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瓶梅》的女主角李瓶儿以进西门庆家为分界点,此前,凶悍泼辣、狠毒势利、冷酷绝情、风流淫荡;此后,宽厚贤淑、慷慨善良、谦恭怯懦、温柔顺从。前后性格迥然,判若两人,令人费解。然而,这并非作者兰陵笑笑生的创作疏漏,而是有其内在的心理根据:李瓶儿归属感的确立及自身情爱的满足和母性的力量是其性格演变的内因;客观境遇的变迁、潘金莲的欺凌、西门庆的家庭暴力是其性格演变的外因。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促使了李瓶儿性格的异化。  相似文献   

2.
李瓶儿的性格里原本包含着热情、和顺、善良、柔弱等因素,只是在为自己寻找可意男人的时候,这些因素才处于抑制状态,而暂时代之以它的反面.在情感得到满足后,李瓶儿因慑于因果报应而放弃自我,用恪守佛教伦理的方式来寻求解脱,最终带着精神上的重伤和心理上的负疚以及对因果报应惩罚的恐惧告别了人世.  相似文献   

3.
在(金瓶梅)人物画廊中,李瓶儿无疑是塑造的最成功者之一。然而,不少评论者却对其微词颇多,认为她“水性杨花”,“比潘金莲有过之无不及,也是一个淫妇”。更多的人则认为,“这是一个性格前后矛盾的人物:在嫁给西门庆以前,她是一个淫荡无耻、凶悍狠毒的泼妇,可是到了西门庆家里以后,却突然之间变成一个善良懦弱、逆来顺受的女人了。书中对于这种性格突变没有写出它的发展轨迹和提供内在根据,因而是不可信的。”初读(金瓶梅),李瓶儿的形象确会给人以前后矛盾,甚至给人以“性格前后判若两人”的感党。我们认为,其形象之所以使…  相似文献   

4.
西门庆、李瓶儿之间的情感通常被认为是爱情 ,然而通过对二人的身世、性格及现实处境和心理需求的探察 ,笔者却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近似于母子式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词话》的言说方式多种多样,"一事多说"即其中的一种。这主要体现在李瓶儿要嫁西门庆和李瓶儿招赘蒋竹山这两件事的言说上。前者经过十四次言说,后者经过四次言说。两件事情的多次言说在李瓶儿、西门庆、潘金莲、吴月娘、叙述者、玳安、冯妈妈之间反复进行。李瓶儿和西门庆及其众妻妾的关系、西门庆和李瓶儿及其众妻妾的关系、西门府众妻妾的关系、人物感情、西门府的稳定与风雨,都在和李瓶儿相关的两个事件的多种言说中得到呈现和揭示。小说关于李瓶儿两个事件的"一事多说"意在表明李瓶儿的重要性。这种看似琐碎平淡的笔法实际上蕴藏着形式创造的千钧之力,小说言说的历史高度也因此得到确立。  相似文献   

6.
西门庆的人性表现,尤其是在李瓶儿垂危之际及死去之后,西门庆对李瓶儿所表现出的千种爱怜与万般思念,可以说是《金瓶梅》为文学史所提供的最为精彩同时也最使人感到疑惑的人性描写.为什么象西门庆这样一个猪狗不如的恶棍会有如此丰富的人性表现呢?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里的西门庆欺男霸女、淫欲无度,几乎是"奸夫"、"淫棍"的代名词,但在李瓶儿死后哭天抢地,又几度梦诉幽情,丧葬礼仪亦非同寻常,表现得如此有情有意,似乎令人费解。我们从人物性格、从人的潜意识角度探讨"西门庆大哭李瓶儿"的原因,从而感受到了《金瓶梅》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另一种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陈敬济人物形象浅析刘文学,赵冰瑞《金瓶梅》作者殚精竭虑的塑造了西门庆这一商人、恶霸、淫棍形象,其典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划时代的、富有新意的.他虽然是“男一号”,但并没有贯穿全书(他在79回即暴卒),他与“金、瓶、梅”三“女性”的风流孳债未竟(除李瓶儿病...  相似文献   

