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管仲变法探微马成林管仲变法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忽视,这就是管仲反对诸侯兼并。据《管子·小匡》:“桓公曰:'甲兵大足矣,吾欲南伐,何主?管子对曰:'以鲁为主。反其侵地常、潜,使海于有樊,渠弥于河,纲山于有牢。'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管子...  相似文献   

2.
《求是学刊》2015,(3):134-139
在春秋时期,"师保"是"傅"和"师"的通称,从职位上分为傅、少傅,师、少师;从来源上分"君命"和"私属"两类。诸侯太子之外,庶子亦可有师保,但一般出身低微,甚至等同宾客。师保与所傅者,属君臣关系,命运休戚相关。诸公子争位带来杀戮,迫使师保开始反思旧有的君臣关系。管仲认为,师保当以社稷为重,不应为君主一人殉身。师保为社稷之臣,而非君主之奴仆。在礼崩乐坏之际,身为师保,当具刚正之气,谏诤违礼,又当谦柔礼让,以礼自防。叔向和晏婴为师保,大量引《诗》、赋《诗》,是礼乐文化的传承者。春秋时期的师保,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的帝王师形象,对社稷百姓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3.
赫琰 《社科纵横》2007,22(8):118-119
本文通过对《左传》、《国语》等相关材料的钩稽,研究春秋时期臧文仲其人其文。臧文仲是春秋时期鲁国最为重要和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人格魅力、思想及辞令等文学创作,为后来的叔孙豹等鲁国君子所继承,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的兵源与兵役问题是研究春秋时期军事制度的基础,如果这个问题没搞清,其它与之相关的问题就无法解决。但是目前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尚无统一的结论,有些看法甚至是值得研究的。因此,笔者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与某些持不同观点的同志商榷。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在杰出的政治家管仲的协助下,针对国内外腐败动荡的政治形势,及时地提出了旨在整顿、强化奴隶制国家政权的“三其国而五其鄙”之法,以延续他们的统治。问题是,何以在强化奴隶制政权之际非严“国”、“鄙”之界不可呢?它与我们要谈的兵源和兵役问题又有什么关…  相似文献   

5.
禁榷制度创立于西汉武帝时期,其原因在于这时已具备实行禁榷制度的基本社会条件———较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加上历史上的工商食官、库府制度及《管子》一书思想的影响。管仲"官山海"说虽对汉代盐铁官营有重要影响,但管仲实则未曾"官山海",亦即未曾推行禁榷制度。  相似文献   

6.
盟约与结义     
本文从几个方面梳理了中国传统中类似于“社会契约”的文化现象《左传》所记载的春秋时期的各邦结盟的盟约;《三国》与《水浒》中所描述的结拜兄弟;近代的民间秘密会社等等。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于这些现象中的共同特征进行了概括,对它们存在的原因做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7.
管仲与梭伦分别为中国古代先秦时期齐国和古希腊雅典城邦最有影响的改革家和立法家。法治观方面,管仲与梭伦同属“以法治国”论者,主张立法必须符合国情民意,同时还强调法律的稳定性。为使各项立法得到落实,达到目的,管仲和梭伦都比较重视宣传、法律教育。虽然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但两个人的法治观又在立法权归属、执法监督、处罚制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管仲与梭伦在立法观上的巨大差异是其各自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所决定的,背景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二人的立法观不可能取得一致。管仲与梭伦两种不同的法治观分别反映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政治发展方向:齐国是为争霸,雅典则是为了平息平贵斗争。管仲、梭伦的法治观对后世影响甚大,直至今日仍可见到影响所大。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邦交活动频繁,飨燕礼是在邦交活动中款待宾客的重要礼仪。仅在《左传》中,就记有各国飨礼宾客51次,记各国燕礼宾客13次。对于飨燕礼的研究和考证,有助于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礼制及邦交情况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王清准 《东西南北》2013,(23):71-73
管仲跟好朋友鲍叔牙合伙做小买卖,卖著名的周村烧饼,说好俩人每月结一次账,利润均分,但账是管仲管着的,每到月底,管仲便报一堆花账给老鲍,自己味下大把银子,分给老鲍仨瓜俩枣了事。  相似文献   

10.
李雁蓉 《社科纵横》2005,20(4):137-138
《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优秀历史著作,保存着先秦时期的大量珍贵史料。其中所记载的当时水旱灾异的情况,使我们今天仍能窥见春秋时期气候变化之一般。  相似文献   

