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郭店竹书《老子》的发现,引发了人们对于早期儒道思想关系的重新思考,许多学者针对郭店竹书《老子》与传世本《老子》文字上存在的某些差异提出看法,认为《老子》并不反对仁义,而早期儒家、道家有相近、相通的思想,两者的对立则是出自后世的歪曲。然而事实上,郭店竹书《老子》与传世本《老子》在思想上并不存在重要的差异。某些文字的差异不宜夸大,这些差异并不足以否定《老子》思想中固有的批判仁义的倾向,以及早期儒道思想之间存在的根本的、重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2.
《周易》、《老子》都是儒道文化的元典,二书有关“道”、“器”关系的论析更是儒道文化中心的中心、关键的关键。《易》、《老》二书都是将宇宙三分的:无形之道、有形之物、人为之器。它们一个对“器”是肯定的,一个对“器”是否定的;一个主张与自然并列,另外创造一个与自然同等辉煌的世界,一个主张向自然归依,实现与自然的兀然同化。  相似文献   

3.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真正开创者,援儒入老、融通儒道是其思想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老子指略》的解读分析,从一个视角探究王弼的儒道融通问题。由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对老子关于圣、仁、义等儒家核心理念的新表述,因此,与其说王弼援儒入老、融通道儒,不如说他对道的诠释更忠实于老子,是在忠实于老子的基础上发展了道家,而汤用彤、冯契、冯达文三位先生对于这一问题看似相左的精辟见解,恰好全面地诠释了王弼及其本体论哲学。  相似文献   

4.
儒道二家学说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儒道文化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儒道互补的形态在理论上表现为儒道融合,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儒道并行,在人格修养上表现为儒道双修。这三种形态从不同层面丰富发展了儒道互补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王弼的《老子》解释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王弼通过重新解释《老子》,成功地融合儒道两家思想,从中阐发出新的本体论哲学。文章从三个方面具体地论述了王弼创建的新的解释方法论的内涵、性质与功用:一、辩名析理与得意忘言——相辅相成的语言解释方法;二、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自上而下的解读模式;三、触类而思与复守其母——相互依存的心理解释途径。三者各有分工、各有所宜,而且相互贯通,相互发明,初步形成了一套新颖而完整的经典解释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刘伟 《齐鲁学刊》2004,(6):21-24
学术界对于儒家和道家关系的重新认识,不应该开始于郭店楚简的出土。在竹简《文子》中就已经有了"儒道相谋"关系的蛛丝马迹。通过对竹简《文子》中"道"与"德"两个重要概念及其关系的分析,可以说明"德"是早期儒道之间相互联系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7.
说《老子》中的“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大思维,即整体思维的方法,将《老子》中所说的德之内涵、特点、作用和地位,放在其原出的篇章中,作现代的诠释。文章的重点,在于揭示研究这个德的重要意义。归纳起来,其意义有三:一是可以加深对道的理解。德与道是密不可分的,德是道的功能的显现,是道的通与和的特点的具体表现。二是可以帮助我们克服长期以来人们把《老子》道德化的错误倾向。通观《老子》中的德,可以说是没有一个是直接讲人世间所说的道德的;因为它是道之德,道是超越一切的,它无所谓道德不道德。三是有利于厘清德与道德的关系和正确评价道德存在的价值。我们把德与道德严格区别开来,并不意味着认为《老子》不讲道德,更不意味着否定道德存在的价值。恰恰相反,我们认为《老子》是讲道德的,世间所谓的道德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在于它是体认道之德的一个手段,一个环节,这是不可否定的。但是它必须以体认道之德即生命的本体为前提,否则,它就会失去其存在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东有先生20多年前以新颖的研究角度和多元的研究方法,揭示了《金瓶梅》产生的文化大背景:运河经济文化和商业小社会,极端化的王权专制和腐败的官僚政治,儒道佛三教合一与异端邪说的兴起。在这个文化大背景下剖析作品,重新认识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等人,别开生面,既含文学研究价值,也有历史认知价值,对历来被诟病的性行为描写也有了新的评价,丰富了《金瓶梅》研究的成果。今天重读再评,其学术价值依然不减,而且启发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儒学的价值思想以道德为中心,以政治关系的谐和为标志,赋予价值关系以政治伦理内容。价值理想的道德化,是传统价值思想的重要倾向。与此同时,传统思想的另一流向是道家学说,它崇尚自然,将人类思考视野扩展到宇宙万物之间。老庄“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正是作为儒、墨、法特别是儒家学说的对立面出现的。本文拟对“老子”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从认知、人格、审美三方面着以分析,并探讨其价值内涵、价值意向及价值境界在《老子》“法自然”的价值取向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先秦诸子,虽然就其理论的形态来说,精彩纷呈,各有主张,由此而形成了诸子百家之自由精神世界。然而,在百家各异的背后,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诸子的基本意旨是大体一致的,即如何在礼崩乐坏的社会之中重新建立社会秩序,使得社会回归到理想的状态,由此而来,我们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源于先秦诸子的中国思想形态为何具有最为典型的实践性特点,以及最为明显的对于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关注,因为,这一些事实上都是一个良性有序的社会秩序所  相似文献   

