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杜鹏程同志是一位怀抱强烈的创造动机与探索欲望的艺术家。他奉献给社会的作品不算很多,除过长篇名著《保卫延安》,尚有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十多篇短篇小说和一部散文集。但是,艺术创作从来不以数量论功过,社会和读者评判的着眼点主要是作品的质量。本文试图从审美的角度评价杜鹏程创作的得与失,也许这对文学研究、创作实践和读者的鉴赏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德发 《河北学刊》2005,25(6):75-78
朱德发从人类视野探讨了集体英雄与个体英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精神意识深层开掘了集体英雄和个体英雄的灵魂构成,认为英雄既有个性主义意识又有集体主义思想,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既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又体现了人性的本能,歌颂英雄主义和反思历史是梁晓声知青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价值追求。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时“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张伟忠通过对《人间正道》和《抉择》中的改革英雄形象的艺术分析,认为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君子型英雄人格优秀品质的继承,也有对当代改革英雄品质的发扬光大。改革英雄的人格结构并不全是现代性的,其中还有权威人格和长官意志等传统人格负面因素的残留。杨新刚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雄叙事小说具有如下特征:从“英雄的人”向“人的英雄”的转进;英雄类型的世俗化和当代性;游走在主旋律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叙事策略;由反传奇性向生活化叙事抵达等。  相似文献   

3.
所谓"文革小说"本文中是对"文革"时期创作、出版的一批长篇小说的特指,它们作为"文革"时期特殊政治语境的产物,其生成机制和表现方式完全被《纪要》等"极左"的纲领性文件所左右,在以工农兵为主体并为工农兵服务的意义上,通过向中国文学传奇叙事传统借取资源,形成了一种政治叙事中特殊的"英雄传奇",由此成为当代文学史必须予以检视的特殊现象存在。  相似文献   

4.
王猛 《甘肃社会科学》2007,(3):76-78,86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以悲剧英雄和英雄的悲剧为主题的世代累积型著作,很大程度上利用了英雄母题的叙事类型,同时也表现了对传统英雄母题的某种超越,从而实现了主题表达与审美创新的统一,这也是这部名著取得巨大社会效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杜鹏程是我国当代负有盛名的一位作家。他在几十年勤奋的创作实践中,始终严格遵循文艺必须从客观现实比发,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原则,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出了优秀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中篇佳作《在和平的日子里》,以及《光辉的历程》等一批闪耀着思想艺术光彩的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里,杜鹏程以他敏锐深邃的观察,从生活海洋里努力发掘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品质和思想风貌,通过对富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再现了广阔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当代英雄叙事小说中对于英雄与周围人关系的处理呈现出模式化的倾向,这种模式笔者把它概括为:英雄结义——五虎将——寻找与救世.从英雄结义到"五虎将"的英雄群体再到"寻找与救世"的模式出现,我们可以看到,英雄配置模式越来越摆脱传统民间英雄叙事的草莽习气,而一步步地接近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原则.  相似文献   

7.
赵启鹏 《东岳论丛》2006,27(4):105-109
中国文学中的英雄叙事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大陆建国初期的革命英雄叙事和港台的侠客英雄叙事作品都深受其影响。在叙事表层,此两类英雄叙事的小说在英雄人物的成长道路上往往都设置了“极限情境”的模式;而这种表层的相似性昭示了二者深层的文化相通性,具有神话学上的仪式象征意义及民族文化上的同质同构性。  相似文献   

8.
陈夫龙 《东岳论丛》2023,(4):36-43+191
《红日》以宏大叙事的史诗化追求和现代英雄人格精神的形塑与坚守独异于当代文坛,不仅熔铸着作家吴强的政治忠诚和艺术真诚,而且体现了他高远的价值理想和深沉的家国情怀。“红日”作为一种精神象征照耀着沂蒙大地,不断丰富着既具传统文化底蕴又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沂蒙精神,日益充实着山东乃至全国的红色基因图谱的建构。《红日》的成功不仅在于它以宏大叙事结构再现了一支英勇的人民军队辗转千里、驰骋疆场的征战过程,还在于它形塑了一种现代英雄人格精神,使小说成为以英雄为核心形象的一曲英雄主义颂歌。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奇尔德里斯的小说《英雄不过是三明治》主要有两个叙事特点,一是使用多人第一人称视角观察和叙述故事,二是在相应章节间穿插新闻、广告等非虚构材料,把虚构文本和纪实文本融为一体,为表现小说的主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小说具有鲜明的叙事特色和独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宗刚 《河北学刊》2005,25(6):80-83
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  相似文献   

