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泉州籍作家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中写道:"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清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型茶盘,配上古铜紫砂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  相似文献   

2.
<正> 一九八六年冬,考古工作者在大庸市清理一座西汉墓,发现了大量文物,其中有铜俑一件,为一跪式男俑,头戴编织帽,双耳长且宽,上身裸露,下身着裙,头和两肩各立一空心短圆柱,柱径约1厘米,左助佩长刀,佩戴挎右肩。铜俑通高15.6厘米。现根据该铜俑的  相似文献   

3.
<正>大鹏金翅,红色合金铜,有部分黑变,高6.7厘米,背后有两个拴系孔桥,西藏佛教文化,公元11—12世纪。金刚手,红色合金铜,全黑变,高4.5厘米,背后有一处孔桥拴系,西藏西部或尼泊尔西部佛教文化,公元12-13世纪。金刚手,红色合金铜,全黑变,高6.4厘米,背后有一处孔桥拴系,西藏西部佛教文化,公元12-13世纪。山羊头驮塔,黄色合金铜,全黑变,高2.6厘米,公元7-12世纪。  相似文献   

4.
仿铜陶礼器不仅仅是陶器对铜器形制、纹饰简单地模仿,而是为了发挥礼器之用,才作为青铜礼器的替代物的;关中秦墓里的仿铜陶礼器和殷墟的仿铜陶礼器有族缘关系,是对周礼的继承和发展,已成为是秦墓重要的特征之一,体现了秦文化的特色和秦人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广角镜     
我国最大的铜佛在西藏我国现存铜佛像中最大的一尊,并非是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大铜佛,而是西藏日喀则城西扎什伦布寺的大铜佛。人们进入大殿,迎面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镀金铜佛,它头戴会冠,身披袈裟,盘腿打坐在巨大的莲花座上,慈  相似文献   

6.
一去年冬,我区考古工作者在武鸣县马头乡元龙坡发掘了一处时约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墓葬群。其中编号为101的墓穴中出土了二枚铜针,其形制细小,分柄和锋两部分。柄作长方形,长2.2、宽0.6、厚0.1厘米;锋呈圆锥状,长0.5厘米,根部起节(图一)。铜针出土时侧置于墓底西南角,伴出物仅有八块夹砂陶片。这种质地较好,通体光滑,制作工艺颇为精巧的铜针,在我区先秦墓葬中尚属首见,因而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关于该铜针的功用,有的认为是缝衣  相似文献   

7.
双人舞《亲亲荷包袋》在创作过程中结合了许多双人舞的技法,主要是通过舞蹈的手法来表现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以"荷包袋"为定情物,并作为舞蹈的主线,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关系。这个舞蹈作品具有浓厚的山西地方特色,富有生活气息,民族色彩非常浓郁,主要风格采用了传统民间舞蹈踢鼓子秧歌的表现形式。双人舞中的舞蹈造型是技法的骨髓,也是编创舞蹈作品的宝贵源泉。而托举、道具以及情绪性和情节性的舞蹈表演都为舞蹈《亲亲荷包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伊朗伊朗古称波斯,其民间服装既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又保留了自己古老的传统。波斯帝国时期强大的卡什凯部落男子们戴的帽子一直流传至今。这是一顶淡咖啡色的厚毡帽,其帽边可随意翻起,或全朝上,或一前一后,在冬天还可以顺耳翻下来(图2)。当地土著居民中的巴赫蒂亚尔人,喜欢穿西方的猎装。格子花布的茄克,白亚麻布的衬衫,下身是一条传统的丝绸裤。头戴一顶布的或带毛羔皮的帽子,穿一双白帆布鞋。腰间缠一个皮子弹袋,袋上有两条皮带,自胸前交叉,吊住弹袋(图4)。普通的波斯工人,穿一件咖啡色的呢绒外衣,裤子也是咖啡  相似文献   

9.
自13世纪起,尼泊尔工匠成为西藏中部地区铜佛像制作工匠的主流,极大地影响了藏传佛教铜佛像艺术的整体面貌.昌都工匠群体源起于西藏东部昌都的嘎玛、柴维,铜佛像制作传统与历史上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教派的兴起有关.昌都铜佛像工匠群体在20世纪自东向西大规模迁徙拉萨,这与20世纪20年代十三世达赖时期遣散尼泊尔工匠启用西藏本土工匠的政策有关.20世纪中期以来,来自西藏东部昌都的铜匠在拉萨的铜像制作业中占有垄断地位,成为西藏本土铜佛像制作工艺传统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巴青铜器作为巴文化的核心精髓,它的图饰符号真实的展现了巴人独有的艺术审美。在巴青铜图饰符号独特魅力的吸引下,笔者本着继承与创新、实用与审美的再创作原则,从设计学角度对巴青铜器图饰符号的题材种类、艺术特征、功能内容,以及设计创新等方面进行归纳和研究。为更好地满足巴青铜图饰符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中国早期区域艺术基因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千人歌来万人唱,千歌万唱歌唱铜;“一O七O”早完成,杠色喜报震四方。千歌万唱歌唱钢(僮族)~~  相似文献   