11.
张文勋 《学术探索》2014,(6):F0002-F0002,F0003
本书为云南大学著名教授张文勋近年来关于古代文化思想的系列论文集,其中一些文章曾在相关报刊上发表过,结集时作者又作了部分修订。全书分为“上编”、“下编”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儒、道、佛的思想文化的研究文章,第二部分是我国古代诗文的研究文章。书稿内容包括国学漫议、从“心性”学说看儒佛道德观念、儒道佛的自我超越哲学、人类智慧之光——走进中国佛学、国学常用词语选萃等。文章深入浅出,对传统国学的主要涵义、古代典籍中的重要文化思想、儒道佛各家的基本学理脉络作了梳理,这也是围绕近年来出现的“国学热”作出的积极回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丽 《殷都学刊》2007,(3):64-67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认为汉代的文学观是儒家思想占居着统治地位。事实上,两汉思想是有差异的,其经历了汉初的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到儒道互补、再到汉末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这样的一个逐渐演变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对屈原《离骚》的评价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早期儒道两家在关心社会秩序问题的同时,出现了对精神境界审美体验的关注,虽然此时这一问题并不是他们关注的核心,但在他们的思想中已开始凸现。由于老子、孔子个人的生命历程和本体论思想不同,导致对这一问题的切入点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从彼此的生命历程入手,分析主体性审美体验在各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通过对他们本体论的探讨,来谈在方法论上实现主体性审美体验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哲  学马克思哲学 :一种价值论哲学 /朱鲁子 /1· 4实践三要素及其转向 /吕国忱 /1· 1 0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中的“我—你”关系——兼论对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影响及其限度/周志山 /1· 1 6早期儒道关系考辨——从楚简《老子》与今本《老子》比较谈起 /聂中庆 /1· 2 2论“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 /唐允 /1· 2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哲学 /汪信砚 /2· 4论价值哲学视域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王雨辰 /2· 1 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性 /张文喜 /2· 1 6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价值性——从马克思《巴黎手稿》到《伦敦手稿》:马克…  相似文献   

15.
玄华 《江淮论坛》2011,(1):66-71
摘抄现象普遍见于郭店楚墓时代,也见于郭店竹简内部。由郭店竹简及三组竹简《老子》内部规律、思想特点可知三组竹简《老子》是性质不同的摘抄本:地位不同:甲组《老子》最高,乙组《老子》次之,丙组《老子》最低。结构、思想、主题不同:甲组《老子》上下篇结构,思想完全儒化,主题是“修道”与“治国”;乙组《老子》单篇结构,思想部分儒化,主题是“修道”;丙组《老子》无一定结构,思想尚未儒化。也无主题。以上反映三者性质不同:丙组《老予》直接摘抄自五千言,是用于修改、重组新《老子》的原始材料,乙组《老子》是修改未完全的本子,甲组《老子》是修改最完全的本子。  相似文献   

16.
谭宝刚 《江淮论坛》2023,(3):43-50+193
先秦时期《老子》是诸子著作中的一种,处于子书的地位。汉简本《老子》的出土表明,至迟在西汉早期《老子》已被后学尊称为“经”且题以“经”名。此后,《老子》一书越来越受到重视,到魏晋时期完成了其经典化的过程。考之典籍可知:《老子》由子书上升为经典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其一,《老子》在学术思想层面的经典化;其二,《老子》在社会生活层面的经典化。《老子》以其深邃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发展、政治和民间社会生活的走向,其经典化的过程正是这种影响逐步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传统思想认为,儒道两家思想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其主要表现是以老子为鼻祖的道家具有明显的反仁义道德的思想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人们对《老子》文本的一种误读。在中国思想史上,王弼是第一个从理论的高度阐述儒道相通的思想家。王弼通过注解《老子》,对老子的道德观进行了阐释,从而使老子以“自然”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的思想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中的"物"主要分为"道"、天地、万物、器物等四类存在体。"道"是绝对的"有",是形上之"物",它开出了天地、万物等天然现象之"物"。"道"在展开自身的存在过程中孕育出天地,继而由天地的运作产生万物。在这一宇宙生成论中,"道"始终"不自为大"。天然现象之"物"依"德"而展开其存在。天地的"不自生"即是天地保持着自身合理的存在状态,天地与万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万物分为自然物和人,万物的普遍存在状态是"自化",人如何"自化"影响着万物的整体走向。器物是人造现象之"物",是被动的存在体,其"德"本自万物。辨析《老子》之"物"具有三重意义:其一,理清层次、结构、关系、价值向度、侧重点、思想特色;其二,利于语词、文本的遴选和文意的理解;其三,进入"自"的向度。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列孔子于《世家》而列老子于《列传》思想抉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司马迁列孔子于《世家》而列老子于《列传》的问题,目的在弄清其与司马迁思想归属之关系。关于司马迁的思想归属问题,学术界曾进行过较长时间的讨论,但迄今莫衷一是。然而就其大体言之,说法不外乎三种,即:道家论者,儒家论者与儒道兼备论者。实际上,司马迁作为封建时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其思想是复杂的,并不能用当时已有的各家学说来加以规范。无论说司马迁的思想属于当时已有的什么家,或主要属于当时已有的什么家,都是偏颇的、不全面的。下面笔者仅就司马迁列孔子于《世家》而列老子于《列传》的原因及其与《论六家要旨》之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管理思想和管理哲学的角度研究和审视老子思想中的管理者自我管理的思想。文章提出的观象的认知方式是老子思想的思维基础,也是老子管理者自我管理思想的认识论基础。老子以侯王为大的管理思想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但也极易出现问题。所以老子提出了管理者向内、向心,虚心、摄生的自我管理思想,既要有自我心性管理,又要有自我形体管理。执古以御今,最后分析了老子管理者自我管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