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面对居住地主流文化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压抑与遮蔽,许多跨区域华人诗人采取了对抗性的写作姿态.在他们的诗歌中,他们通过再现式想象方式,揭示了居住地主流文化中塑造的中国形象的意识形态特性,表现了他们对故国家园的认同.这种认同,既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又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文化符号和文化精神.由此,跨区域华人诗歌在一代又一代诗人的辛勤拓展下,开始形成一个日趋广阔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2.
一个现代民族的文学形象中必然包含作家对所属民族或文化国形象的感知与想象.现代汉语诗人有的从现实层面予以关注,塑造了一个新生与劫难并存的中国形象;有的留恋传统文明,重新想象一个诗意而古朴的中国形象;而置身海外的旅居诗人,提供的是乡土中国与汉语中国的形象.现代汉诗中中国形象的发展演变过程既蕴含着现代诗人所传达的主体生命情思和经验,也表现了他们对自我民族、国家的疑视、反思与想象.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关于台湾新世代文学的研究存在着将本土诗人与外省诗人两个亚世代“群体”、在地意识与母体意识两种本土意识维度、再现与创造两种想象作用力割裂开来进行论述的问题。事实上,一方面,台湾新世代的本土诗人与外省诗人两个亚群体是不能截然分开来看待的,它们总是处于一种相互阐释、相互补充和相互建构的关系之中;另一方面,“台湾本土”这一概念不只指涉一种与地理有关的在地意识,也指涉一种与历史、语言有关的母体意识;最后,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对中国的想象,不只可以像余光中、洛夫等前行代诗人那样通过感觉、知觉和经验等再现的方式去生成,也可以通过一种对非现实性的中国历史文化的体验与反思的方式去实现。  相似文献   

4.
在跨区域华文诗歌中,类比性想象不但帮助诗人们完成了对标志性动物、核心性地景、代表性节日象征符号意义的对抗、补充和互相指涉性的书写,而且也表现了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可以说,龙、长城、长江、黄河、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象征性符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着民族文化中最具活力、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它们像一根精神红线,在纵向上将华人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横向上将分布在亚洲、北美、东南亚、大洋洲等不同区域的华人团结起来。  相似文献   

5.
唐诗中天竺僧形象的塑造,反映出唐代诗人对异族形象的记录、想象、执著、理想化等痕迹,存留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文学事实。对天竺僧形象塑造所体现的,正是唐代诗人对印度文化所表现出的开放而自信的文化心态。这种他者形象的塑造,本质上源自于本土文化与异族文化遭遇中文化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研究海子诗歌中的中国形象,包括诗歌文本以及由此引出的有关中国的美学想象,可以发现海子短暂诗人生涯里曾有过“超稳定”与“非稳定”这两条书写与建构中国形象的路径。对于两条路径的阐发,展示了海子从诗歌书写向诗歌行动的艰难突破。联系他的哲学思考来看,这种对于诗歌行动的积极追求,反映了诗人在文本与形象之上不断冲破自身桎梏的自觉尝试,或可借用杜威的理论称其为一种行动诗学。海子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所探索的这条行动诗学之路,一方面彰显出诗人献身于诗歌的理想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则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注脚,同时又为未来的诗歌书写尤其是中国形象建构给予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1920年代初中国新诗中的“西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0年前后的中国新诗,在发抒文化新人的个体情感与家国情怀的同时,表现了诗人对西方世界的中国式观察、理解与想象,西方以不同的方式、姿态与面貌出现在许多诗作中,或破败凄凉,或冷漠无情,或友善阳光,或浪漫自由。多数诗中的西方具有本体形象性和展示性;但有些诗中的西方则仅是诗人言咏的引子,到场而无形。纵向而言,那一时期新诗中的西方经历了一个由主观感受型向具体客观型转换,由冷漠、灰暗到友善、斑斓的形象演绎过程。作为异质元素存在,西方不仅彰显了诗人们的现代世界观念,而且为中国诗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吴晓  尚斌 《北方论丛》2011,(4):36-39
朦胧诗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极富转型意义的重要构建成分。青年诗人们以强烈的社会政治意识、鲜明的现代自由精神与沉重的历史文化品格对中国形象进行了独具审美个性和文本深意的书写与塑造。朦胧诗对中国形象书写有几种它类型,阐述其中蕴藉的社会政治内涵和诗人主体精神,并在当代诗歌史的维度上进行观照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保尔·克洛代尔(Paul Claudel)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第一个踏上中国土地的法国诗人和戏剧家,也是20世纪初第一个热情赞美和介绍中国文化的法国人。《认识东方》是一部优美散文诗集,曾对20世纪初的法国文坛产生过极大影响。在此书中,他通过谛听、静观、散步、探寻等多重视角的方式观照中国,重塑一个兼有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意义的他者中国形象。他笔下的中国形象,既投射了法国社会特定历史文化语境的集体想象,又投射了他主体性的想象和欲望,表述了他对人生和自我的认识以及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从而提供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流传下来了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说.特别是经过历代史家的历史书写、民间百姓的口头传说以及后世文人依据一定历史记忆所形成的历史想象,使得这些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说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深刻.当然,历史的真实性也在这种传说与想象中变得越发模糊.三国时代刘备之孙夫人形象的历史流变即为此例.其最初是以一种没有被正史立传的模糊形象出现的,魏晋以后关于其成为(壤)矶娘娘的历史传说逐渐流传并日渐放大.年深日久,由于史书的散佚、文人雅士的艺术创造等原因,孙夫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便为历史记忆基础上所形成的孙安、孙仁、孙尚香等新的人物形象所代替.  相似文献   

