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两汉官吏的研究,学术界成果颇丰,但涉及到边疆官吏的较少,具体到西北边吏的更是廖廖。两汉时期西北边疆正式纳入祖国版图,但西北边疆的巩固、治理仍然是两汉时期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两汉时期西北边吏的吏治、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粗浅地探索,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从无为而治到儒法兼综--文景时期地方吏治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毋有江 《人文杂志》2004,(6):130-137
本文以地方吏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为切入点,兼及中央政治的变化,从实际操作层面对文景时期地方吏治的演化,作了系统考察.认为在汉初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方针的指导下,地方吏治宽松,虽然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政治空间,但是也加重了汉初本就存在的社会政治问题,坐大的诸侯王国、富裕的工商阶层与权行乡曲的游侠势力交叠在一起,使得汉廷的地方统治秩序日趋紊乱,地方吏治日益腐败.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下日益茁壮成长,他们中的儒法兼综之辈,面对社会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文景时期提出了政治革新的要求,并受到了一直在谋求皇权扩张的皇帝积极而有力的支持."孝文本好刑名,"反映的正是皇权试图扩张的实质.两者的努力在根本上改变了此前的地方统治格局.这次变革影响深远,后世循吏与酷吏兼用的吏治风格即肇端于文景时期.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发展历史上,文景时期有其特别重要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吏治问题是历代政治家所关注、探讨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本文以公元1662年至1795年问清前期的"康乾盛世"为历史背景,对这个时期三代帝王在吏治上提出的理论见解及其反腐倡廉的历史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入而详实的探讨,着重揭示了"吏治不清,乃国之大害"、"敷政之道,用人为先"、"民足为教化之本"等吏治论说,"洁己率属"、"政治行于上,民风成于下"的廉政建设方针,以及在实践中所推行的"贪污之罪,断不可宽",把打击的重点放在中央与地方高级官吏等惩贪政策.作者认为这些理论切合清前期社会实际,具有理论建树意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发挥了积极有效的政治作用,同时也暴露了封建社会吏治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邢琳 《中州学刊》2008,(2):187-189
作为县一级的地方行政首脑,知县、县令的职能涉及一县的军政、民政、行政、财政、司法等多方面,在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稳定地方统治秩序等方面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宋代过于强化中央集权,知县、县令位卑责重而权限小,任用制度方面又存在某些弊端,以致地方吏治腐败,民众痛苦加深.  相似文献   

5.
时政谣谚与两汉民众参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新 《齐鲁学刊》2001,(6):82-88
在两汉时代,民众对于时政有着很强的参与意识,这在当时时政谣谚的广泛流传上得以充分体现。这些谣谚涉及到国政大事、官员治政、官场风气等方方面面,喊出了民众的心声与感受,表达了百姓的倾向与爱憎,对汉代的政治与吏治起到了一定的衡量与监督作用,构成了汉代社会一幅难得的政治风情画卷。  相似文献   

6.
刘运玺 《学术论坛》2007,30(9):164-167
两汉刺史制度是在不断的制度创新中发展起来,在武帝元封五年正式确立,并以其独特的"居无定所"、"分部行刺"、"秩卑权重"为两汉吏治清明提供了很好的保证.但同时剌史制度也在刺史的不断越权中异化,逐渐成为中央统治上的隐患.东汉末年,刺史州牧藩镇割据,两汉刺史制度寿终正寝.可以说,保证刺史的独立性和纯粹性是刺史制度良好运行的关键.深入研究两汉刺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也为我们今天的监察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金朝是与宋朝并立的王朝,金世宗完颜雍是金朝的第五个皇帝,在位29年。在他统治期间,中国南北结束了战争,北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而且,金世宗在吏治方面也是有所建树的。本文对金世宗的吏治思想和举措作一些探讨,以求对现实社会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原始道教之兴起与两汉社会秩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原始道教是道教史和两汉史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采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道教经典互相契证的方法 ,通过对史料和思想的深入发掘 ,对汉代灾异论与原始道教思想的形成、两汉诸多社会危机与原始道经预言之间的关系、原始道教对汉魏政治的重大影响等诸多方面问题 ,进行系统考证和还原分析 ,力图从纷繁复杂的两汉历史中剥离出原始道教思想及其在汉魏政治秩序变迁中的作用 ,探考道教兴起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9.
罗泽南及其弟子为“同治中兴”的出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军事方面,罗泽南及其弟子作为湘军的主要将领,为清政府收复了大量的失地,对晚清兵制的变革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政治方面,他们在各地普行团练以加强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罗门弟子中担任高官者还大力整饬吏治,积极兴办洋务,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文教方面,罗氏师弟在致力于维系社会风化的同时,兴办书院、义学,恢复科举考试,对于恢复战后地方文教事业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汉字发展史上 ,两汉时期的文字处于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完成阶段。二十世纪以来 ,关于两汉的文字及用字现象 ,人们曾经做过不少研究。文章针对这一时期两汉用字的研究状况 ,按照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的顺序 ,分别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两个方面对其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 ,并指出有待深入研究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汉代淫祀之风盛行,对汉代地方社会的政治、经济、礼仪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一些有识的政治家和地方官吏竭力主张禁绝淫祀.淫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产生和沿袭有其自身规律,加之其与地方社会有着利益上的纠缠及难以逾越的时代藩篱等因素造成两汉淫祀屡禁不绝.  相似文献   

