究西汉军制史的一把钥匙。因为军队领导体制是军队的中枢,军队的编成、编制、装备、战略和战术等诸方面的变化,最终都要反映到领导体制上来。同时,探讨西汉军队领导体制,还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视西汉专制主义中央政权的发展轨迹。本文就此呈疏浅之见,敬请指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军事机构从无到有。伴随着军事机构的日渐庞大,军队领导体制也开始形成。到西汉时期,随着文武分职制发展,军队领导体制日趋完善。从制度上说,其时中央军事行政系统,设有太尉(大司马);中央禁卫军系统,设有卫尉、中尉和郎…  相似文献   

5.
自隋炀帝开通运河之后,漕运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的一项内容。延续到了清代,更是被称为“三大政”之一。清中叶以后,清朝的封建统治日益腐败,世风日下,萎靡不振,漕政也是弊病丛生,已严重威胁到京师的粮食和财政供应。有着“干国良臣”美誉之称的陶澍,为了打通这条大动脉,维系清政府的正常运转,在“经世致用”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裁汰冗员,删除浮费;严禁包漕,严格制度;治理运河,疏通河道;另辟新径,漕粮海运等措施,对漕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给后世留下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文章试以陶澍漕政改革为中心,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刘晓 《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4):95-101+221
元灭南宋后,在淮、江以南推行较严密的军事镇戍制度,其中江东地区八路一州之地,属密集型镇戍区,八路中又以建康为首,这里曾是伯颜最后灭亡南宋的军队集结地,长期屯驻重兵,直到至元后期屯驻各军才陆续移戍他处。江东地区镇戍格局大致完成于至元末,基本维持了一路一万户府的配置格局,完全符合元代江南镇戍体系常戍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漕运是封建王朝的生命线,“国家大计,莫过于漕”①。清嘉庆道光年间,伴随着吏治的腐败,漕务弊端丛生,南漕北运屡屡受阻,清王朝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江苏巡抚陶澍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力排众议,行海运,除漕弊,使漕务得到明显改善。陶澍漕务改革对于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漕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前,史学界对此研究不够,陶澎的历史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肯定,本文就此作些探讨。一、嘉道时期的漕务危机清嘉道之时,漕弊丛生,大端如下:1.漕政衙门冗员充斥。有清一代,人们视漕运为利薮,漕政衙门人员日多,到嘉道…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8,(6)
都督府在北宋、南宋都存在,而且在宋金战争中,曾经发挥过未可忽视的作用。两宋都督府有显著不同的职能,北宋为州格与虚衔,南宋为宰执兼领的统一前线诸路军马指挥的军事统帅机构。对两宋都督府的三重职能进行比较研究可知:其一,北宋都督在地方行政区划上,它既是六等州格都督州、节度州、防御州、团练州、军事州的最高一等;又是五等府京府、陪京府、都督府、次府、余府中的一等。其二,与州、府相联,北宋所设都督,有大都督、中都督、小都督之别,其实这时都督为亲王、宰执遥领之虚衔,无实职。其三,南宋初期,因宋金战争形势严峻,于是有宰执兼领都督诸路军马之置,发挥了战时区域最高军事指挥的职能。自绍兴后,都督诸路兵马府的设置,贯穿南宋七朝中的六朝(唯光宗朝例外),逢战必设,成为常态。通过两宋都督府的比较,得出结论:北宋大都督、中都督、都督之设,是沿隋唐诸路总管府、都督府之制,与州郡建置相联,属"都督州建官"体制,非统兵作战体制。而南宋以宰执兼都督诸路军马,传谕皇帝调动军队部署的旨意,节制前线诸大将,统一号令,保障军队供给,以便宜行事,属统帅作战体制。  相似文献   

9.
论南宋财政岁入及其与北宋岁入之差异高聪明南宋是北宋的延续,南宋各方面的制度以继承北宋为主,在新的形势下,某些方面的变化则是难免的。这是因为南宋是在北方金人的压迫下建立和稳定下来的,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各项制度也必须做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军事制度和为...  相似文献   

10.
关于唐代前期行军中押官一职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唐代前期的职官制度中,最复杂的莫过于军队系统的职官。这是因为唐代国家武装力量体制的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既有平时体制的府兵制度、禁军制度和镇戍制度等,也有战时体制的行军制度以及由行军逐渐演变而成的边防军制度(即节度使所领之兵,亦称镇军制度)。在这些各不相同的军事组织系统中,都分别有着自成体系的职官系统以及相应的职务称号。府兵指挥、管理系统的职官称号主要有诸卫大将军、军府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团校尉、旅帅、队正、火长等。禁军的指挥、管理系统主要有左右羽林和左右龙武大将军、翊府中郎将、  相似文献   

