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俗文学"是现代社会中文人创作的、供大众阅读消遣娱乐的、模式化的商品文学;"通俗文学"研究应当建立在"元理论"的基础之上,"通俗文学"总体性研究方法不仅要把作家、作品、读者和社会四个要素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从中找到隐藏在背后的社会总体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
1.文学有雅俗之分是文字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小说之分雅俗起于隋唐盛于宋。宋以后,通俗小说实际上已成为小说的主要形式。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通俗文学一直处于仆从的、在野的地位。中国的俗文学与雅文学是互补的,俗文学桢雅文学以提高,雅文学赖俗文学以发展。这种交互作用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2.从“五四”始,小说根本改变了它的仆从地位成为文坛的盟主——文学的主要形式了。但小说又发生了新的分化:现代小说适应了历史的潮流;通俗小说顺应了历史的惯性。由于传统和偏见,通俗文学的地位被抹去了,通俗文学被禁锢了。但历史总还要按照它的惯性走下去,新时期通俗文学的涌流就是证明。3.新时期的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在处理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关系上出现了两种偏颇:“我是上帝”与“读者是上帝”。  相似文献   

3.
李力 《学术论坛》2004,(4):130-13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格局发生了变化,通俗文学呈现"升格"与"雅化",主要表现在武侠、言情、史传三类文学作品中。读者对通俗文学新的更高品位的需求与作家对通俗文学创作的自觉追求,是通俗文学升格和雅化的"催化剂",而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的进步,构成了通俗文学升格和雅化的内在契机。考察中外文学史,发现文学由"通俗"向"高雅"变迁是一个规律。通俗文学"升格"和"雅化"的最终结果是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4.
通俗文学长期以来被当作“亚文化”而不受学界的重视,但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却是同源所生,渊远流传。进入20世纪以来,通俗文学更因其通俗易懂的语言、曲折生动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等一系列独特的审美特征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迎合了文学市场的消费需求,使通俗文学步入了一个新的市场繁荣期。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文学兴盛的基础,通俗文学热会给高雅文学带来发展的契机,发展着的市场经济给文学创作创造了宽松的环境,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犹如鸟之两翼,既对立又互补。文学兴盛也可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研究中没有什么比通俗文学研究的地位更尴尬。其研究对象为经典文学研究者所不屑 ,而喜好通俗文学的读者群又对此类学院研究不感兴趣。因此通俗文学就自然而然地被挤到了一个边缘的位置。其实 ,通俗文学研究除了学科自身的生存使命外 ,更兼具了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学社会学研究著作 ,由特定的历史时代很“自然地”推导出相应的文学现象。因此通常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论述五四新文化时 ,就普遍认为社会流行的应是新兴的白话文学 ,主题往往围绕着社会变革、妇女解放等主流问题。但此时的通俗文学似乎并不是沿着研究者的思路在走 ,通俗小说…  相似文献   