9.
金钟儿是李百川先生在其小说《绿野仙踪》中塑造的一个妓女典型 ,由初时的迎奸卖俏、朝秦暮楚的妓女 ,演变为一个因情激越、为情而死的烈女 ,其心路轨迹清晰可寻。金钟儿是活的人物 ,不是某种观念的传声筒 ,与其他作品中的妓女人物相比 ,其形象更加丰满突出 ,其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其结局更加令人悲叹。文学史上 ,尤其是小说史上 ,应该有她的一笔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书中的女角色有几十人,重点描写的也有十余人,而作者却用其中的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为书名,尤其是庞春梅仅仅是个丫头,确实令人费解。倘若弄清了这三个女人在小说的创作意图、主题及情节结构中的作用,便可看出作者选用她们为书名的深义。  相似文献   

11.
从G函数的结构出发,陈述转型经济的基本结构。聚焦于各个阶段Hessian矩阵的变化,揭示转型的实质内容,分析经济转型的结构和变化趋势。结果得出,经济转型的本质是干预效率的转移和让渡,转移的最终结果是恢复市场经济的自由,并逐步加强宏观调控对固定数量的作用。转型后的经济,似乎宏观调控的机制会逐步转到保证社会消费约束的方面,其结果是不断增强对固定数量所衍生内容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句子变换与句式变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范围较宽 ,后者范围较窄 ;前者包含后者 ,后者是前者中较有特点的部分。认真区分 ,不仅有利于对其特点、规律的认识 ,而且对语言教学和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中,文化的发展出现“离异”,究其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信奉和运用的“马克思主义”在某些方面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原本”、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思维方式、知识分子失去“自我”。新时期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正确认识文化转型,走综合创新之路,发展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新文化、新哲学。  相似文献   

14.
产业转型和政府公共支持是影响农民工就业转变的两个重要因素。从产业转型对农民工就业转变影响、公共支持对农民工就业转变影响、产业转型与公共支持二者间的关系等方面对我国产业转型、公共支持与农民工就业结构文献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在评述的基础上,还对促进农民工实现就业转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存在着经济意识转型的问题。经济意识是经济活动的反映,并通过支配主体的经济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经济意识分为刚性经济意识和柔性经济意识。在经济哲学意义上探讨转型时期的经济意识冲突,寻求解决冲突的路向,从而实现经济意识的转型,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信息网络技术的演化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换代和网络社群的演化,更意味着网络空间社会关系的实在本质和存在机制发生了变化,即虚拟空间演化为人类生活世界。网络空间存在机制的变更要求对虚拟社会的认识也要发生转化,从而形成虚拟社会理论的转向。具体而言,虚拟社会理论要从虚拟实在回归本体实在,要重新定义主体间性,要丢掉绝对自由的幻想。  相似文献   

17.
自笛卡尔以降,绝对主体性理念已经成为一种统治模式,主宰和规制着西方世界的认识和实践方式,黑格尔意义上的国家主权至上性的哲学根基亦在于此。随着世界历史的展开,全球都为这种统治模式所裹挟,威斯特法利亚国家体系最终确立。然而战争、生态破坏等现代性问题使思想家意识到,主体绝对化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激化的根源,继而重视主体间性的后主体性观念逐渐占据西方思想和文化的主流,强调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同一性、共在性、互容性和流动性。对主体性的不同认识成为欧洲国家属性变动的思想渊源,以欧洲为代表的后威斯特法利亚国家的黄昏与主体性的黄昏相生相伴。在主体性理念转换的历史和逻辑视角下审视威斯特法利亚国家体系转型,探讨以相互承认为基础的一体化动力学,后主体性是深具意义的理论概念。  相似文献   

18.
发展中国家在“后发“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思维方式的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动现代化进程、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需要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注意消除传统思维方式的阻遏,完成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使"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尽快地实现.  相似文献   

19.
林敏 《东方论坛》2014,(3):43-46
实体书店要摆脱当前艰难生存的境地,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从单一的图书经营转向跨界混营,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产品及服务,有效增加书店的赢利点;其二,差异化定位,特色经营、细分读者市场,打造个性化、类型化的书店;其三,建立书店会员制及图书顾问制的稳定、可持续赢利的商业模式,夯实创利基础。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突出人的价值,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相一致的历史过程;这一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创精神,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反映了思维方式的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新的指导,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