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律“盗徙封,赎耐”及其释文,是研究秦自商鞅变法后土地制度最重要的一条史料,许多研究者加以引用。不过,对该释文的理解,却多失于偏颇。本文就此略陈管见,以求诸学者教正。 一、存在的问题 该史料最初公开发表在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睡虎地秦墓竹简》一书《法律问答》中,秦简整理者对该史料句读如下:  相似文献   

2.
台湾省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在“每”字的义项说:“每,小者也。《逸周书·王会解》:‘每牛者,牛之小者也。’”又词目说:“《每牛》小牛也。《逸周书·王会解》:‘数楚每牛。每牛者,牛之小者也。’”由于该词书对“每”字误训为“小”,其词目的“每牛”也就因之误训为“小牛”了。《辞源》修订本虽然在“每”字下面没有建立“小”的义项,但在词目中仍然将“每牛”释作“小牛”,与《中文大辞典》的观点并无二致。 《说文·(?)部》:“(山母),(?)盛上出也。”段玉裁注:“按每是(?)盛,引伸为凡盛。”  相似文献   

3.
关于《庄子》“甚雨”,历来释义分歧,主要释义有三种:或以为义即“骤雨”、“大雨”、“暴雨”;或以为当作“湛雨”、“淫雨”,义即“久雨”;或以为“雨”与下一句中的“风”应互易,“甚雨”当为“甚风”。联系“甚雨”的具体语境和“甚”的语义情况,《庄子》“甚雨”当释为“骤雨”、“大雨”或“暴雨”。  相似文献   

4.
"丕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金滕》中。"丕子"的释义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大子""太子""长子""元子",一种是"疾""病""疾病"。两种说法的持有者都有一定的权威性。通过文献征引、古音对比、关键词检索、文本还原等角度对"丕子"的释义进行正反论证,我们可以实现对这两种释义的辨析,并最终得出"丕子"应释作"疾病"而非"大子"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东北”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对"东北"概念的认知,大概在"中国"概念产生之后,以中国/中原中心为立脚点,存在着东向北移和北向东移两个视角,最后交叉抵达"东北",产生"东北"的概念,但两相比较,首先望东并认识东,再侧翼折向北,抵达东北,这种时空视野的展开路径是主导的,并与中国时空、中国历史的拓展路径相一致.中国时空所赋予东北内涵的,首先是东,其次才是北,最后形成的概念,只能是"东北"而绝不会是"北东".东北是"中国"的东北.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句”、“读”二字的意义进行了溯源,认为:今“句”义是由古“句(鉤)”派生出来的;通过对《辞源》所列与“句读”同义的词进行了分析,认为今“读”音义源于诵书时声气的稽止,实与“逗”相通,故又为“句投”、“句度”,因声气的稽止停留客观上造成了文章整体截断为部分,故“句读”又为“句断”、“句绝”。  相似文献   

7.
什么叫“文章”?古今不少学者对其作过多方面的探讨,其中颇不乏精辟之见。陈望道先生说,“文章,是一种传达意思的工具”,“用文字传达意思的制作,就是文章”(《作文法讲义》);唐缦先生说,“人类大概都有表现的欲望,用文字技巧来实践这种表现的,就是文章了”(《文章修养》)。这两种观点,着眼于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可称为“表意”说。张寿康先生说,“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是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进而复辟帝制,改元“洪宪”。然而为什么要改元洪宪?其含义是什么?此短文各予说明。辛亥革命的旗帜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民族主义。然而包括孙中山、章太炎等人在内的革命者对此都曾有过不正确的认识,民族主义即是反清复明,恢复汉人的统治地位,于是出现了许多以“反清复明”为口号的组织或运动。最明显的是与革命者有密切联系的洪门,或称三点会、三合会。这些称呼都与明朝的第  相似文献   

