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文渊 《社科纵横》2012,(9):98-100
东汉时期,羌族已发展成为西北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随着匈奴军事力量的逐渐衰落,羌人逐渐取代匈奴成为东汉王朝最具威胁的"边患"。东汉中后期",羌患"问题更加严重。面对"羌患",一些当权者采取内迁弃边的政策。身处边境的王符目睹"羌患"惨状,深知内迁弃边对人们和国家的危害,站在民族和国家利益上,坚决反对内迁弃边政策,主张救边、实边和保边。  相似文献   

2.
班勇是中国东汉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当时中原王朝西域战略制定的主要推动者与执行者之一。其经营西域正值东汉与西域第三次断交之际,他力谏东汉政府重立开通西域之大计,主张恢复敦煌郡营兵,复置护西域副校尉、西域长史以及出屯楼兰,出任西域长史后,恩威并举、收复西域诸国,击走了匈奴,最终在解除北匈奴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同时,重新沟通了东汉与西域的联系。最后,还应历史地看待班勇所承载的中原经营西域的战略。  相似文献   

3.
匈奴,这个曾经称雄大漠并与中原王朝对峙数百年的游牧汗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它的早期历史却是一团迷雾。元魏(拓跋)、蒙古这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都曾留下自己悠远的世系传说;丁零、突厥、契丹、女真、满族等都有自己民族起源或帝王始祖诞育的传说。唯独匈奴,它在头曼以前“世传不可得两次”①,关于民族起源和帝王始祖诞育的传说也无明文记载。至今关于匈奴的族源族属,也还是众说纷坛。但历史还是给我们透露了一些有关信息:与中原的“真龙天子”不一样,匈奴帝王乃系“日种”。这或许能为我们研究匈奴民族的族…  相似文献   

4.
<正>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白鹤镇铁谢村,一座古朴肃穆的帝王陵静卧在松柏之间,枕着黄河涛声,已近2000年。这座帝陵,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陵墓。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汉景帝后裔。公元25年建立东汉王朝,为汉朝中兴之主。  相似文献   

5.
陶贤都 《唐都学刊》2005,21(6):24-29
建安元年曹操奉迎汉献帝都许,控制东汉的军国大权,确立霸府统治。曹丕在曹操病逝不久后能够顺利并迅速地实现汉魏王朝更替,曹操霸府早已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操霸府充当了汉魏易代的工具,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曹操霸府为曹魏王朝的建立作了人才上的准备;其二,曹操霸府为曹魏王朝的建立作了制度上的准备;其三,曹操霸府为曹魏王朝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其四,曹操霸府统治时期树立了权威,为汉魏王朝更替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是我国封建制度确立和巩固的时期。当时,中国境内北方的匈奴,是个奴隶制的落后部族,长于骑射,习于攻战。统治着匈奴的奴隶主贵族,把对外族的侵扰作为发展奴隶制的重要途程。它依仗着数十万强悍的骑兵,任意奴役西北部各小邦,对中原地区也不断进行侵扰,“以杀戳为耕作”。毛主席指出:“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秦汉王朝与匈奴的矛盾,就其阶级本质来说,是秦汉广大劳动人民和新兴地主阶级与匈奴奴隶主贵族的矛盾,是新兴的封建制度与落后的奴隶制度的矛盾。这种矛盾甚至发展为战争,这种民族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9):122-125
东汉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灾害发生较为频繁,而蝗灾则是这一时期发生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对东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因此,东汉统治者对蝗灾十分重视。本文通过对东汉史籍中蝗灾发生记录的整理,对该时期蝗灾发生时空分布进行统计,从而确定蝗灾发生的区域以及总结蝗灾发生的时间等特点。并对东汉蝗灾发生的原因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民族可以划分为“古代民族”与“近代民族”两种类型,古代华夏民族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从“自在民族”到“自觉民族”两个发展阶段。夏、商、西周时期的华夏民族属于“自在民族”,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民族属于“自觉民族”。作为“自在民族”的华夏族之所以能够在夏商时期出现,是因为夏商王朝具有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国家结构,王朝国家框架内能够容纳众多部族。夏代之前的五帝时代,则属于华夏民族的滥觞期,这一时期经过族邦联盟,众多的部族国家最后走向多元一体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9.
两汉都有屯田。西汉是在驱逐匈奴后,于其游牧地区开垦种植,进行屯田,分布在边垂各郡。东汉虽有内地屯田,主要也是边地屯田。在两汉屯田的基础上,魏、蜀、吴三国屯田的地理分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有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普慧 《唐都学刊》2008,24(1):1-3
上郡是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草原匈奴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拥有上郡,即可保证中原王朝的安全.上郡治所位于今何处,是众多文史学者和当地人关注的一件大事,历来各家说法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二说:一为肤施说,一为绥德说,二者皆有文献依据.然考其文献记载,前者可能在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堡,后者可能在今陕西榆林市绥德县四十里铺.  相似文献   

11.
匈奴与拓跋鲜卑历史发展的不同及其原因○王尚达匈奴与拓跋鲜卑同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北方民族,它们的历史发展却很不相同。匈奴始终保持着游牧经济和奴隶制生产关系,氏族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有重大作用,匈奴军事性奴隶主政权具有明显的原始性、残暴性和掠夺性,匈奴社会最终...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6,(11):131-134
随着隋王朝对于岭南统治秩序的确立,国家政权在对岭南深化治理中政策出现了不断的变化,而与此同时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也由此产生了不断的博弈,由此岭南社会出现了治乱交替的局面,最终刘方选择了一条平衡各方诉求的"中间路线",使得岭南局势得以安稳。  相似文献   

