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选择周恩来儒家传统文化元典中"新仁学"思想和精神并通过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功能,来彰显周恩来一生深濡儒风,倡行"新仁治"天下的高风远致.我们对过去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涉及治国方略的传统,批判或否定的太多,太个人世俗情绪化,仅凭个人一人之好恶就决定天下之好恶,纯"人治"的政府机制和公权取代了起码的理性"仁治"和"法治"之判定标准,而正是<论语>这本儒家元典内在的"中国书"与周恩来这一伟大人物渊博的学识和完美的儒教人格的内在关乎与联系.  相似文献   

2.
《今日辽宁》2008,(3):50-50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得到国内外崇高的评价,而且视为中华民族文化优秀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本文否定了基督教引起欧洲中世纪史学全面倒退的陈说,认为基督教在本质上是对世俗历史的扼杀,但同时也对西方史学观念的变革有着某些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通过抒写世俗的内容、体现世俗的价值、反映世俗的精神体现出题材的世俗化特征.现代通俗小说从产生起就是与文化市场密不可分的商品文学,即迎合一般大众的趣味和价值观念,创作态度是媚俗的,作品存在形式也呈现出媚俗化特征.文学所具有的崇高的悲剧精神、启蒙精神以及自我超越的反思精神都消失在感官的消遣娱乐中.  相似文献   

5.
西方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绘画作品在其生前无人赏识,反倒是在死后百年,其绘画的伟大价值才被世人认识。但愿今人对王国维先生的“完全之人物”教育理念的认识,不要再等上一百年。  相似文献   

6.
论骑士文学人文内涵的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晖 《社科纵横》2009,(9):102-103
骑士精神对欧洲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欧洲的一种独特精神文化现象,体现了欧洲封建时代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和行动规范。中世纪以骑士生活为描写范畴的骑士文学的人文内涵具有双重性,既体现着基督教文化视域中的典雅和唯灵,又流露着世俗文化视域中的浪漫与世俗。  相似文献   

7.
观音菩萨本是带有神圣性的宗教偶像,却在市井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频繁成为世俗化的喻体,设喻者对其本体往往不计出身、品行,构成了观音文化在世俗层面的特殊表征。这一现象的发生可上推至唐代,其设喻泛化、灵活,体现了世俗文化浅层性的特点,由此又衍生出"半截观音""四面观音""八面观音"等不同喻体名号。其原因可以从造像艺术、文学传统、宗教义理、人性需求等不同维度进行考察,从中体现了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在人性需求这一根本点上的对话。作为一种美的符号,"观音"作喻自有其文化价值,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lt;&lt;阅微草堂笔记&gt;&gt;因果报应问题辩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泰平 《唐都学刊》2000,16(2):92-94
《阅微草堂笔记》一书含有不因果报应的内容,历来论者对此大多持否定态度。本文结合文言笔记小说的传统题材,通过对纪昀思想以及作品具体分析,认为:写因果报应,只是纪昀曲笔为文的一种手段,其真正的目的在于暴露黑暗腐败的官场和世风日下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西方情诗那种比较鲜明的形上色彩、精神意味和浪漫情调,中国古代文人情诗则更多地具有感性的、人间的、近昵的、亦情亦欲、灵肉合一的审美品格,从而构成了独持的艺术风貌。造成这种风貌的原因乃是一种特定的文化语境,即表现于性观念、婚姻方式等方面一种并非禁欲的文化,不把人的性爱欲求视为原罪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讲究世俗安乐、身心调适的“乐感文化”,以及“道器不离”,即本体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等中和如一的中国文化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0.
古人曾把"天"作为最高的人格神,"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无论是上古岩画、秦汉的墓葬壁画,还是南北朝到隋唐的佛画,都有一个显著特点,神的世界与世俗生活结合在一起。南北朝时,佛教壁画大盛,而究其内容,大多以否定世俗,牺牲生命以殉佛理为务。隋唐时期,在宗教佛画里,展现出了一幅幅极乐  相似文献   

