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野 《东西南北》2010,(7):20-21
公元263年年底,晋王司马炎把魏帝曹奂赶下龙椅,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晋。司马炎成为西晋王朝的第一个皇帝,史称晋武帝。晋武帝登上王位后,立即发兵东吴,灭了吴国。自此,三国归晋,天下统一。  相似文献   

2.
刘红力 《社科纵横》2013,(1):283-284
清朝官员致仕制度在清入关以前处于萌芽阶段,清朝入关以后,随着社会政局的稳定,官员致仕制度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康雍乾时期官员致仕制度不断得到发展完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清朝官员致仕制度的内容,从官员的致仕的原因到致仕的待遇再到官员致仕后的社会生活可以说非常的广泛。清朝官员致仕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形成了鲜明的等级性、时代性、奖惩性、严密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帝王尊崇保母 ,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清朝诸帝尊崇保母 ,虽是因袭明朝 ,也带有满族传统的印记。本文依据档案、碑传、家谱和实地考察 ,对清朝册封保母的缘起、内容、特点和终结 ,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4.
李喜霞 《社科纵横》2004,19(2):97-98
本文从人口数量的波动和社会经济政策等方面探讨了清朝西北地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  相似文献   

5.
清王朝(1840年以前)时期中国落后于西方尤其是英国,主要原因并非清代出现阻滞社会发展的因素,而是表现为西方英国经济的加速度式发展,清代在经济上比唐宋明王朝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速度选不如英国,因而拉大了发展的差距.中国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影响,具有广阔市场的社会性盈利产品及生产技术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而清代政治对社会的影响是积极、消极并存.同时,清代在边疆版图、对外关系、文化思想等方面较前王朝都有显著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降礼是军礼的一种,包括胜利方的受降礼仪和失败方的投降礼仪。清乾隆时期征战频繁,其秉持着稳固江山,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则,在战争结果的处置方式、降礼的采用上,带有因事、势选择使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本文讨论这一时期降礼的形式及其内容。  相似文献   

7.
清朝前期,黑龙江地区是驻防八旗的重要地区之一.为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和管理,清政府在这一时期对这一地区驻防八旗及其指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驻防八旗在黑龙江东西部的分布及规模、驻防八旗的内部结构与特征等都作了部署,形成了清朝前期黑龙江地区的地方政权及其管理形式.黑龙江驻防八旗在清朝前期维护清朝统治、保持边疆社会稳定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开发和保卫东北边疆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关于明清时代的劳动者的形态和评价已经有过很多研究。其中重点研究中一个是江苏省苏州地区踹匠层的研究。本论文中首先要探讨2万名踹布业劳动者踹匠从原居住地江宁、太平、宁国府为什么移民苏州。调查他们出身、性格,另外调查原居住地和苏州的经济条件,从而可以研究他们移民苏州的原因。本文认为他们在苏州地区变成踹匠之前可能与手工业毫无关系。在过去学者们研究中大部分都指出包头层是剥削者。本文认为这一点忽略了当时踹匠们从来没有从事手工业,因此对他们进行一定统治管理是必要的手段。关于包头层的研究也有类似村松佑次指出的包头层是为了建立劳动组织关系而形成的一层的研究。因此文章认为踹布业的包头层性格要重新研究。本文以清代苏州地区劳动者形成过程由居民定居过程来全面反映,刻画劳动者定居前和定居后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生不是由某一单方面的因素引起的,而是军事、经济、儒家思想及政治结构和中国历来的保守思想综合促成的.从最初看,锁国政策是为了防止倭寇并保护自身经济的发展,从军事上看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也给予了清朝统治者进行锁国政策的必要经济基础,在儒家文化以及历来的保守思想影响下,清朝统治者认为清朝天下为大,一切文明都不如清朝.正是这种夜郎自大的心态导致当列强入侵时他们才知晓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但为时已晚.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它限制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同时,它隔绝了中外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使得中国与西洋科技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并最终成为其灭亡的主要原因.从多元视角解析清朝锁国政策产生的根源,有利于我们从过去的历史当中获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从而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相似文献   

