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题学生"从某个角度讲是"弱势群体"。由于学习成绩差,经常违纪、"倒蛋",得不到家庭"呵护",甚至被家庭"遗弃"。在班集体,他们是"三等公民",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享受不到相互尊重的平等权利。在有些教师眼里他们是老师的"对头"、"累赘"。他们的行为令家庭人伤脑筋,令学校老师、同学厌恶。作为  相似文献   

2.
目前,农村中学学生素质差异较大,大量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学生缺少家庭的温暖,行为习惯较差,不爱学习甚至厌学的“问题学生”较多,作为农村中学教师,如何教育好“问题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又一新课题.这些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行为,表现都与众不同,不听课,不愿做作业,更不想参加考试或将考试成绩告诉家长.老师教育他们,就认真几分钟,老师视线一离开他们,他们就不认真学习,甚至放松、捣蛋、做坏事,这些给学校管理带来了难度.如何教育转化好这些“问题学生”呢?  相似文献   

3.
郭礼雪 《科学咨询》2010,(14):10-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的高速发展,由社会迅速变迁而带来的问题也相应增多。由于父母外出创业、打工,小学“家庭托管学生”已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长期托管在别人家中,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家庭托管学生,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孩子,要让他看到大家对他的尊重,更要加强与其亲人的沟通,多营造“家庭式”的校园文化,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爱屋及乌”是比喻学生因喜爱自己的老师而迁移到喜爱教师所从事的学科教学。对学生来讲,尽管他们“性格不同,各如其面”,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即希望老师对自己了解、关心、友爱,以至“东风吹来都觉暖”。事实上,老师只要喜爱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就一定喜爱老师.也一定喜爱老师所从事的学科教学。这就是学生的“爱屋及乌”行为。  相似文献   

5.
谭珍 《科学咨询》2010,(7):19-19
“问题学生”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其中家庭因素是“问题学生”形成的重要因素。城乡“问题学生”家庭各具特点,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家庭经济上的差异、家庭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上的差异、家庭稳定程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星期一,和往常一样,对学生交上来的周记进行批改,对她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一周内表现好的给予鼓励,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对思想上的疑虑予以解释,对今后的做法给予建议。虽然她们都已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了,但毕竟没有真正接触过社会,所以还是蛮单纯可爱的。正在为她们纯真的心灵感叹时,忽然有一本周记映入了我的眼帘,一个叫戴史超的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看了你上周的批语,我非常激动,我都哭了,从小到大,还从来没有一个老师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他们都把我当成是问题学生,只会令他们头痛,我是一个没有优点的人,所以我很感激你。”  相似文献   

7.
当学生由儿童迈入青少年阶段,就给家长、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进入心理的叛逆期。有的父母亲因为学生不理解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苦衷而发愁,甚至走向极端变成水火不相容、互相埋怨的尴尬境地,进而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家庭悲剧。真是令人寒心痛苦!有的老师面对学生的不听话而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或许因为一次善意地批评,一个“恨铁不成钢”的眼神,一句“忠言逆耳”的提醒,一个“貌似粗鲁”的行动,就会无意间激怒学生,在师生之间就会蒙上一层阴影与面纱,让人啼笑皆非又无可奈何甚至义愤填膺。作为班主任的我们,看着一个个家庭悲剧的上演,目睹着一对对父子矛盾的深化与痛苦,伶悯着一对对母子矛盾的内心折磨,承受着一个个痛心棘手的师生矛盾。为何不用歌声去激发学生心中的正能量,勾起他们心中的一丝丝涟漪,唤起他们对父母、老师的理解与厚爱呢?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探究创新,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国家建设人才。旧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是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学生与教师之间应当创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进取的气氛,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多方面提升他们各方面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领导文萃》2009,(6):8-8
很多中国人都尽可能地攒钱,他们这么做不仅是为了子女的教育和养老,大多也是因为担心生病。因为大多数中国人必须自己支付大部分的治疗费用。生了病不得不看医生的人需要有点积蓄,因为即便公立医院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毫不客气:不提前付钱或者是交押金就得不到治疗。因此,即便普通的手术或疾病也常常令整个家庭陷入拮据。  相似文献   