12.
对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进行的初步研究呈现出五个方面的内容 :先秦两汉语言文字的发展促进了文学文体的成熟 ;先秦两汉文学家对文学与语言关系的不同认知促成了当时文学风格的多样化 ;语言的发展推动了思维的成熟 ,从而促成了先秦两汉说理散文的发展与成熟 ;先秦两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孕育并促生了纯文学 ;先秦两汉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文字的统一和隶变 ,推动了文学的传播 ,促发了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选官制度,即国家和行政职位的选任制度,中国历史上称为铨选,实由铨选和贡举或称科举两部合成,所以也称为选举。中国传统政治一向极看重选官制度,所以唐代史家杜佑著《通典》,首论食货,其次即及选举。《册府元龟》卷六二九《铨选部、总序》说“铨选之任,衡鉴是司,历史以来,资地尤重。”卷六五一《贡举部、谬滥》说:“论辩多士,总校群材,为治乱之本源,实帮国之大计。”最早的政制书《周礼》内已有关于西周选官制度的记载,但《周礼》虽然保存了很多先秦史料,毕竞它的实行程度,至今还是一个争论很大的问题。真正在历史上实行过的,完备的和系统的选官制度,最早只能推到两汉。而且,两汉基业四百年,是秦以后寿命最长的一个朝代,它实行的选官制度自然也很长。汉代又称吏治修明。两汉朝代的寿命和吏治的修明应当说也是两汉选官制度的成效,若站在行政的立场上说,实践已经证明两汉的选官制度有很大的功效性和合理性,对后代也有很大影响。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相似文献   

14.
邢蕾 《西域研究》2015,(2):10-13
作为清廷对回疆的重要立法成果,《回疆则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它在关注当地吏治问题的同时,还对宗教事务、经济活动和民族政策的具体实施内容等做出较为全面的设计,《回疆则例》在当地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回疆政治局势的变化,该法在实践中也逐渐显露出与社会现实间的不相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边疆史研究是近年来日显重要的学科,其中中央政权与边疆地区的关系问题,正成为学者们注目的焦点之一。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西南边疆,本文将对两汉时期中央王朝集权统治在云南的初步建立及其发展过程,作一点初步讨论。本文不评判中央王朝对云南统治的社会价值,只着眼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手段,其目的,是勾画两汉时期中央王朝对云南控制手段的骨架——它的粗略结构和重要变化,从而探索其效用,并找出其构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考古发现的墓葬来看,先秦两汉时期的广西,有几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风俗,即屈肢蹲葬、独木葬、人殉、二次葬、铜鼓葬和猎首风俗等。这些风俗反映了上古广西文化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其形成的原因与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连宏 《兰州学刊》2012,(9):70-75
弃市是两汉时期法定的死刑执行方式之一,魏晋南北朝历代,也多将弃市列入法定刑中。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弃市刑适用的罪名问题、行刑方式以及与殊死的关系问题多有争议。文章以史料的考据为出发点,对上述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与分析,指出两汉的弃市为斩首刑,但自魏晋以后是以绞刑的方式行刑的。同时,也对弃市与腰斩二者孰轻孰重的问题进行了考察,这对于厘清两汉死刑的刑制与刑等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两汉之间,夹着一个王莽建立的新朝。由于王莽坐祚时间短促,新朝当世而亡,所以在封建史学家的笔下,王莽是一个“篡汉”的“乱臣贼子”,只附在《汉书》之中,给了一个“传”的位置;新朝在封建王朝体系的“正史”中也没有占应有的地位。实际上,王莽曾是两汉之际众所瞩目、风云一时的人物。他不仅完成了废汉立新的大业,并在南面称帝之后,实行全面改制,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历史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王莽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人物,剖析王莽代汉的权变,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般情形,还可以透过这一历史现象,看到它怎样既是西汉末年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发展的必然,又具有王莽个人品格的特征。诚如恩格斯所说:“整个说来,在历史现象领域内同样也是偶然性在支配着。不过凡表面上看去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其实这种偶然性本身始终是服从于内部的隐藏  相似文献   

19.
灾以其特有的方式贻“害”于社会 ,人类之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等社会事象皆有其深厚印记。两汉时期灾害频发 ,给两汉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初步研究 ,将灾害对两汉经济的消极影响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 :其一 ,对小农经济的打击 ;其二 ,对两汉国家财政经济的制约 ,以致两汉经济发展过程出现反复波动 ;其三 ,对两汉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消极的平衡作用。在灾害频繁的打击下 ,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步伐相对减慢 ,而江南地区由于灾害相对较少 ,经济发展速度提高 ,与黄河流域差距渐为缩小。  相似文献   

20.
两汉对云南怒江流域的经略肖迎秦朝以前,“西南夷”中的各民族群体基本上是处在区域性的闭关自守、独立发展的状态中。后期虽然有一部分地方的民族群体和内地发生了交往关系,但在政治上还不曾为内地王朝所统一。秦朝时期,虽然在邛都、夜郎至滇的一部分地方初步设置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