12.
在清代宫廷造办处活计档案中,保存有关于铜佛像生产制作活动的许多翔实记载。其中,乾隆九年尼泊尔工匠进京是最有代表性的事件。由于清宫造办处的档案记录,一些重要的工艺配方也因此而保留下来,可以看到"藏里"尼泊尔工匠将铜佛像制作工艺带入北京宫廷,也可以看到宫廷汉人工匠在铜佛像制作中的娴熟技艺和高超创作能力。虽然清宫活计档案所显示的铜佛像制作工艺面貌并非十分详尽,但却能体现藏传佛教铜像制作成熟时期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适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邢野主编的《内蒙古十通》,不但解读了内蒙古的历史,同时也解读了草原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云南会泽铜商古道为服务于清朝康乾年间的铜运贸易政策开拓,因其地理优势与资源禀赋成为国家与地方联结的纽带。政策往来与经济贸易的共同作用又从空间维度形塑了会泽的地方文化。以道路人类学为视角,本文剖析了铜商古道文化空间的历史源流与构成,正是路与城市、乡村的串联组成了“两点一线”的文化空间。路的动态性延续到空间中,提供了维系文化空间的特质,使之直到今日铜商古道的社会生命依旧以有形之路与无形之路发挥独到作用,并行不悖于现代交通体系中。  相似文献   

15.
先秦越人的青铜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人是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古老民族群。它的种系繁多,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很活跃,创造了很高的文化。越人有许多不同于中原华夏的地方,他们铸造和使用的青铜器很有地方特色,其中较突出的有铜鼓、铜桶、铜羊角钮钟、铜剑、铜刮刀等等,铜钺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器物。钺,古文作“戊”。《说文解字》解释说:“戊,斧也,从戈l声。司马法曰:夏执玄戊,殷执白戚,周左仗黄戊,右秉白髦。”在商周之世,钺是兵权的象征。帝王出征时手执  相似文献   

16.
夺机卓玛  完麻加 《西藏研究》2023,(3):60-67+160-161
《铜洲版》作为莲花生早期完整的伏藏传记,具备伏藏、传记、历史三位一体的特点。佛教观念史研究方法从理论的视角肯定了伏藏典籍作为特定时期产物的积极作用,依此方法对娘热尼玛沃色以伏藏之名建构的《铜洲版》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看出《铜洲版》于佛教徒内部而言如何成为历史真实及其产生的文化功能,并揭示其作为后弘期的莲花生经典伏藏传记,如何活现其中“叠加”的宗教、历史、观念三种意蕴,这对于理解和研究《铜洲版》及其之外的历史传记类伏藏文本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听说柳州铁路局支援农业的工作搞得比较出色,当我来到柳州东站(货运站),果然别有一番景象:沿着铁路有三排货台,到处响着搬运工人的“吭唷”声和机车的喘息声;成箱成捆的支农物资堆积如山,包装待发。有装箱的排灌机件,有成袋的水泥、化肥、生盐,还有成筐成捆的顶锅、木桶、煤油灯以及各种小型农具,真是货色繁多,  相似文献   

18.
<正>说几句似是题外的话。一日,省城一位企业家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他出资为某山区建一所希望小学。当他把一卡车水泥运到山脚下时,招呼山上的山民将水泥运上山,没料到,山民双手一背,问他扛一袋水泥上山给多少钱?他说这是给你们寨建希望小学的。还要钱?山民说那又怎么样,我们还是要钱的。气得他连夜又将水泥拉回来了。  相似文献   

19.
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雍和宫藏有一批特点鲜明的文物,清乾隆360佛版擦擦铜范和泥擦佛就是其中一支.学界对清乾隆360佛铜范、泥擦佛的研究始于钢和泰的著作,上世纪他曾在当时的北平买到过一批铜范和泥擦佛.近年罗文华老师结合故宫咸若馆收藏的大量360佛泥擦,探讨了这套乾隆360佛的起源、几次钦定修订,及参照360佛成书的《诸佛菩...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1927年版的“雪冈”、1936年版的“新雪冈”和1949年版的“雪阿”3个品种共11枚藏铜币所作出的表面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杂质元素含量随着年代的推进而降低,这体现了冶铜技术的进步。结合文献中有关西藏造币所用铜料来源的记载, 笔者对清末至解放初期藏区内流通机制铜币的铜料来源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