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对陕西榆林基督教信众的社会组成结构,日常宗教生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地基督教信众以中老年女性为主体,文化程度较低;传播与发展以非家族式、非群体化为主要方式;信教的功利化倾向明显。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多元格局下的青岩基督教史略、当下生态窥要、当下生态的学理省思三个递进向度,初步检视了青岩基督教和其置身的社会文化土壤间、同其他宗教类别间、与民族民间信仰间的复杂关系,进而细致观照了基督教内各派系间、教会管理群体间以及信众多元身份间存在的张力、纠结、冲突及其产生根由,由此厘清和省思了青岩基督教的当下生态情状及其深蕴学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基督教在许多地方迅猛发展,信众数量越来越庞大。在此发展过程中,由于合法化、公开化等问题的分歧,有不少的基督徒采取了“家庭教会”的方式聚会、传教,并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并尽快解决“家庭教会”的相关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萧乾与基督教呈现出某种内在的精神紧张,他以民族主义的思维眼光和历史时代的特殊语境消解了基督教的世俗权力:教会、教徒以及宗教性礼仪,同时又对基督教的神性意义和艺术特性保持着沉默与诱惑。基督思想与汉语叙事方式在萧乾那里转化为文化主体性与民族性力量的审美建构,实现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反帝反殖民意义功能。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传入我国朝鲜族聚居地区已近150年,期间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基督教在朝鲜族社会早期形成了一种以传教士为中心的小群体扩散性传播发展,部分朝鲜族民众与传教士的日常生活交往形成了对外来宗教的尝试性体验、简单仪式参与及所属基督徒群体自身的身份认同。此后随着众多小群体的发展,更多政治权力涉入逐渐发展起来的基督教教会组织中,基督教在朝鲜族地方性社会进入了以教会组织为依托的聚合性发展阶段。此阶段伴随政治权力的涉入,先后经历了委身发展及非自觉发展阶段到至今已显现出理性化信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清”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哲学和美学范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哲学之“清”转化为审美之“清”的关键时期,玄学本体论和玄学影响下的士人“清谈”对审美趣味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玄学不同发展阶段的观点也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清”审美趣味的细微差异,形成了前后两个阶段文论同中有异的格局,前期以“清省”为主,而后期以“清丽”为主。  相似文献   

7.
普罗提诺在其《九章集》开篇就在阐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上谈到美,他更多地在理念和至一中探求美的基础;他提出了从具体事物到美的德行、最终再到至一之美的本体形上的美学秩序论,他将美视为存在,要求人返回自身以寻求内在于人的至美,这不仅体现出他的美学的心理观察的品性,而且也成为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基督教哲学“返回内心深处”的学说的先声;他不仅在本体形上层面讨论至一之美、精神之美,而且也在其中探寻艺术美学,认为艺术涌出于艺术家的直觉,对于直觉的理解就是智慧,这是其作品之可观想性的基础.普罗提诺的美学思想对于基督教东西部教会学者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都具有重大影响,其成就至今依然是美学史上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教会女学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代教会女学是由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华兴办的一项教会教育事业,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显著的特色。论文探讨了近代教会女学产生的背景,发展的阶段,课程、教材、教法、教师及其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主要问题。通过考察和初步研究,认为教会兴办女学是传教士开展传教活动、扩大宗教势力的需要;教会女学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史上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并对近代女学运动产生影响;教会女学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的转变,但不可能解放中国妇女  相似文献   

9.