11.
杨新刚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雄叙事小说具有如下特征:从"英雄的人"向"人的英雄"的转进;英雄类型的世俗化和当代性;游走在主旋律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叙事策略;由反传奇性向生活化叙事抵达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对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新时期"文学"英雄悲剧"的叙事必然遭遇重构"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多重挑战;同时,与"受害者"和正剧英雄的形象相比,悲剧性"英雄"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人格建构要求."新时期"英雄悲剧的叙事不同程度地陷入叙事矛盾导致的文本困境,尖锐地暴露了个人自我的成长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两难处境,也预示了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落幕.  相似文献   

13.
主流价值观文学的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艺术审美倾向 ,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革命英雄主义的完美意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建立以后 ,革命英雄主义既鼓舞了人民大众的革命意志 ,同时也以艺术史诗的表现方式凝固了主流价值观的历史地位 ,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主流价值观文学革命英雄主义的艺术构造 ,就不难发现它与中国传统的民间英雄传奇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在毛泽东“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思想的引导下 ,广大革命作家在充分发掘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过程中 ,民间英雄传奇的故事叙事模式更是受到了他们的青睐。当然 ,主流价值观文学对于民间英雄传奇并非机械地模仿或简单地照搬 ,而是借助民间英雄传奇的艺术表现形式 ,来演绎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崇高理想。所以主流价值观文学借用民间英雄传奇的故事模式 ,弘扬了现代政治革命的英雄主义完美意识 ;而民间英雄传奇这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 ,也在现代革命英雄事迹的包装之下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革命英雄理念是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的重要美学范畴.毛泽东虽没直接领导左翼文学运动,但探讨革命英雄理念却绕不过他的英雄观.其实早在20年代革命英雄理念已提出来,到了左翼文学思潮勃兴时,它便具有完整的理念形态;不过把革命英雄理念与个体英雄或个人主义英雄对立起来,将主观想像的英雄强加给现实中的英雄,却与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相悖理.  相似文献   

15.
古典叙事艺术传统中,故事的主人公只能是“英雄”,即具有显赫地位、行为具有重大意义的人物。但当叙事艺术通过市民戏剧、话本、小说等形式进入到都市市民的艺术生活中后,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叙事作品中人物身份的变化。市民文学中的小人物与古典叙事中的英雄相比,重要的差别在于他们的性格和行动失去了重大的意义。城市文化越是发展,个人行为的意义就越是萎缩。在现代的大都市里,对社会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的行为都已经越来越远离了个人行为的可能牲。现代城市生活中个人的无能为力状态在市民艺术所塑造的形象中却反转了过来。当代的通俗叙事艺术中常常可以看到“英雄”式的主人公,这种“英雄”的意义与我们所知的现实世界的意义关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实质上是一种现代人寻求庇护的幻想。  相似文献   

16.
2003年,《英雄》的上映在中国电影界无疑是一大盛事,它标志着张艺谋成功实现了向商业电影的转型,但同时,它又是一部高度民族化的电影,它反映了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和理解。本文拟以《英雄》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分析来阐释传统文化对影视文本建构的参与,并希望在分析时能够理解到它的精致意蕴。  相似文献   

17.
英雄烈士的事迹及奉献品质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精神财富,对英雄烈士人格权益的保护更具政治意义。《英雄烈士保护法》第25条确立了英雄烈士保护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恶意抹黑、诋毁、戏谑、侮辱英雄烈士的行为,然而在“起诉顺位、适格原告、诉讼请求”等方面仍有不足。以“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区分的分析方法,认识英雄烈士保护涉及的社会公共利益的本质,并将其贯彻于制度的完善当中,有利于全面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进一步提高英雄烈士保护法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塑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英雄形象成为十七年作家们自觉的创作追求。在强大的意识形态规约下,复杂暧昧的民间英雄一步步地沦为不情愿的反英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注定要强势崛起,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关照下,这一"拥有本身话语类型的叙事陈述",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神话的另一再造之途。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乱世出英雄”。时下如日中天的《英雄》就出在思想的“乱世”。《英雄》是一种草莽思想,它带给我们的启蒙使我们沉重、郁闷……因为《英雄》中透露出的信息足以让我们每个人提心吊胆。我们不希望一个人的专制和残暴,同时也要谨防多数人的非理性无知冲动。毕竟,一个充满杀机、暗杀、暴力、武侠的国家和社会不是我们最佳的选择。“包打天下”的英雄情结也不是我们民族意识中最为匮乏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0.
田旭雯 《殷都学刊》2011,32(1):89-92
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作为一部19世纪中叶的经典小说,在叙述学上,与其他众多的经典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就是其叙述层次。本文主要分析《当代英雄》的叙述层次,考察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当代英雄》中叙述层次的安排对小说叙述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