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和谐文化模式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体框架 ,它以积极入世的态度 ,通过融会吸收各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意识 ,规范着社会政治生活 ,也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和心理 ,成为从社会政治生活到人们行为心理普遍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在儒家“八条目”中 ,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古代 ,“家”与“国”是密切相联的 ,早有“国家”之称 ,经过时代的筛选、历史的传承 ,其中修身、治国、平天下三条作为核心条目 ,形成封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 ,这个思想体系体现在文化价值观的升华 ,就是和谐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序列,在中国历史上向来被人们视为安身立命的圭集。而在传统的“家天下”社会里,齐家是基础,它不仅是检验修身成功与否的第一步,而且是修身向治国、平天下扩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教育有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曾国藩,这位挽晚清大厦于将倾的“中兴名臣”,在其留存下来的1,459封家信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自概之道”即其主要内容之一。“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镇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曾国藩治…  相似文献   

3.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文化“家国一体”思想的新时代阐释,集个人、家庭、国家与国际于一体,是思想教育与文化书写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科幻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性科幻作家,叶永烈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哲思融入科幻作品中,以饱含爱国主义的笔墨,书写了从个人、家庭至国家三重递进式的家国情怀之思。其科幻作品的家国情怀书写,既尊重并发挥了人民中心地位,更致力于展现家庭和谐、祖国繁荣的光明未来,以此激励青年一代爱科学、爱祖国的热切深情。  相似文献   

4.
修身与当代大学生刘继合修身原系儒家用语,原意是指经过努力,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儒家之所以把修身提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5.
《礼记·大学》中讲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处,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表达。《大学》中所表达的这种思想,木仅直接影响了它之后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性格,也是今人安身立命的常识。  相似文献   

6.
家伦理学说的核心是“修身” ,围绕这个纲总共有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途径和方法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归宿和目的 ,而以修身为本。修身立己 ,由己及人 ,以德治国 ,这是儒家修身观的精髓和主旨  相似文献   

7.
《大学》作为儒家哲学的一部重要的经典文本,揭示了以修身为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道德思想,这种思想以修身为中心,向外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向内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由此而消除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闵,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隔阂,达到“合内外”的精神境界。到宋明儒学,这种精神境界发展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大学》所揭示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神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8.
《大学》政德修养思想与当代领导干部的以德养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中国古代政治、道德教育大纲的儒学经典《大学》,建构了为政官员政德修养的完整思想体系,强调“修身”为根本,修身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理想目标,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使命,对当代领导干部加强政德修养、实行以德养廉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遗存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清代皇家园林,以研究奠基清朝皇家园林的康熙帝造园思想为目的,并以康熙帝造园的个案探索为主线,围绕康熙帝造园思想与其修身治国的内在关联,查阅比对满语和汉语两类清史文献,考证康熙帝治国格局下的皇家造园实绩,探究出其中蕴含的“礼乐中和”造园思想。理论上构建起造园思想史研究的成功案例,旨在扩充风景园林学科历史与理论方向关于造园思想研究的成果,使其能够被运用于皇家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而探明:康熙帝皇家造园思想不仅满足居园理政,而且具有阅武骑射、观耕格物、尊佛敬道、修身行孝之五大园林活动功用;康熙帝皇家造园彰显“实学”特征,即简素清虚而求得“非为一己之豫游”的君臣心性自由之精神审美;同构中华山水而实现内圣修身之帝王价值;园林规模宏阔纳天下大观,而居园贴近亲民尺度。  相似文献   

10.
“实学”于东亚儒学文化圈乃一泛用词。公元前155年,西汉景帝之子刘德,喜好古籍,招聘学者,奖励儒学,排斥虚无黄老之学和神秘图谶之说,崇尚修身、齐家、治国之道和礼乐刑政之法,而誉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据考,这便是“实学”一词的发端。由此发端始,“实学”作为一条清晰的思想脉络,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文化中源源流长。  相似文献   