从1922年到1927年,中国爆发了一场非基督教运动。这场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讨论阶段,陈独秀对基督教时贬时褒,态度比较矛盾;在非基督教运动前期,陈独秀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运用阶级斗争学说分析和批判基督教(特别是基督教会);在收回教育权运动阶段,陈独秀积极支持收回基督教会控制下的教育权,对运动多有指导。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初叶,在近代中国特殊的政治背景下,基督教在华传播遭受了不同方面的阻碍。首先便是根本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的排斥,在清政府禁教、限教的宗教政策下,传教举步维艰。当时的中国,由于列强的侵入,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教活动得到了不平等条约和列强武力的保护,导致民众的抵触心理,造成诸多冲突。而基督教本身的教义仪式及行为在当时的中国,是不被理解的,带来了民众的畏惧,并因此加以抵制,酿成许多教棠。在禁教政策下,利用医务传教在华开展基督教事业,成为传教的破冰之举,遭遇阻碍大大减少。当时的中国,传统医疗卫生在总体上相当落后,巫医盛行,医事削度落后,卫生状况差,西方医术在医疗卫生、条件、水平方面占尽优势,能够治愈患者,博取患者的好感,吸引信众。加上教会医院“恩惠”甚至涉及吃穿,对于有着很强宗教功利性的国人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公信力很强的社会上层人士的推崇更是推波助澜,让更多的国人接触到基督教,成为信众。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督教教堂在我国的发展既存在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本文以土门基督教堂为个案,对该教堂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其信众进行分类访谈。在此基础上,分析信众信教的原因,同时对土门教堂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论查理大帝的教会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洛林王朝是西欧封建制度产生的起点,封建关系发展尚不成熟,继承王位后的查理大帝通过战争和实施基督教化发展封建关系,推行采邑制。基督教化加强了封建王权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以采邑制为基础的封建关系。另一方面教会的政治职能促进了教会的封建化,教士成为王室的官员,王权对教会的控制也由此加强。在此基础上在法兰克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世俗的和教会的两个并存的封建贵族阶层。这种统治格局对西欧封建统治政权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托名)狄奥尼修斯的美学并非从感觉出发的审美美学,而是从古典哲学出发而奠基在他的哲学神学基础之上的本体形上美学,这其中蕴含着神学论的主题。美首先是上帝所专有的绝对谓项,上帝是超验之美、原初之美、永恒之美,赋予此间世界一切存在以美的属性;由此才有了此间世界之美和艺术之美。他的本体形上美学是基督教美学和古典美学的分水岭,不仅直接造就了基督教哲学的思维方式,而且在关注和分析质料与形式之关系的前提下,还对于拜占庭的艺术理论、特别是圣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督教教堂在我国的发展既存在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本文以土门基督教堂为个案,对该教堂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其信众进行分类访谈。在此基础上,分析信众信教的原因,同时对土门教堂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公元5至11世纪西欧封建政权与以基督教罗马教会为中心的教会神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探讨,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此一过程教会神权在客观上对西欧历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号称“圣经共和国”,是一个典型的基督教国家。因而教会是社会生活中最有影响的社会团体,其触角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各个领域,大自总统竞选、国会换届、民权运动和文教事业,小至禁酒戒烟运动,皆为教会所注目。本文试图从教会与美国高层政权结构,国内外政策和民权运动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入手,探讨美国教会的政治功能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作为内陆省份江西的近代基督教新教活动往往被各种基督教研究的专著所忽略.基督教新教的江西美以美会晚清传入江西后,发展迅速,1913年成立了江西美以美会布道年议会,1917年,布道年议会升级为年议会,辖区也不断扩大.江西美以美会采取了教、学、医三管齐下的传教策略,即教会为学校、医院提供经费,学校为教会、医院培养人才,医院为教会、学校扩大影响,三者相依相促,形成独具一格的宗教文化.这些举措在客观上促进了江西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萝特对基督教传统信仰和实践中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主义作了系统的分析和批判,并依照她建构的女性主义方法论,系统地重建了基督教传统范畴,从而建立了自身的女性主义系统理论.其基督教女性主义重构了一套克服男性中心主义的基督教基础范畴:神、创造、人论、善、恶、基督论、教会和拯救等,试图用一种平等的,能带来正义的方式重新展望所有象征.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理论作为一种以理想人格塑造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美学建构,从人的自然性切入人的生命本能去探究趣味生发的始源性,驻足于人与他人的关系以阐明趣味的丰富性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性互动,寻绎人与自我的关系以彰显趣味所映现的人与宇宙生机无限的统一性,从而将生命愉悦、人间情韵、宇宙诗心对于趣味人生的建构的有机关联和重要意义揭示出来。从梁启超说"趣"的方式及由此而赋予的"趣"的基本内涵来看,其趣味主义美学思想,对于我们在今天的现代文化语境中深入探讨生活与文艺的关系问题或其他文艺学、美学问题,既富有启迪意义,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立足于近代福建基督教中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根据其自身发展的阶段以及与福建社会发展变迁的关系,划分它的发展时期,并剖析每个阶段教会中学的发展历程与内在原因。重新解读近代福建基督中学教育,是为了给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和私立学校的发展以借鉴与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