13.
东汉虽然是重建汉王朝,但与西汉相比已发生巨大变化,私学的繁盛即是一例。从文化地理学视角看,私学教师主要来自陈留、南阳、北海、扶风、琅琊、汝南、颍川、广汉、京兆、蜀郡和沛郡等郡国,教授地点则分布在河南、陈留、颍川、弘农、汝南、南阳、京兆、广汉、扶风和琅琊等郡国,这些郡国所在的河洛、关中、巴蜀和齐地等区域可谓东汉私学的核心区。在各区域内部郡国之间私学的发展也不平衡,有核心与边缘之分。不同尺度私学核心的形成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习惯上所谓东汉文化发达区可能是私学的边缘区,而文化边缘区也有私学的核心。对不同文化因素空间分布的研究会细化对汉代文化中心的认识,文化中心区并不意味着是所有文化组成因素的中心,文化边缘区也可能是某种文化因素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分散到统一的过程。一般地说自秦王朝建立之后,就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但是,在学术界和理论界有一种说法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即认为自秦始皇消灭东方各诸侯国之日的公元前221年起,就完成了统一。这实际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认识,也是与历史发展不相符合的。从文化和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成立,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除去其在春秋战国的社会母胎中孕育时期外,自秦王朝建立、统一国家的出现到真正完成统一,应历经三个时期:第…  相似文献   

15.
东汉政府和其他封建王朝一样,为稳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力图尽可能多地控制民数。可是封建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又使它和别的王朝相同,无法解决与此密切相关的流民问题。不过,由于阶级力量对比,地主阶级内部各阶层政治经济力量消长,以及统治阶级所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差异,东汉时期的流民问题,在其严重程度和表现形态上,呈现出某些不同于其他王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汉文帝即位伊始,出于维护皇权的考量开始将民爵与牛酒一同赐予百姓。统治者在赐民爵的同时举行饮酒礼,以期厘定新的等级秩序。汉武帝在位时期,通过对外战争掠夺了大量的牲畜并扩大了牧场面积,为汉王朝的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宣元之际,这些被俘获的牲畜很可能会带来大规模的牲畜老病问题。因此统治者进行了高频率的牛酒赐予。王莽时期为了与汉王朝划清界限曾一改牛酒赐予故事,对民众赐予羊酒。东汉以降,随着现实状况的变化,统治者再也没有能力进行频繁且大规模的牛酒赐予。  相似文献   

17.
汉代的民族交往,主要是指汉政权与边地各少数民族政权间的交往,也包括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与四邻各少数民族的民间往来;而民族交往的结果,则是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的汉化。其中汉匈和战,导致了匈奴的衰落和分裂,促进了南匈奴的内附和逐渐汉化;汉通西域,将西域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西域各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汉与西羌的交往,促进了西羌的内迁和民族融合;汉与东北各族的交往,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和东北各族的汉化;汉"和集百越"与设郡统治,促进了百越地区的社会进步和越人汉化;汉开发西南夷与设郡统治,则促进了西南夷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西南夷因仰慕汉德而内附和归化的愿望。毫无疑问,汉朝的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胡箫白 《社会》2024,(1):126-148
聚焦明代川西北地区以族类标签为标识的社会分类,是考察王朝拓边进程的关键视角。15世纪时,明廷秉持羁縻导向的边关方略,对流行于川西北非汉社会的“大小”“牛羊”等二元族类标签之内涵缺乏了解。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前期,明廷尝试重新诠释川西北非汉社会语境中的“黑—白”族类标签,但因国家力量渗透边地的程度有限,“黑—白”标签的本地意涵与明廷定义在一定时期内共存。16世纪中后期,明廷的边地知识与地方社会实态之间存在明显张力,在王朝国家发动军事行动整饬边地秩序后,“番—羌”族类标签逐步成为向化程度深浅的代名词。明代川西北诸种族类标签的内涵演化是“中心—外缘”互动在社会分类层面微观而鲜活的呈现。  相似文献   

19.
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后,提出并形成日臻全面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深入探索加快国家文化建设的政策方法,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持续发展。这些新的政策举措,主要是围绕国家文化年活动、传统历史文化符号、语言文化文学教育、大众传媒电影等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文化性质的内容而展开,不仅要唤起全社会对俄罗斯的历史及国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巨大作用的深切关注,还要重新挖掘、充分发挥俄罗斯在思想意识上深刻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强大作用。这当中,尤其突出“四位一体”的新定位,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重点培养青年一代、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和维护良好国家形象对接起来,旨在夯实国家共识基础、明确国家发展方向、再现世界大国风范、增强国际社会认同。所有这些,无不践行着普京一再宣扬的“国强民富”的治国理念。  相似文献   

20.
王笑然  华开奇 《社科纵横》2007,22(12):137-138
凉州和凉州兵再解释之必要,是克服传统文化的中原视角或东部视角,准确地认识凉州在中国版图上的特殊地理位置,认识形成于汉魏时期的凉州兵的特殊军事素质,分析以甘肃为主的西北地区多民族共存融合的历史事实,明确东汉后期的羌汉战争对汉王朝灭亡和进入三国分裂局面的关键作用,及其对上千年的历史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