11.
贾俊侠 《唐都学刊》2001,17(4):60-63
《秦誓》选自《尚书·周书》,是春秋时期秦穆公“殽之战”失败后因自悔所作誓言的最早记录。但是,由于《尚书》真伪的问题,历代对其价值无有定论。通过大量文献比较,结合当时背景和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确定《秦誓》史料可信性,它在订正《史记·秦本纪》之误、补充《左传》不足及穆公研究方面自有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盟约与结义——从春秋与《三国》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几个方面梳理了中国传统中类似于“社会契约”的文化现象 :《左传》所记载的春秋时期的各邦结盟的盟约 ;《三国》与《水浒》中所描述的结拜兄弟 ;近代的民间秘密会社等等。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于这些现象中的共同特征进行了概括 ,对它们存在的原因做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上古至春秋时期的乐论中,音乐的地位之所以至高无上,根本原因在于它被赋予了贯通人神两界的异能。音乐神性品质的获得,与它固有的超验特性有关,但在中国上古至春秋时期,神并没有成为一个一体性概念,它既包括自然神,也包括祖宗神。与此一致,所谓"乐与神通",则主要体现出通于自然和通于祖灵的双重特征。这种特性,在上古时期主要表现为借助音乐享祭祖灵并招引自然神,如《尚书·益稷》中的"祖考来格"和"凤皇来仪";至春秋时期则蜕变为音乐的自然感通和生死预言问题。但是,在自然神与祖宗神或空间性神灵与时间性神灵之上,一种被音乐隐喻的超越性维度仍然存在,这就是弥散于宇宙之间的普遍神性。这种神性,在《尚书·尧典》和《尚书·益稷》中被以"百兽率舞"的狂欢方式呈现,在后世乐论中,则被作为"天地之和"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人为本思潮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确认先秦思想家以人为本思潮的存在,以及我们如何对他们进行评价,对保存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的意义,本文就此问题作些探讨,以抛砖引玉。一在中国人生哲学史上,管仲是较早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家,这一思想是时代的需要,反映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时期提高劳动者社会地位的历史需要。管仲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管子·霸言》)他说的“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士、农、工、商四民(即普通百  相似文献   

15.
陈寿在《上<诸葛亮集>表》中分析诸 葛亮一生壮志未酬的原因时,说过这样一 段话“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 父,皆忖己之长,未能有兼故也。亮之器 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区也,而时之名将 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 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陈寿批评诸葛亮不过和管仲、萧何一 样,唯能理政,不善用兵,却不能象管、 萧那样有自知之明,自己专心理政,而另 荐将才出征,将相配合,外向相辅,共成 大业。这可谓深中肯綮。但说诸葛亮所以 如此,乃是因为“时之名将无城父、韩 信”,这却是出于对诸葛亮的厚爱,而曲意 为之辩解了。 …  相似文献   

16.
赵雨星  邱锋 《社科纵横》2013,(6):132-136
注重从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中吸取和总结经验,是《国语》一书内容的突出反映。全书着重探讨和总结了西周的衰亡之故和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得失,在这些历史经验教训当中,更是强调了民心向背在社稷安危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民镇 《求是学刊》2023,(5):149-158
《左传》引《书》,或径称篇题,或以“《书》曰”“《书》云”“《国名+书》+曰”“《国名+书》+有之/有之曰”的形式引入,可反映春秋时人对《书》类文献的称引习惯。《书》类文献篇题的确立应不早于春秋时期。《书》类文献篇题中的“诰”“告”“誓”“命”,原先都应该是表示行为方式的动词,后向文体称名转变,已有“以体命题”的意味。春秋战国时人对《书》类文献的称引,愈加巩固“诰“”誓”“命”作为文体称名的意义,文体命名观念也得以进一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高旭 《唐都学刊》2015,(2):101-105
《淮南子》将"齐桓公"视为春秋时期的贤明之君,推崇其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历史功业。《淮南子》认为齐桓公知人善任、重民树德,这是其取得政治成功,促齐兴盛的根本原因。但是,对齐桓公晚年纵欲信佞的政治错行及消极后果,《淮南子》着眼于"治身"与"治国",给予深刻批评,并试图以之为鉴,警醒西汉统治者。《淮南子》论"齐桓公",具有思想内涵的多元性,既体现黄老本位立场,也反映儒家、法家的思想因素,这在西汉前期的思想家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车战是春秋时期的主要战争手段,除南方水道纵横的楚国。吴国时有水战之外,中原诸国基本以战车作为进行战争的主要武器。当时人们习惯以一国拥有战车的数量作为衡量这个国家武装力量强弱的标准。《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灵王说:“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乎?”在这里,楚灵王就是以数量众多的战车来炫耀自己武装力量的。就连持重老练的晋国政治家叔向也被晋国四千乘强大的兵车阵容所陶醉,居然狂妄地宣称:“寡君有甲车四千乘在,虽以无道行之,必可畏也。”(《左传》昭公十三年)可以想见,春秋时期的人们对战车和车…  相似文献   

20.
刘冬颖 《学术交流》2003,2(2):126-131
《诗经》不仅是文学研究者的诗歌宝库 ,也是史家的史料渊薮。最初的《诗三百》百科全书地涵盖着精神文化现象 ,历史的许多细节都在诗的具体而微的描写中体现出来。《诗经》中的许多作品对研究西周春秋时期的历史状况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周人的五篇开国史诗为例 ,可以清楚地看到周人在灭商以前的历史进程。然而 ,《诗经》虽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 ,史学研究者也可从中找到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 ,但诗毕竟不是史 ,以此来考察当时社会还应参考地下考古资料 ,并与先秦的其他文献相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