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政治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面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处于"社会政治生态"中的人,即"政治人"的价值身份。在后工业社会,生态环境的转换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不是被置于意识形态迷雾下的"政治人",而应走向以自然、社会和个体生命的生态性及互为生态性存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人"。"生态人"的提出与实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学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学术话语主导中国政治学研究的背景下,基于中国政治自身的历史和现实逻辑,用本土化的概念、理论来重新解释和分析中国政治是可行的。本文以费孝通的"双轨政治"为例对其涵义进行新的界定,认为"双轨政治"主要包含精英政治和社会民主两方面的内容。用它对当代中国政治形态进行尝试性的解释是成立的,尽管"双轨政治"在具有解释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对类似的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概念和理论进行挖掘和开发,有利于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本土化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4.
孔子之"德"在其"政"面前,是方法而不是基础,"德"以"政"为取向和目标,"为政以德"不是政治伦理而是伦理政治。因此,对于《论语》中的政治与道德,我们不能从道德的视角去观察政治,而要从政治的视角去观察道德才符合孔子的思想逻辑。具体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我们可以说"仁"的思想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基础,而不能由此推论说"仁"的思想是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6.
一些地方官员到了国外,“不懂穿衣”、“不会吃饭”,讲话时尽是大话空话套话,有时还带有“暴发户”心态。在国际交往中地方官员缺失哪些常识甲涉外交往遭遇冲突时又该如何解决?资深外交家吴建民强调:中国官员需补“对外交流课”。 相似文献
7.
政治发展是不同类型国家都面临的问题。我国政治发展目标是人民民主。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成就相比,中国政治发展在实践和理论层面上都存在一定滞后性,这需要从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中进行反思。与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政治战略进攻”相比较,用“政治发展战略退却”来描述当今更为合适。政治战略进攻,脱离了中国社会历史现实和国情,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罗曼蒂克式的政治发展;从浪漫主义的政治发展经过改革、退却到不合格的不完全的社会主义政治,是一种趋向于现实主义的政治发展;从多元政治主体关系中谋求以社会主义政治为主导和定向的政治变迁,是一种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和合主义的中国式的政治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开展新中国国家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国共产党明确了“改旧”和“育新”的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党和政府着重对知识分子开展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通过运用理论宣传、组织建设、方法探索、环境营造等举措,使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了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育理念、坚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这些经验对新时代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福柯“生命政治”中的核心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命政治话题的探讨无论如何绕不开福柯,厘清福柯所使用的生命政治及与其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是研究并透视福柯生命政治思想厚度的重要前提。福柯对生命政治概念的使用主要是基于对生命权力及生命政治中力的分析和揭示。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揭示,福柯赋予了生命政治以全新的激进内涵: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权力对各种人口现象的治理不再以统治而是以治理为中心。挖掘福柯生命政治概念中的深层次内涵对人类面对并解决治理实践中的一些棘手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毛泽东有遗嘱的话,这就是毛泽东的“政治遗嘱”。83岁的毛泽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但他既没有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也无力去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了。 相似文献
11.
12.
韩国在政治发展的道路上,有两条路径贯穿始终:一条是通过移植西方民主制来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另一条是威权政府通过政治自由化来缓解国家所承受的国际和国内压力.本文旨在运用“国际政治-国内政治”的分析范式,对影响韩国政治发展中的国际和国内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构建“国际-国内”关联的分析框架.本文认为,国内政治是国际体系中的国内政治,一国的政治发展是国际和国内两个层次互动的结果,必须把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的互动视为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并置于国际体系背景下进行全面审视. 相似文献
13.
文学政治学作为研究文学政治的学科,主要包括四组相对应的概念,分别是:文学政治与政治文学、作家政治与政治作家、文本政治与政治文本、接受政治与政治接受,由此构成了文学政治学的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他们原本生活于广义的体制内;他们的人生志向无一例外都是为了在科层体系里谋求更高的职务;他们中的几位甚至在40岁左右已经官至司局级;他们经纶满腹、忧国忧民。但是1992年前后,他们选择离开体制。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政治文化转型态势日益明显,其基本路径是从“共识政治”向“对抗政治”的转变。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推动了这一转型进程的加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他与所有其他美国总统不同,从未放弃总统竞选期间的分裂性逻辑,使既已存在的“冷内战”全面升温。自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美国政治文化转型的加速态势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以政党极化甚至相互仇视为特征的政党对立,以少数族裔总体支持民主党、白人总体支持共和党为特征的族裔对立,和以城市支持民主党、乡村支持共和党为特征的城乡对立。拜登当选并执政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冷内战”的温度,并可能使“共识政治”得以复苏;但迄今为止美国仍未找到摆脱政党对立、族裔对立和城乡对立等“冷内战”的有效途径。美国政治文化的当代转型仍是个长期和缓慢的过程,且充满高度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政治人类学的视野对山越与东吴的关系作了新的分析和解读,并将史料考辨和概念辨析结合起来,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偏差提出了纠正。文章认为,山越是以越族为主体的山地族群,而不只是逃避赋役和避罪入山的人民;越族成为山越,并非主动之举,而是受到大一统王权压制的结果;山越集结山区,依恃山险与征服者进行抗争,是越族维护族群生存空间的政治举动,其意义应得到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7.
艾森豪威尔1952年竞选总统时,因为他自己熟识的都是东部豪门,需要有人在西部打点,所以挑了时任加利福尼亚州参议员的尼克松为副总统候选人。是年尼克松仅39岁,一举登上全国政治中心舞台。 相似文献
18.
进行政治社会化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首要而关键的问题,因而我们必须找到推进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法,政治现代化的实现有赖于政治社会化,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一个社会对该社会政治取向和社会模式的学习、融合、传播、继承的过程。“以德治国”为新时期政治社会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探索“以德治国”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对促进民主政治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德治国”是新时期政治社会化价值导向和核心内容;“以德治国”是新时期政治社会化的最佳方式;“以德治国”能更好地促进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9.
勘定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可以从其“拜物教批判”所具有的内涵出发加以深化.拜物教批判是对特殊替代普遍过程的“颠倒”,这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政治关系不过都是一种“特定”的存在,将被“普遍性”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政治形态所替换.拜物教批判内涵的“对象规定性”决定了理解资本主义的政治必须将其置放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域中才能真正切中其“政治的本质”.拜物教批判使得人们能够洞识历史本质,从而激活阶级意识以颠覆资本主义财产权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20.
霍华德·威亚尔达对非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随着其调研的深入一直在"变",从最初发展主义理论的支持者,变为发展主义理论的批判者,他认为发展主义理论是一种种族主义,不符合非西方国家的发展现实,非西方国家应基于自身的政治历史文化传统来构建本土发展模式。随后,他从文化解释视角提出了适合非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东亚、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模式,以及基于政治文化视角和利益集团视角构建的法团主义理论,成为非西方国家实行官僚威权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理论支撑。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威亚尔达又提出一种修正的发展主义,他对非西方国家民主的定义更加宽泛,建议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和现实主义的方式将发展主义、依附理论、法团主义与民主理论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主理论,来解释非西方国家独特的政治发展道路。但威亚尔达始终"不变"的是对西方民主的认可,尽管对发展主义理论有批判,他并没有全盘否定这一理论,在时代背景变革的形势下他又重新对发展主义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