11.
野兽以其威猛的形象作为审美对象,往往为诗人们所重视。在中国诗人牛汉的《华南虎》、曾卓的《铁栏与火》、穆旦的《野兽》和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虎》以及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豹》等"野兽"诗歌中,诗人通过对"虎"、"豹"等主导意象及与之相对应的铁栏、观众意象的描绘和组合,寄寓了对社会、人生、自然的主观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由此,这种"野兽"意象的力量之美也就具有了无限的开阔性。  相似文献   

12.
诗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绘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来营造空间形象,诉诸视觉,在对现实的审美把握中偏重于再现;以再现客观事物为基本手段。而诗歌是以语言为媒介,它在时间流逝中创造一种诉诸听觉、诉诸想象的形象,在对现实的审美把握中它偏重于表现。它空灵、自由同时又缺乏绘画能直接诉诸视觉的逼真感。让诗歌抽象普遍性与形象具体性统一,使它兼有绘画的长处,这是历代诗人努力追求的目标。其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使诗歌这种表现艺术具备了某种再现因素。作为诗歌的主要种类的抒情诗,必须在对象中表现自己,用实在的情境提供…  相似文献   

13.
野兽以其威猛的形象作为审美对象,往往为诗人们所重视.在中国诗人牛汉的<华南虎>、曾卓的<铁栏与火>、穆旦的<野兽>和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虎>以及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豹>等"野兽"诗歌中,诗人通过对"虎"、"豹"等主导意象及与之相对应的铁栏、观众意象的描绘和组合,寄寓了对社会、人生、自然的主观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由此,这种"野兽"意象的力量之美也就具有了无限的开阔性.  相似文献   

14.
论区域形象与区域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区域形象与区域的发展存在着一种正比关系。这种正比关系表现在:区域形象较好的地区其区域的发展也较好,区域形象较差的地区也往往较落后。这不是一种无意识的巧合,而恰恰是一个规律。这种正比关系告诉人们,区域发展和塑造区域形象是密切相关的。在发展区域经济,进行区域规划,开发区域内的产品时,必须要同时考虑到区域形象的塑造问题。  相似文献   

15.
精致,就是诗人匠心独运,运思巧妙细致,追求一种完美的意趣.诗人这种独特的精致风格形成,源于其不同身份之间的张力,一个学者诗人一方面是胸中涌动的感性诗情,另一方面,是作为学者的理性思辨,二者完美结合形成一首首精致的诗歌.首先,这种精致表现在诗人独特的艺术想象之中,一组悖论式的诗句、一段反讽式表达、关键处一个反诘,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其次,是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和塑造,诗人虽然受到后期象征主义寻找思想情感的客观对应物思想的影响,但又不受其零散化、恶俗化的影响,既能保持诗歌的美感,又能使诗意贯穿始终,还能看出诗人独到的匠心;最后,这种精致还表现在诗体形式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抽象的观念能不能想象出来呢?不,不行的。”这种说法对不对?不信罢,古今中外持此种见解的大有人在,如早在罗马时期朗加纳斯在《论崇高》里就提到,有些人把想象称之为“形象制造”,十九世纪英国学者柯尔立治也认为想象力是造成形象和改造形象的能力;要信罢,历来又有许多人不赞成这种看法,如俄国化学家门德列耶夫就认为没有想象就不能产生化学元素表,列宁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说没有幻想甚至连微积分也不能产生。想象是不是只能产生形象,而不能产生抽象观念呢?或者说,想象是不是既可以产生具体形象也可以产生抽象观念呢?狄德罗有一个说法,对回答这个问题是有启发的。他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  相似文献   

17.
优秀的诗歌作为一种文化精品,本质上是一种表现人类智慧、经验、情感与想象的结晶体。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时空中的投影,必然要付诸于将内在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以供人们感知和体认的形象。智慧、情感和抒情形象,以冈构的方式,表现着诗精神本身的逻辑。形象本体也往往成为一种凝固的情感和经验。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形象学中的形象就是他者形象,形象不是对对象的客观反映,而是对对象的想象,形象就是想象主体的表意实践。想象主体在想象中赋予对象某种意义,这种表意实践活动又是由想象主体所处的具体历史语境和意识形态话语直接控制的。因此,形象学研究的虽然是异国形象,但重点不是研究被想象的异国他者,而是处于特定历史语境和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中的想象主体。形象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在意识形态的主导之下通过形象系统的符码化与再符码化运作,表达着一个民族对于其他民族的整体印象,确立想象主体对被想象的他者的优越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长夜>的整个艺术想象系统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再现、类比和变异三种想象方式.这三种想象方式从记忆形象、象征形象和理想形象上将姚雪垠的江湖世界打造得色彩斑斓而又别具一格.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还没有哪个作家能像姚雪垠这样在长篇小说中以建构在个人经验之上的想象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如此完整、集中、系统化的江湖世界.  相似文献   

20.
诗的表达策略:“在表现与隐藏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创作法则是指诗人把握世界的艺术方式。它涉猎技巧但并不等同于技巧,它是诗人对诗情、诗意、诗美的具体把握与处理的原则。中国诗人在打破旧体诗固定的法则之后,不断地寻找着新的创作法则。诗人们没有让诗学史失望,中国新诗终于也建构起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法则论"。"在表现与隐藏之间"的诗歌表达策略,是现代诗人苏汶(即杜衡)在为戴望舒诗集《望舒草》作序时提出来的:"一个人在梦里泄漏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漏隐秘的灵魂,然而也只是象梦一般地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术语地来说,它底动机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