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冬 《唐都学刊》2014,(1):21-27
韩邦奇指出,"自孔子而下,知‘道’者,惟横渠一人"。他承接张载思想,在"性道一物"的基础上辨析了"性"、"道"两者"存之于心"和"发之于外"、"寂然不动"和"感而遂通"的特性,提出"形而上之谓‘道’,气而上之谓‘性’"的命题,且辨析了张载哲学中之"太和"、"太极"、"太虚"与"道"、"性"、"气"彼此相应的基本内涵。其"循环渐变"的演化论、注重"眼前造化之实"的认识论和注重《东铭》的修养论,是张载美学崇实学风的时代再现。  相似文献   

2.
闫文培 《阅江学刊》2010,(4):115-120
作为"和谐"理念的核心思想,"和而不同"的"和"与"不同"是对立的统一关系。以"和而不同"作为指导思想,跨文化翻译应尊重原作,尊重原语文化。为此,就要贯彻"忠实第一,创造第二"和"内容第一,形式第二"的翻译原则,采取"异化第一,归化第二"和"直译第一,意译第二"的翻译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3.
荆懿 《探求》2010,(5):67-69,75
"受众中心论"认为"受众"是整个大众传播活动的中心。从美学角度看,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与"受众中心论"存在同样的"一元论"问题,忽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在受众审美范畴中,处于消费时代的受众正经历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泛娱乐化与受众个体化演变,这使得"受众"这一概念本身受到质疑,"受众中心论"更无迹可寻。  相似文献   

4.
冷建军 《社科纵横》2011,26(6):109-110
人的自然属性确定了人的自然归宿,人的行为必然受制于"自然"的规范。本文以绘画为基点,以人的自然属性为切入点,对"行为"与"艺术"予以分析,强调"艺术"、"艺术行为"必须遵循人的自然属性与自然规律,阐明不是所有的画家、艺术家的"行为"都可称之为"艺术"。  相似文献   

5.
刘晓枫 《唐都学刊》2010,26(5):120-122
中国山水画自发轫之初即强调"畅神"、"卧游"、"怡情悦性"。画家写其"胸中丘壑",本身犹如一位"造物主"。"布置"一词不仅指"经营位置"、"置陈布势",还关涉到中国画创作的方方面面。它与西方风景画"构图"的含义大不相同,无论从创作动机、创作方法以至媒介载体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山水画源自于现实"师造化"之实景,追求的却是"中得心源"之"虚境"。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既是在"造景",也是在"造境"。中国山水画的意趣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6.
张波 《社科纵横》2012,(1):126-127
本文从墨子主张的"节葬"、"非乐"、"非命"、"三表法"、"兼爱"、"尚贤"等六个方面展示其强烈的批判精神,同时从节用、"兼爱"、"尚贤"等思想来阐释墨子批判精神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7.
陈若冰 《社科纵横》2012,(4):10-11,13
"主流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的长期混用,以及"主流价值观"的普遍惯用,以至于"主导价值观"的概念常常被"主流价值观"的概念淹没了。文章从"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的深层次因素谈起,对"主流价值观"和"主导价值观"的内涵进行了辨析,揭示了二者之间冲突、对抗和融合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艳 《唐都学刊》2011,27(5):110-112
古代的蔬菜是农史、饮食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以《说文解字.艸部》所收"藜"、"莱"、"藋"为例,单看解释,三字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而通过考察可知,"藜"是古人常食较粗劣的野菜,"莱"为藜的别称。"藋"与"藜"同类,其"灰藋"一词得名之由是因其叶背面灰白且植株高大,并非因"枝叶翘趯"而名。"灰藋"后世方言音变也称"灰涤"、"灰条"。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副词"就"的意义本文归纳为"较快衔接"义和"限制"义。从这两个意义出发考察"就"在表时间、数量、条件时在句中与"了"的隐现情况。本文认为,"就"的"达成"义即"完成"义,而"了"的基本语法意义之一是表"完成",如果"就"取"趋近而未达成"义,则一般不与"了"共现;如果"就"表"趋近并达成"义,则一定与"了"共现,有强制性;如果"就"是"限制"义,则亦不能与"了"共现。  相似文献   

10.
于海琴  杨慧 《阅江学刊》2012,4(2):67-71,83
根据《失业大学生压力源与压力反应问卷》对当今失业大学生压力源与压力反应进行调查,发现失业大学生的压力源包括"就业形势预期与职场担忧"、"缺乏自信源"、"自身竞争力"和"社会比较与家人态度"四个方面;主要的压力反应有"消极情绪反应"、"消极自我评价"、"紧张敏感"、"浮躁迷茫"、"愧疚"、"身体不适"和"另谋出路"七个方面。失业大学生压力源与压力反应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压力源越多,压力反应越明显。应从失业大学生及其家人和朋友等不同角度,减少失业大学生的压力来源,降低压力水平,减少压力反应。  相似文献   

