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科学发现问题是一个有着颇多争议的问题,文章试图从科学哲学和科学家的角度来探讨科学发现的本质实质就是科学创新,科学发现体现出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同时本文还强调在科学发现中要保持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之间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产生的弗雷格逻辑拒斥人和心理因素,但即使在弗雷格时代,它也仅仅是逻辑学的一种流派,同时还有重视心理因素的直觉主义逻辑和其他逻辑理论的存在.在后弗雷格时代,逻辑学实现了对自然语言和人的回归,如乔姆斯基的唯理主义和心理主义语言学在语言分析中强调先天语言能力,重视心理因素.此时,心理逻辑将逻辑分析与心理分析结合在一起,重新考虑人的因素和心理因素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在认知科学的背景下,逻辑学只有重新回归于人,才能在探索人类心智奥秘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发现是与发现者拥有特定的“认知通道”有关。通过阐述“认知通道”的涵义及指向性、排它性和舍弃性等特征,及其与灵感、机遇、表达、群体发现相关联性,指出“认知通道”在科学发现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悖论作为特殊的逻辑矛盾,隐藏于人类的认识之中,不易为人类常规思维所察觉,而创造性思维作为最富活力和最具创造价值的思维类型,其整体思维过程与提出悖论的逻辑分析过程具有同步性,创造性思维对发现科学理论中存在的悖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认知科学的兴起和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并非两条没有交叉的平行线,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属于有着诸多交叉维度的两个知识领域。随着认知科学的蓬勃发展,现代归纳逻辑必定会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认知哲学是现代归纳逻辑的哲学基础,它与认知科学一起共同对现代归纳逻辑的发展起着认识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是否存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直存在争议,人工智能(AI)发展早期通过基于规则的和大规模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索自动科学发现存在局限,包括需要先验知识或者只能发现特定领域的经验规律.通过近期两个案例分析介绍基于机器学习的研究可以不需要先验知识就能发现科学概念甚至是简单的理论,但仍然存在训练数据的来源、观察和实验的选择、科学理论的构建以及因果建模等问题,需要结合科学哲学和哲学史做跨学科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当前郭沫若研究中最迫切的课题是揭示郭沫若这一“球型天才”的创造之谜。郭沫若的价值在于他的创造。“泛神论”与其说是郭沫若的哲学思想 ,不如说是他的诗性思维方式。原逻辑思维是郭沫若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生长点 ,“返祖”意识与当代意识构成郭沫若创造性思维体系中“叩其两端”的运思方式。从创造学的角度对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分析 ,它呈现出整体性、运动性、开放性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发现逻辑”思想史的简单考察,结合对西方科学哲学中“非理性观点”的评析,力图说明:科学发现的逻辑是存在的,也是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9.
科学创造性思维:内涵、形式、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揭示常规思维根本缺陷的基础上,结合哲学史和科学创造实例的分析,深入阐明了科学创造性思维的三大特征:1.思维内容的非经验性,2.思维形式的超逻辑性,3.思维程序的倒置性。科学创造性思维这种高屋建瓴的构造手法,本质上求诸高层观念模式的引导和驾驭作用,求诸思辨和创造想象等思维形式的主导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古典归纳逻辑由于其结论超越了前提范围,不仅能帮助人们拓宽自己的认知领域,还能对科学假说做合理的预测,在知识创新方面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简单枚举能使创新大众化,科学归纳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排除归纳提供了逻辑可行方法,类比推理推动了科学假说的创立。  相似文献   

11.
审美认知长期被公认为是直觉而非逻辑的 ,因此而与科学认知形成明显分界线。然而从所谓逻辑的本质看 ,其与联系、规律等概念有着高度内在的同一性。任何复杂事物包括美与审美现象都是有着普遍联系的、有规律可循的、因而是有逻辑可循的 ,因而审美认知也应当是有逻辑的。打破传统二值逻辑构架而建立在多值逻辑基础上的现代逻辑学 ,以及与此相照应的现代计算机原理与技术、现代艺术和审美实践等都充分证明 :审美逻辑是现代多值逻辑最典型、也最极端的存在式。承认并研究审美的逻辑问题 ,发现审美———这一人类精神或心理世界最为复杂现象与活动独具的逻辑面貌 ,及其独具的定律、演算系统 ,对于丰富和健全认知心理学理论 ,建立科学的审美教育和整个教育的审美化体系 ,从而真正实现用“美的规律”去“建造物体”和塑造人类自身 ,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事实逻辑的不足,却存在着丰富的价值逻辑.然而,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有学者“据西释中”,反思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失逻辑理论这一问题.与之不同,张东荪、崔清田和鞠实儿等敏锐地认识到逻辑的文化相对性,从理论上为中国传统逻辑思想的合理性做出了系统辩护.认识和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发展中遇到的逻辑问题,既需要基于文化整体性认识当代文化发展的逻辑要求,解析个体如何做出符合逻辑的选择,也需要正确对待逻辑研究与逻辑应用研究,反思如何以逻辑教育促进中国当代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让-雅克·卢梭的写作逻辑可以表述为,以非异化的母性文化作为想象性的本源参照,通过"怀乡症"式的结构性记忆与失忆建构象征秩序(理想之父),从而确立批判主流社会文化的双重依据.本文在对卢梭不同时期的各类文本及其生命经验的整合中具体展现了上述逻辑.  相似文献   

14.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让-雅克.卢梭的写作逻辑可以表述为,以非异化的母性文化作为想象性的本源参照,通过"怀乡症"式的结构性记忆与失忆建构象征秩序(理想之父),从而确立批判主流社会文化的双重依据。本文在对卢梭不同时期的各类文本及其生命经验的整合中具体展现了上述逻辑。  相似文献   

15.
主要阐明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挑战,它要求用新的思维范式代替传统的思维范式,实现由单向度一极主体思维范式向双向度多极主体思维范式转变的创新.同时,论述了科学发展观思维范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科学创新思维需要范畴、概念。研究范畴的联系、流动和转化,是"应用概念的艺术"。思维范畴的流动、转化能导致科学创新,就是"上升"。发散与收敛、生成与还原、有序与无序、顺向与逆向、循规与越轨、实在与虚拟、扬弃与兼容、简单与复杂、清晰与模糊、线性与非线性、对称与非对称、偶然性与必然性、连续性与间断性、渐变性与突变性、平衡性与非平衡性等范畴的流动与转化,是科学创新思维研究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7.
从目前有关的研究成果看,人们对创造性思维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一些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与管理中,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如何认识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我们认为,创造性思维本质上是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碰撞与升华的灵感思维。  相似文献   

18.
拥有正式职权的领导者对团队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究竟来源于领导者于台前引领和激发团队整体创造力,还是于幕后构建支持性环境,至今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这两类团队领导者作用的优先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领导者的思维特点。基于优势互补理论和注意力资源有限性视角,发现任命具有较强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团队领导者,比任命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领导者更有助于团队支持性环境的构建,同时能节约那些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个体的认知资源,从而实现团队领导者和团队成员的有效分工和协作,最终促进团队创造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两课”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应把教育的价值放在受教育者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高校的“两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现有的“两课”教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我们应从教育观念和具体环节上改进“两课”教学,以便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