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重读唐浩明先生的长篇小说《曾国藩》一书,体会颇多,特别是中卷第一章"丑道人给曾国藩谈医道: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一节,读后深受启迪。  相似文献   

2.
西沉 《领导文萃》2008,(3):153-155
近日重读唐浩明先生的长篇小说《曾国藩》一书,颇有心得。特别是中卷第一章“丑道人给曾国藩谈医道: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一节,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郦波 《领导文萃》2014,(22):37-39
正赵烈文虽然是个书生,但对军事、经济、天文地理、医易阴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年少即有才名。有人向曾国藩推荐赵烈文。曾国藩见赵烈文一脸傲然之气,就想杀杀他的锐气。曾国藩带着赵烈文,到最能打恶仗的一个军营阅兵。曾国藩问他,手下的表现怎样,赵烈文说:"此营军气已老,恐不足恃。"曾国藩不以为然,觉得是一派书生狂言。赵烈文知道曾国藩瞧不起自己,告辞了。一个月后,在一次战役里,赵烈文所说的这一营部队大败溃散。曾国藩三顾茅庐,又把赵烈文请回来。  相似文献   

4.
正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往往是"权谋"的形象。曾国藩因此也成为官场权谋的代名词。事实上,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而是理念。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  相似文献   

5.
流沙河说,曾国藩既可恶又可 怕。他写了一篇随笔《可怕可恶的曾国藩》评说之。说曾国藩可恶,不是新论,罗尔纲先生早就给曾国藩定过性,说他是“一个大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最大的特点是内清外浊,内方外圆。如果给清官分类的话,曾国藩应该归入"非典型类清官"。一方面他的"清"货真价实,问心无愧。在现存资料中,我们找不到曾国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装入自己腰包的记录。他终生生活俭朴,"夜饭不荤"。晚年位高名重,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作。及至身后,他只剩下2万两存银,在晚清时代确实算得上相当清廉。但另一方面,曾国藩的轶事中缺少"囊橐萧然"、"贫不能殓"这样容易涌动人悲情的极端化情节。在中国人眼里,真正的清官,必须"清可见底",一尘不染。曾国藩远没有清到这个程度。海瑞等"典型清  相似文献   

7.
丁万明 《领导之友》2012,(10):34-35
曾国藩是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完美典范,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令人注目的影响。中国现代史上最为著名的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推崇曾国藩。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后来他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是一个"办事兼传教之人"。蒋介石说曾国藩"足为吾人之师资"。国学大师章太炎说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  相似文献   

8.
正曾国藩有个理念特别有意思,那就是"三忌"。天道忌巧。曾国藩一辈子最喜欢下笨功夫。渴盼自己有学问,他每日读书;希望书法好,他天天写字;期待子侄有良好的操守与行事习惯,他为人处事总是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这个"巧"字是投机取巧。在曾国藩看来,一个喜欢投机取巧的人永远成不了大气候,因为这种人没有耐力慢慢培养自己的操守和才华。  相似文献   

9.
<正>晚清名臣曾国藩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其以显赫的功名,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其至今被世人视为楷模和典范,后世流传着"为官须看曾国藩"的美谈。曾国藩以"耐烦"为为政第一要义,凡事主张勤俭廉劳,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从梁启超到毛泽东等思想家、政治家,  相似文献   

10.
<正>识人用人、选贤任能,可谓千古难题。但作为晚清扶危救难的中兴名臣曾国藩,于为官从政之道,识人用人之法,确有独到见解。居官入仕者,倘能思之、鉴之,必能大受裨益。话说,李鸿章曾向曾国藩举荐三个人,恰好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就让人在厅外等候。那承想,曾国藩散步回来,从察言观色中已有定论,当李鸿章请他当面考察选用时,曾国藩却直言相告:"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服务的工作;中间那位阳奉阴违、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曾国藩曾掌两江符篆,督四省军务,揽东南利源,执士林牛耳,复半壁江山,可谓位高权重、一言九鼎。但从参习历史经验而获得的思想认知,参悟理学精义而达致的思想境界,参透盈虚互变而形成的思想特点,使曾国藩始终保持"不遑不与不胜"的心态,抱持着上下有等、内外有别等"政治规矩"。从其置身的传统社会和君主专制的有限历史条件看,曾国藩所讲的"政治规矩"有其一定的积极性。一、辨义利轻重之别,顾全大局  相似文献   