11.
加强规划 科学发展 【关键】制定好"十二五"规划,推动福利彩票事业科学发展恪守"四个坚持",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前提总结"十一五"的发展经验,可归纳为"四个坚持":第一,坚持了福利彩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  相似文献   

12.
吴相松 《社科纵横》2012,(8):176-178
"北京残奥会"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及精神遗产,对中国残疾人事业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将"the Paralympics"译成"残奥会",在中国人思想中产生了许多混淆。本文通过对"残奥会"的历史及"Paralympics"词源的追溯及分析,指出"the Paralympics"应该改译成"帕运会"。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马克思的社会理想被世人误解为已"过时"或仅仅是"空想"。事实上,学院时期的马克思心中已滋生为人解放而奋斗的"魔"(社会理想)。流寓巴黎时期为社会未来命运而苦痛的马克思,提出"往何处去"的社会历史之问。在社会历史的批判中,马克思找到了社会"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真正的人道主义"社会或"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社会理想的现实不是历史的"终结",是"真正历史"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刘伟航 《阅江学刊》2011,3(5):99-106
"义"并不是一个具有主体意义的伦理道德范畴,而是一个附着物,是与其他道德、事物、行为相联系的中介,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对人们行为道德的内在规定。在《三国志》中,与"义"有关的词汇则近70个,超过了"忠"、"孝"、"仁"三者词汇的总和。以"春秋之义"来表达时人的道德态度,指导、评价人们的行为和大量以"义"为名的杂号军职的出现是三国"义"伦理的两大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5.
BOYI 《东西南北》2010,(4):57-57
中国自古就号称礼仪之邦,说话讲究一个"礼"字。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逐渐远离了繁文缛节,一些文明礼貌用语也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隐去,但偶尔看到和听到的却常常是误用。比如"笑纳"一词,"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之意。  相似文献   

16.
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用"律切则骨格不存"来象征"沈宋"时期"律诗之"不成熟及未定型格。元稹认为"律诗"不单是"声律美",到了杜甫手中"律诗"涵意全面成熟,简言之是"文质"两存。以此范畴──文(形式美)及质(内容美)来阐释唐诗的艺术特质,尝试上追溯魏晋,下至盛唐,借着诗人的诗论、作品去论述唐人"格律诗"所组成之元素及其源出之处。  相似文献   

17.
朱淑华 《社科纵横》2011,(9):105-107
学者们对"彼、夫"与"其、之"的界定众说纷纭,本文把指称人、物和情况等,并且起连接功能的词视为指示代词,在此基础上考察上古9部传世文献,得出"彼"对举出现时,当句中"彼"与"此""是"对举,无论其出于何种句法位置,"彼"为指示代词;"彼"单独出现时,"彼"处于宾语位置,指称处所的情况(多为虚拟处所),"彼"为指示代词;"彼"处于定语位置,"彼"为指示代词";彼其"格式中,当"其"后除名词外,还有对该名词论述的谓词性成分,"彼"为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18.
刘黎 《唐都学刊》2010,26(4):113-116
"不"与"弗"是上古汉语常见的一对否定副词,二者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前人对二字在语义上的区别曾有诸多阐述,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结合甲骨文、金文及传世文献的相关资料来看,"弗"并非是兼摄了代词宾语的职能或等于"不+之",无论句中谓语动词是否带宾语,"弗"都只能解释为"不"。但"不"在语义上却比"弗"有更丰富的含义,此时"不"越来越成为一个承载量最大的否定副词,这也是它最终替代"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从政治学的视野分析,"中国梦"可以是由"中国梦"意识、"中国梦"制度和"中国梦"行为构成的协调有序的社会系统组成。其中,"中国梦"意识是"中国梦"的灵魂;"中国梦"制度是"中国梦"的规范要求和制度保障;"中国梦"行为是"中国梦"的路径。"中国梦"是由这三个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解析"中国梦"结构,对于认识"中国梦"的理论基础、制度保障和路径依靠等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源 《社科纵横》2012,(5):155-159
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在教育实践中践行着这样的理念———将"仁"、"义"、"礼"、"信"、"孝"、"悌"等为核心的德育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以有教无类,注重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以丰富的教育内容为手段,通过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以因材施教的差异性教学方法,培养"仁"和"智"统一,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论语》中的和谐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