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36年,徐悲鸿应邀前往香港举办个人画展。他在时任香港大学教授的好友许地山夫妇的家宴上获知:一位德籍马丁夫人藏有满满四箱中国古书画,正在寻找买主。 相似文献
2.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2015,(1):63
聂艳,生于1970年,中国当代表现主义画家,中国国际美术家协会会员。1994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200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当代艺术研究与投资"研究生班。现为自由艺术家,工作生活于北京。2010年作品《白领之二》参加荷兰海牙荷中艺术联展。2011年作品《白领之四》参加德国柏林当代油画交流展。2011年作品《戏装人》参加If We Hold on Together携手东京——日本3.11地震慈善义拍活动。2012年6月作品《闺蜜之一》参加德国柏林"柏林墙"画廊邀请展。2013年作品《意境之三》参加"意境中国"全国绘画展,获"优秀作品奖"。2014年4月在重庆国泰艺术中心 相似文献
3.
“天涯知己,斯足证矣”——范曾与陈忠实的一段文字因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5年二月下旬,寒意料峭的新春里,笔者因公去北京,闲暇中,在两位朋友张东声、伍立杨的热心安排下,某日晚到位于日坛公园内之“羲和雅居”去拜访心仪已久的国画大师、南开大学教授范曾先生,虽系初次见面,但我还是很快感受到了范先生身上那种卓尔不群,豪迈洒脱的艺术气度,他渊博学识在豪放幽默的谈吐中不显山露水却又让人如沐春风,真如钱锺书先生对他的评价:“画品居上之上,化人现身外身。”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国移民的增多,跨国母亲已经成为家庭研究和性别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香港的菲律宾家庭佣工,作为香港一个庞大的跨国母亲群体,近年来也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本文探讨香港的菲佣,作为跨国母亲,如何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沟通技术(手机和因特网)重新建构她们的母职。本文基于笔者于2010年在香港进行的定性研究获得的资料,从两个层面探讨现代化信息沟通技术与母职建构之间的关系:(1)香港的菲佣如何利用手机和因特网所带来的便利沟通为他们远在菲律宾的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2)香港的菲佣如何利用现代化信息沟通技术教育并指导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通过比较信息沟通技术在香港普及前后菲佣的母职建构方式,我们发现,频繁且便利的远程通讯使得跨国母亲们能够克服地理隔绝带来的不便,为她们的孩子建构一种母亲的‘虚拟在场’。通过这种‘虚拟在场’,跨国母亲们从情感和道德两个层面履行其母亲职责。在情感层面,菲佣们利用手机和因特网传达她们对孩子的关心和问候、为生病的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并且为孩子们解决实际的问题;在道德和教育层面,菲佣们利用现代沟通技术指导孩子的功课、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对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教导和规训,不仅重新建构了她们的母职,而且为“母职”一词提供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