9.
“气韵”的生成原因应从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角度探究,“气韵”作为艺术美学范畴在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有三种含义,即:被表现对象的内在生命或内在精神;作家自己的人格性情或内在精神;作品结构的意义和意味。厘清“气韵”的含义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和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精神,将起到正本清源、明晰分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打狼”释义范庆华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也就是说“普通话的词汇是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的”。①自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后,大量的北方话词语被普通话吸收,并作为基本的词汇单位,运用于普通话中。但北方话中至今仍有许许多多的生动词语,活跃在...  相似文献   

11.
12.
“科技异化”释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异化本身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异化”与“对象化”、“外化”、“物化”是有区别的。“科技异化”概念,是对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引申和发展,科技异化是与“科技代价”、“科技负面效应”、“科技价值两重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古典诗歌的早期典范之作,《楚辞》所开创的“屈骚”美学传统足以影响漫长的中国文艺发展史。对此,后世文论家和文学家不断加以阐释。文章结合历代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观点,对《楚辞》所开创的美学传统进行追溯和分析,指出它以丰富的理性精神开启了诸如爱国主义、悲士不遇等多个艺术母题,又以其带有浓郁的楚地特色的浪漫幻想,开启了托物寄兴的先河。这些审美特质使其绽放出与中原儒家文化既相近又相反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4.
从古代契约史及契约文化的角度,分析古代买地券的特点和来源,揭示"忓恡"一词的文化内涵。"忓恡"应该是表"干犯"义的"忓"和表"恡护"义的"恡"在土地买卖契约这种特殊文体中,两个实词重组而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二者语义只是相关,不能视为同义。"忓恡"之"恡"乃是"恡护"义,其词义应为"恡"、"护"组合即为因吝贪而干护,其语义并不是由"耻"义辗转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中常用“住坐”一词,一般注本对此均未作解释,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也未收此词,唯朱居易先生《元剧俗语方言例释》一书,对“住坐”作了解释。《例释》说:“住坐:鸨母,虔婆。”这个解释是错误的。致误的原因是,朱先生看到元杂剧中妓院鸨母上场自报家门时,每每用及此词。如《对玉梳》第一折搽旦云:“老身姓顾,在这松江府住坐。”《度柳翠》楔子搽旦云:“俺是这抱鉴营街积妓墙下住坐。”特别是第二例,律之以现代汉语,便把“住坐”误为名词,以为是虔婆的别称。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的词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多见."先生"作为现在比较通用的一个称谓词语,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交际之中,它经历了历史发展的诸多阶段,备了多且褒贬不一的义项,它在感情色彩上表现出的无论是褒义、贬义还是中性义,都有它的发展渊源,从"先"和"生"两字的意义结合而来,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7.
教师工作生活质量是教师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对工作生活整体状况以及工作特性、工作环境、薪酬福利、组织管理、职业晋升、专业发展等工作生活各维度的主观感受与评价。作为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复杂范畴,教师工作生活质量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不仅与教师主观幸福感、工作满意度、精神生活质量等相关概念存在着差异,也和教师教学生活方式、教学质量等范畴有所不同,因而需要区别开来,通过进一步比较分析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加深对教师工作生活质量这一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为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名学”是我国名辩理论研究和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术语 ,它是指以名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名实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独特的学术思想理论。名学和辩学虽都兴于先秦 ,但二者存在着根本性差异 ,不能将名学混同于辩学 ,也不能把名学归结为“名家之学”、“先秦名学”。至于“名辩学”则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辨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文章考察了“以人为本”的理论渊源,指出了它作为人本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所具有的非科学性、抽象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分析了它作为宇宙观、社会历史观和价值理论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它作为一种实践原则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指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不应随意使用“以人为本”的提法。  相似文献   

20.
关于“焚书坑儒”,前哲时贤评议颇多,但所引证史实,常有含混不清或令人置疑之处。秦始皇焚毁的究竟是哪些书,坑杀的又是些什么人,这本是分析评价的基点,可惜至今仍无人作过全面系统的考辨。古人云:“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笔者自然算不上智者,只是对“焚诗书,坑儒士”的传统说法颇有疑惑,所以想在史实考辨上作些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