11.
《群书治要》作为初唐著名谏臣魏征、虞世南等辑录前人著述以作谏书的匡政巨著,为唐太宗“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作用,书中包含了修身、齐家、为政、官德、用人、教育、道德、民本等修身治国之道,并富含正己修身、以德教民、仁政爱民、明德慎罚等德治思想,这些德治思想对于复兴中华文化、构筑民族中国梦,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间架”就是“大学之道”。它以修身为本,以八目为环节,以至善为目标,构成了儒家纲目结合、知行统一的德育模式。在新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对《大学》“间架”加以批判地改造,一方面,吸取《大学》“间架”中修身为本、慎独、知行统一等合理成分。在德育中坚持知行统一,深化行这一环节,使修身与家、国、天下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剔除《大学》“间架”中封建主义、唯心主义因素,打破其内圣外王的封闭的德育模式,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组成的立体动态的现代德育模式,并遵循实践第一的原则,使该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使“齐家”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家训是“齐家”思想的载体,有着丰厚的内涵,在文化传承和人格培养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家训中“由家及国”的教化理念,“义为利先”的中心命题,“以德教子”的重要内容,“言传身教”“严慈相济”“因材施教”“预防教育”等方法体系,对今天的道德教育仍有借鉴意义。但古代家训中也有一些封建的烙印和糟粕,对传统家训加以现代转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教化体系进行现代重构,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韩胜朝 《南都学坛》2008,28(4):61-62
曾国藩是晚清名儒重臣,传统文化的熏陶,人生阅历的磨炼,使他深谙"齐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系中至关重要性。因此,他一生都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家庭的治理,他谆谆告诫弟子儿女们要自强自立、读书明理、克勤克俭、戒骄戒佚、谦恭忍让,这些思想使其"齐家"方略独成体系,别具特色,对我们今天的治家育人仍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总书记“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我党关于治国方略的重大完善和发展,它的提出使道德建设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就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几对关系作以简要分析。 一、道德建设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先辈在解决温饱的物质实践中创造了灿烂深厚的传统文化。那种“内圣外王”的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报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贯穿了重理想、重情操、重和谐的传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美德。它们覆盖了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16.
罗兰·巴特发现今日神话是隐藏于大众文化中的中产阶级意识形态;文中的昨日神话指主导了中国古代思想界几千年的儒家仁学价值体系,其核心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香草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最能体现昨日神话在中国的存在性和渗透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将曾国藩的家教观,放到历代儒家推崇备至的“修”、“齐”、“治”、“平”这一传统经义信条中加以考察,分析其“修身之道”,“齐家之道”和“治平之道”。认为曾国藩一生虽致力于“匡时救世”、“治国平天下”的大业,但家书中出现的“不当官”、“不从军”、“做读书明理之君子”等教诫,是不得已而为之,有他的难言之隐,且含有韬光养晦、洁身自保之意。  相似文献   

18.
[提要]“文人礼治模式”是宋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学家与文学家的共同参与下,文人阶层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启蒙者角色,建构了形而上与形而下、宗经与实用、礼法与礼俗相融通的礼治模式。这种模式的构建方式包括两种,一是家礼,二是学礼。家礼以尊祖、敬宗为指导,完成了对宗族行为的约束,补足了周代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进化模式中的宗族环节。学礼的载体是各类书院,它是主流教化体系的民间变体,亦寄托着知识分子阶层建构理想社会的愿景。家礼与学礼虽形态不同,但性质相似,不仅实现了“天地君亲师”道德信条的具体化、民间化,也使普遍的社会理性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19.
作为传统哲学经典文献的礼记《大学》篇以其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精炼阐发树立了中国传统实践哲学的一个思想丰碑,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范。《大学》阐发的“大学之道”固然会存在某些历史的局限性,但其独特的思想品格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即使与西方现代实践哲学相比也仍然显示出独特的精神魅力,时至今日也仍然具有指导当代人走出自我异化信仰困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当下时代背景,将新时代家风建设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重要高度,赋予家风建设新的时代内涵,构建起“家庭、家教、家风”新的一体化家风建设体系。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对新时代家风建设的时代价值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当前家风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家教、家风”中,构建家国一体的文化传统,传承“修身立德”的道德风尚,弘扬“重家教、正家风”的传统文化,以期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