11.
需要是人在社会环境中,对所需事物的心理表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新思想、新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接受方式。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接受过程,渗透着积极主动的创造性,即是一种心理加工过程。因此,我们在创作作品、制订活动方案时,不仅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还要注意接受者的心理感受规律,通过发挥文化产品的最佳社会效益,充分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肩负起"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学史上,人类把握环境的自信与努力在18世纪达到高峰,到19世纪则逐渐演变为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个人奋斗者应运而生。本文选取19世纪西方文学名著中个人奋斗者进行典型化分析,认为这些人物以各种不同的纯个人方式,或以正向价值追求真理,反抗社会而获得一种悲剧效果;或以反向价值介入社会并接受社会,在一种喜剧色彩中参与分成。但无论正向还是反向,那些个人英雄的文化背景是相同的,即都否定现存秩序,向往理性王国。个人奋斗者无意识地跌入一个二律背反的陷坑,既否定和蔑视社会环境,又极力投身进去以求进取,他们为夹缝所钳制而又无力超越。他们是时代的代表,集中演出了一场人与环境格斗的世俗戏剧。  相似文献   

13.
带有“not”的几种否定句型的翻译任存珠在英语中,否定结构是一种常见且应月广泛的语言现象.这种否定结构的英语表达方法与中文不尽一致,在翻译时要特别留心.以下介绍几种带有“not”否定句型的翻译方法:1、"Idon’tthink十宾语从句’句型(我认为...  相似文献   

14.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基于共享符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华儿女的最大政治公约数,是新时代凝聚中华儿女共识的核心符码,被大脑解码后释放的信息不只是符号化、抽象化的话语表达,也是世俗的和具体的社会实践,因此具有重大的政治认同功能。当然,在现实政治实践中,作为符码的政治认同功能在国家发展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超越政治认同功能的局限性,实现认同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一) 在我国近代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一直阴魂不散,曾出现过三次高潮. 第一次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潮,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曾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这已被历史所证实.但是,也无可否认,在新文化运动中,采取了新文化与传统文化完全对立的态度,在批判封建礼教的同时,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1929年.胡适为《基督教年鉴》写的《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一文中,反映和代表了这一思潮的观念.在文中首次使用了“全盘西化”这个提法,他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国情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他说:“我们  相似文献   

16.
迷幻的艺术     
正刮胡刀片、蝴蝶翅膀、骨骼……当这些充溢破碎感的事物出现在一件作品中,我们第一时间会想起尼古拉斯·塞卡尔迪(Nicolas Ceccaldi)。迷幻与哥特是人们对尼古拉斯·塞卡尔迪的第一印象,他的作品充满了迷人的魅力,是哥特风格、世俗与浪漫主义艺术的混搭。这些作品是反时代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却也带有极度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为中国近代以来思想与文化的巨人,他对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洞悉与广泛的文化批判使他的著作已经成为了解和改造中国人及社会的伟大经典。不仅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犹如一颗文化巨星照亮了文坛,成为一代文化人中的精英,即使在后来,甚至整整一个世纪,鲁迅的影响也从未停止过。文化批判的道路上前仆后继,从70年代中后期到世纪末,近20多年中国当代文化中有两个人是不能被遗忘的,那就是王小波和王朔。尽管他们从未声称他们是师承鲁迅或受其影响,但从作品中不难看出,那种大胆挑战权威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文化行为和言论以及彻底的革…  相似文献   

18.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的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在世界文学艺术的殿堂里也有着特殊的地位。追溯其历史,这一独特的文艺形式源远流长,直可上攀于西晋。在其形成和发展的一千七百多年时间里,以其特有的功用和特点,不但受到历代诗人墨客的青睐,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考察其应用,可以说遍布神州的山川风物、寺庙祠宇、园林亭榭、茶楼酒肆、门宅店市等古迹名胜,无不以对联作品装饰点缀。甚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举凡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等等,无不以对联作品为其张目着彩。真可谓信手拈来,随处可用,深浅皆成趣,雅俗可共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思想把他推上人民领袖的地位。但  相似文献   

19.
“否定之否定”,经过恩格斯的科学论证,本来已经成为唯物辩证法的三条规律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哲学界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就有用“否定肯定”来代替它的倾向;而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更实际上已经取消了这条规律。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要不要这条规律,就成了问题。然而,只要读完恩格斯为了驳斥杜林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到“否定之否定”的攻击而作的论述,就会认为任何取消的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恩格斯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思想,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光辉的一页。 怎样认识“否定之否定”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在自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的一百多年里一直遭受批判。在全盘西化论者那里,中国传统文化更是遭到彻底否定。对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中国人来说,这样一种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极端批判态度和彻底抛弃做法在现时代需要引起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