11.
助军是汉人世侯向蒙廷应尽的六项义务之一。世侯助军与否,是考察蒙廷(中央)与世侯(地方)关系的一项重要指标。蒙古灭金后至元世祖中统初年,汉人世侯的大部分军队镇戍在河南和江淮一带,征伐南宋。蒙古在与南宋的战争中,将世侯军队分割在不同战线,以分解其兵力。忽必烈征战阿里不哥时,将史氏、张氏、严氏等河朔山东大藩军队中的精锐改编到他的武卫军中。汉军久从征伐,率皆困敝,且损失严重。随从助军的世侯所拥有的军队,不足以作为他们割据的资本。元世祖在平定李?之乱后顺利罢侯置守,与汉人世侯的征伐镇戍关系甚大。  相似文献   

12.
清代运军来自有漕卫所,身属军籍,管驾漕船;不出运时,则耕种屯田,交粮纳赋。运军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属于清代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阶层,是清朝漕运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打破了我国几十年来单一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经济体制正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医院服务虽然作为公益性福利事业,仍然同市场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职工医疗制度改革正在走向深入,已从前几年的试点逐步扩大到全国。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对军队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已经产生和将要产生深刻的影响。认清形势发展变化,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加强军队医院建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袁亚洲 《理论界》2005,(2):163-164
军队政治工作的理念要科学化,政治工作的体制要科学化,政治工作的手段要科学化,政治工作的制度要科学化。  相似文献   

15.
台湾2002年度“国防报告书”是陈水扁主玫台湾两年后比较全面反映陈水扁及民进党“国防”理念的报告书,反映了台军调整“国防体制”,加强“总统”对军队掌控,修改防卫作战构想,提升资讯,电子作战地位,以“募征并举”改变征兵制度等一系列值得注意的整军备战新动向。  相似文献   

16.
于化民 《东岳论丛》2001,22(3):12-17
建国初期 ,随着国内和平的基本实现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及时提出了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任务 ,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现由建军的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变 ,此表现为 :1 .适时提出了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和总任务 ;2 .制定了保卫祖国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3 .确立军事领导体制 ,建设合成化军队 ;4 .采取精简整编 ,实行三大制度 ,创办正规军事院校 ,加强教育培训等重大措施 ,全面展开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建国初期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军队履行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根本职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宋代的监军     
两宋始终存在着监军一职,且多系统多类型。军队系统的监军有三个类型:宦官监军、官员监军、其他名目的监军如都监、走马承受、兵马都钤辖等。宦官监军以及走马承受从北宋中期兴盛,后期达到高峰,至南宋销声匿迹。南宋的监军比较随意,呈现出长官即可任命、不限文武、有更多带兵权等特点。最常见的是地方系统的监军,属于常设的地方武职,分布于南北各地州、县乃至路、镇各级地方,职能是管理驻军、带兵作战、监督地方官、向皇帝报告当地事务等,可能是兵马都监、监押的统称或别称。监军制度是宋代一项重要的军政制度、军事监察制度。宋代监军一词不同寻常,包括多种职官,或为本名,或为俗称,因而或名实相符,或有实无名,或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18.
晏爱红 《东南学术》2011,(5):219-227
林则徐从道光十二年调任江苏巡抚以来,曾四次主持办理冬漕,对渐至积重的漕运弊端有着深刻认识。十九年七月,林则徐奏呈"体察漕务情形通盘筹画折",阐发了思考已久的漕务改革思想。林则徐主张改革运法,以"县督帮收"替代行之二百年之久官收官兑,旨在将官府权力限制在行使监管职能,而让运军与粮户直接接触以减少腐败。难能可贵的是,林则徐最先从制度层面上思考摒弃"官办"实行"商办",停止征漕而从市场上采买米石海运京师之类根本变革的问题。遗憾的是,历史没有留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完整体现他的漕务思想的奏折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了后人,让人们得以借鉴其思想精华以观察今世,并从他个人的遭际体味改革的艰难。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这是人们一致公认的结论。可是对辛弃疾淳熙七年(1180)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所创建的飞虎军,在这支军队的创置动机、作用和性质等问题上,学术界一向有争论。 钱东甫先生说:“辛弃疾是抱着最坚决的恢复一个完整无缺的中国的志愿的,这志愿是他进行一切工作的目标。他的创立飞虎军,虽然在名义上和实际上是为了防治‘盗匪’——农民暴动(否则南宋政府也不会给他创立的权力),但是他另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把他的爱国热情灌注到他所训练的军队中去,使他们在日后成为北伐的一支有力部队。”  相似文献   

20.
宋代在路级政区,按照分权制衡的原则,设立漕、宪、仓、帅四司,建立起诸司并立、各司其责、互不统属而又相互牵制的运行机制,这一精神被元代的行省、明清的三司、督抚制度所承袭。这种地方行政制度设计,避免了重蹈汉唐末期由于地方势力尾大不掉而陷入军阀混战和藩镇割据的历史覆辙;但地方权力的过度分散与削弱,却又导致地方行政失去活力,在面对内部突发事件和外族入侵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在免于分裂的同时,却又不免于农民起义或外族入侵。以宋代路制的建立为节点,中国古代前期的王朝大多亡于地方割据势力,后期的王朝大多亡于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从而使得历史前期与历史后期呈现出不同的政治风貌。因此,宋代所创的路级体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捩点,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捩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