12.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0,(20):45-49
<正>曾国藩的智商不过中等。梁启超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左宗棠一向瞧不起曾国藩,屡屡不留情面地批评他"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于兵机每苦钝滞"。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过他太"儒缓"。曾国藩自己也常说"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  相似文献   

13.
杨建祥 《领导科学》2012,(18):25-27
曾国藩自滚自爬,悟出一套别具匠心的做官秘诀。他仅用一字,作了最富实践性的概括——"熟"。曾国藩对求"熟"深有感慨:"人有恒言,曰‘妙来无过熟’,又曰‘熟能生巧’,又曰‘成熟’,故知妙也、巧也、成也,皆从极熟之后得之者也。  相似文献   

14.
在"富二代"问题频出的今天,谁能想到,诞辰距今已有200周年的曾国藩,早在那个时代,就已酝酿出如何教育"富二代"的思想,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的思想与今天的美国富豪竟然如出一辙. 近日,根据百家讲坛所讲内容结集出版的《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首印达28万册,成为近年来众多曾国藩题材最受瞩目的图书.作者郦波接受采访时表示,曾国藩家训虽然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但其教育思想在社会教育层面上也具有很强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5.
礼失求诸野     
曾国藩是清王朝的救星。我们知道,金田起义以后,太平军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打得清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直到他们碰上曾国藩这个钉子。可以这么说,没有曾国藩,清王朝和中国的历史真不知会如何改写(不过可以肯定,洪秀全如果成功,那一定是第二个朱元璋)。曾国藩之于清,其功劳和贡献均远胜于史可法之于明。这就奇怪。按照前面的说法,这个时候,不是应该没有什么读书人来帮忙了吗?怎么又冒出了一个曾国藩呢?也只能用孔子的话来解释:礼失求诸野。曾国藩是湖南人。湖南这地方,古时属于“荆蛮”,又叫“三苗”,历来就是一片蛮荒之地。清代以前,除东…  相似文献   

16.
善读可医愚     
如何解决当前学风中"坐拥书城却久愚难医"的突出问题?西汉学者刘向曾有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论述的是治学之道,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医愚是指功效,善读是指方法。善读可医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之所以引人注目石中一.《曾国藩》热与时代特征《曾国藩》热固然与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本身的魅力,以及该书作者唐浩明先生的极为成功的艺术创作分不开,但仅凭这两点恐怕还不能完全解释《曾国藩》之所以如此受国人,特别是精英阶层的厚爱。《曾国藩》热肯定是...  相似文献   

18.
杨念群 《领导文萃》2014,(18):67-70
正曾国藩与"士绅"在中国过去的年代,"士绅"通常是指那些有教养的人,他们经过科举制的筛选,有层序地分布在城市和乡村。诡异的是,有时民间造反和镇压叛逆统统都由士绅挑头,如太平军的造反首领洪秀全是个秀才,湘军之父曾国藩是休闲在家的翰林,虽然两人地位悬殊,但到了乡里一层却都是领衔处理事务的能人。无论  相似文献   

19.
<正>领导者"身边人"的作用不容低估。如何管理好"身边人",做好"后院防火"工作,是领导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晚清重臣曾国藩克己修身,严管"身边人",严防"后院起火",为我们提供了可师之道。一、正己以率人,自身不"玩火"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必须先正己。官员的"前院"和"后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作为晚清  相似文献   

20.
过则勿惮改     
<正>《论语·学而》曰:"过则勿惮改。"意思是说,有了过错要勇于改正,不怕改正。由此可见,知错就改是儒家倡导的一种自我修炼、自我完善的方式。曾国藩一生"立德、立功、立言",实现了士大夫"三不朽"的人生追求。毛泽东也曾发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感慨。"君子太上立德",曾国藩始终把"立德"放在首位,他天天进行反省,曾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念念欲改过自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