10.
徐廷琼 《科学咨询》2007,(10):19-19
孔圣弟子三千,只有七十二贤士。我从教25年,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们不乏战斗在各行各业成绩斐然、光彩照人的精英。然而,他们的学生时代并非都是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有相当部分曾被人们列入“问题生”之列,可他们走向社会后,同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佼佼者,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散发着光和热。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开启人心灵的钥匙。对于幼儿来说音乐能激发其快乐的情绪,陶冶他们的情操。课改指出,“探索已成为评价幼儿主动学习的主要标准之一”。以往的音乐活动都是以老师教、幼儿学为主,幼儿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更谈不上探索。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可以进行探索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要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积极地探索,关键在于老师。  相似文献   

12.
在新课程倡导“算法多样化”背景下,很多老师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存在三种认识:一是“凑十法”虽然是一种好方法,但相对而言,算法复杂,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如果实在学不会,就不必强求;二是老师应该支持学生用他们喜欢的方法,如点数、接着数等方法,或这些方法与“凑十法”并存,爱用哪种就用哪种;三是学生即使运用扳手指、数数的方法也无妨,只要会计算就行了。  相似文献   

13.
王咏梅 《科学咨询》2009,(22):81-81
教育是既教书又育人。有一首歌这样唱:万物生长靠太阳。学生是一棵棵小树,他们的成长需要阳光。而老师的关爱就是学生成长需要的阳光。学生需要老师的关心,需要老师的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科夫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老师,一定要站在学生角度去换位思考,也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学生的感受,把自己当作学生,给学生阳光般的爱。  相似文献   

14.
陈捷 《管理科学文摘》2009,(12):194-194
常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差劲,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学的?”、“不知道他们整天忙些什么?”……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如何学?怎么想?他们的疑难会是什么?他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问题?而不能自己成了老师便忘了自己也曾是学生的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在思维上达到共鸣,教学才会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达到和谐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思考比较多的是怎样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如何对学生“提问”,学生只要能高质量的“作答”,就能赢得“高分”,赢得老师、家长的赏识。在我们的数学课上更多的是教会学生作“学答”,而不是做“学问”。由于长期进行“师问生答”训练模式,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数学提问意识可以用“不愿提”和“不敢提”来概括,他们的提问能力也可以用“不会提”来概括。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他们敢于、乐于、善于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陈晨 《管理科学文摘》2009,(31):165-165
分期付款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十分普遍,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等比数列相关知识加以解决,是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良好素材,也是适合于学生主动探究的绝佳案例。在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中,此问题是作为等比数列的一个应用例题。笔者认为,教学中如果仅是就例题而讲例题,采用“分析讲解——练习巩固”的方式,易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农村初级中学的思想品德老师,教了十余年的思想品德课,我收获了不少的荣誉。在各种赛课活动中,我取得了不少的奖项。我所教的学生成绩甚至在全县排名前几位,我也成了我们县的学科带头人。随着学生们逐渐长大,他们也开始步入社会,他们从事着“各种行业”,不但没有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相反还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伤害,与我心目中的那些学生相去甚远。在校的学生有些不爱读书,课堂纪律差,课后就更别提学习了,甚至还有些骂老师打老师。这些不得不让我重新审视我思想品德课堂。  相似文献   

18.
李光伟 《科学咨询》2007,(16):33-33
平时与同行们常谈及学生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颇有几分感触。一般地讲,老师们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很注重自己的“教”,对学生的“学”,特别是学生“学习习惯”容易忽视。没有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的老师教得很好,但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成绩很一般,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对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惯,没有严格的要求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作为老师,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学生,有让人心情愉悦的英才,也有让人头疼的“问题学生”。从自私的角度讲,老师都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但现实并不事事都如人意,每个班都会有原因不同的“弱苗”、“病树”,而对此类学生的教育关心,才能真正体现老师的智慧和大爱。  相似文献   

20.
张森林 《决策探索》2009,(15):12-12
陕西榆林横山县强令两位老师停课,让他们回家阻止亲属向上级反映当地煤矿私挖滥采问题,阻止不了就不能回来上班。经调查发现,横山有多名政府官员和公职人员暗中参股煤矿经营,被省政府明令关闭的煤矿仍在非法开采。县委书码苏志中在接受采访中对记者说:“你们中央台的记者管得也太多了吧?你问的事我一概不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