10.
黄明光  吴先勇 《创新》2016,(5):114-121
清朝在太平府、庆远府、镇安府、泗城府等广西壮族地区开办了大量的书院,这些书院与宋代书院相比,在办院宗旨和办院经费这两个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清朝广西壮族地区书院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来自中原的被贬官员为当地传播了先进的汉族文化,清朝广西壮族地区的地方官员为了自身职位升迁而兴办书院,修建书院时投资模式多样化,地方政府对书院经费支出提供保障,以及中央朝廷重视广西壮族地区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东西南北》2013,(22):34-35
知识改变命运。古往今来,无数次不同种类的考试都印证着这句话的道理。前段时间,记者走进江阴市档案馆,一睹了百余年前清朝光绪帝时期殿试答题卷。透过这份当年考出第三十七名好成绩的江阴考生陈燧唐的答卷,我们能看到的是,作为科举制度下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的影响已超越个人命运,而延及家国.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6,(3):123-126
清朝建立驻京喇嘛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央集权的实现,平衡西藏政教中心的影响,建立以北京为中心的服务于皇权的内地藏传佛教宗教圣地,以利于对蒙藏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驻京喇嘛制度从顺治时期开始建设,经过康熙、雍正时期的发展,乾隆时期达到完善,驻京喇嘛制度也发展到顶峰。驻京喇嘛制度有力地配合了清朝政府在蒙藏地区的经略,帮助清王朝实现了教令出自北京的意愿。  相似文献   

13.
正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古代,尊老敬老是皇家对官民将士恩赐的一种抚民政策,通过对臣民给予一定的物质赏赐或举办寿宴等方式,达到抚慰民心,维系君臣、君民关系的目的。清代,这种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并制定出一系列非常完善的政策,成为历朝尊老敬老传统集大成者。那么,清朝统治者采取何种措施尊老敬老呢?赏罚分明的养老政策清朝对老年人的优待政策,主要集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40岁出头,人到中年,埋藏心底多年的理想与抱负愈发强烈,下定决心赴京赶考,求取功名。  相似文献   

15.
抚顺新宾的永陵和沈阳的福陵、昭陵,被统称为清代盛京三陵或关外三陵。这三座陵墓被清帝恭敬为祖陵。史料记载,盛京三陵的祭祀活动分为大祭、小祭和皇帝东巡致祭等。其中,清代皇帝在盛京三陵举行的东巡祭祖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6.
刘诚龙 《东西南北》2009,(10):18-18
道光皇帝所处的时代与其他皇帝一样,是实行两套经济体制的,这两套体制的施行地域,以皇宫墙脚为红线,皇宫内计划经济,皇宫外市场经济。比如明朝时,皇宫里的平时用度是:每年财政得安排一百二十万两银子,不消费完是不行的,皇宫外就恐怕没有这个预算吧。皇宫里的计划经济,都是财政打足预算,太监搞政府采购,采购什么,到哪里采购,都是有规矩的。坦白地说,这种经济就是以特供为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7.
清朝作为崛起于边疆一隅的少数民族政权,能够于入关前取得对明朝之优势,入关后扫除群雄,终获开国成功,要因之一是满洲贵族拉拢到一股股日益壮大的汉族势力.入关前,形成八旗汉军、汉族文臣、诸汉藩三个群体;入关后,有八旗汉军、原明官僚士大夫、诸汉藩势力.而各汉族势力之所以与满洲贵族合作,主要在于清朝民族政策不断改善、满洲贵族的汉化取向以及明朝和南明的腐败.争取到汉族合作势力,是清朝奠定基业之要诀,"三藩之乱"后反清重任由下层民众承担,即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在以清朝为题材的电视剧中,人们偶尔可见到洋人赠送给皇帝的各式精美钟表。这些流光溢彩的贡品当时只有宫廷里的人才能亲眼见到,普通百姓很难一睹芳容。前一阵沈阳市府广场东侧的辽宁省博物馆中,既有明万历(1573-1619)年间欧洲的传教士为中国宫廷贡献的各式各样的钟表,又可以找到中国古代发明的各式计时工具。  相似文献   

19.
该翻个身了     
岑嵘 《东西南北》2008,(11):47-47
命运的强者最爱游戏人生,即使最后一语告别也不例外。我5岁那年,病危的外公正在做人世间最后的弥留。家人因为外公平素宠爱我,让我到屋里说几句宽心的话,我走到外公身边,好奇地问:"外公,你是不是要死了?"外公喘着粗气使劲点点头,然后说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梁上挂的篮子里还有水果,拿给他吃。"  相似文献   

20.
清永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脚下,是努尔哈赤远祖、曾祖、祖父、父亲、伯父、叔父的陵园,始建于1598年。清天聪八年(1634年)称兴京陵,顺治十六年(1659年)尊为永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