7.
彭彩云 《云梦学刊》2001,22(3):66-68
鸳鸯蝴蝶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之一,但一提到它,人们往往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与传统的偏见分不开.实际上,该派文学主张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我们不能因为它有一定的消极因素就予以全盘否定,它对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现代文学史上应有它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曾在民初凭借《玉梨魂》名噪一时的徐枕亚不但没有得到张恨水等通俗文学作家的认同和推崇,反而遭到了他们的否定和拒斥。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张恨水等通俗文学作家对小说叙事特征的凸显、对读者审美取向的迎合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徐枕亚文坛地位的变动密切相关。在现代通俗文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中梳理这一现象,可以厘清通俗文学嬗变的历史轨辙——张恨水等通俗文学作家正是在辩证否定徐枕亚其人其文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传统因素的扬弃和对新文学话语的接纳,赋予通俗文学以现代品格,确立起清晰的读者本位意识,使现代通俗文学在革新的过程中获得了发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后期以来文学领域的世俗化审美进程,在两条线索上并行展开:一个是精英文学的平民化转向;另一个是通俗文学的大众化演变。媒介文化将大众审美精神注入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审美实践中,生成了文学世俗化审美的价值和观念体系。在历史的维度上,精英文学的世俗化审美实践用传统通俗文学的历史合法性开道,用通俗文学的元文学性和文学源流关系来论证文学世俗化审美的文学本质意义。在现实的维度上,精英文学的世俗化审美以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批判,表现出与传统世俗文学不同的超越性。媒介文化在文化品质、文本生成和主体关系等方面,构建了新的文学世俗审美面貌和文学世俗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0.
许鑫  肖莹 《阴山学刊》2010,23(3):62-66
鸳鸯蝴蝶派的文学生产一开始就与现代传媒的运作结合在一起,在现代传媒特质制约下,鸳鸯蝴蝶派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生产机制,包括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机制,都遵循市场运行规律,这种机制最终形成了鸳鸯蝴蝶派的文学观念和作品特征,并奠定了中国通俗文学生产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1.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文学发生变异、新兴通俗文学迅速发展的时期.本文从所掌握的社会经济史料和文学物质资料出发,采用描述分析与数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文学的变异和通俗小说的发展.本文认为明嘉靖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及其市民阶层的扩大和文化消费欲求的膨胀,明清文化市场得以成熟,文学消费观念的形成与生产消费文学的文化人队伍的组成是当时文化市场的主要特征.文学进入市场,使文学从传统的文人自娱走向大众消费,从而发生变异,通俗文学因此崛起并获得空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都市通俗文学主要是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完成自身改良的。它萌芽于20世纪初"十里洋场"的上海,清末民初逐渐定型,延续至40年代末。在艺术形式、思想内容上它自晚清开始出现了现代性意义的转型,反映了脱胎于传统又执着于现代指向的艰难嬗变。  相似文献   

13.
商品市场的蓬勃兴起 ,是通俗文学繁荣的决定性因素。从我国历史看 ,通俗文学的兴起、发展与经济形态的趋于开放有密切联系。通俗文学作为文艺产品与商品 ,必然按照商品的供给、需求、竞争等市场原则 ,运作于生活领域之中 ,以供受众购买、消费。受到市场法则支配的通俗文学 ,在本质上成为一种消费型文学。它不再是单纯的精神行为 ,而首先是一种价值交换行为 ,是作家、受众、出版商紧密配合 ,共同创造作品价值、形成文化市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谈通俗文学     
这些年来,在我国的市场和摊头,田间和工地,以至车厢和船仓,通俗文学大为流行,成为一种不容忽视和聚讼纷纭的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商品和市场经济繁荣的一个副产物。生产发展了,商品多了,买卖活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于是人们在辛勤忙碌之余,要求消遣和娱乐.而通俗文学正好是为人民提供消遣和娱乐的一个重要门道和途径。这样通俗文学就应运而生,广为流行了。也正是因此,通俗文学本身也就成了一种重要的和畅销的商品。消遣和娱乐本是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所可有和应有的品质和属性之一,一经列入商品的渠道而力求其畅销,如果它的写作者。出版者和推销者操守有失而不能自持,只顾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和文化效益,那就会结出恶的果实,在书刊市场上出现光怪陆离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是对现代的反动.后现代对既有秩序的颠覆,使学界对通俗丈学等边缘文类进行重估和定位.台湾文学研究界从现代性的角度反思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的传统分类,肯定台湾通俗文学的价值和地位;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从来就不是泾渭分明的,不应做刻板划分,最重要的还是文学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源远流长、斑澜多彩的中国文学中,通俗文学恐怕是最不需要鼓吹而又不胫而走的了。可以说,哪里有人情的滋润,那里就有通俗文学的芳草。无论是历史上的评书演义,还是近年来时兴的问题小说、犯罪小说、爱情小说、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侦破小说、科幻小说以至纪实文学、民间故事、传奇小说、城市文学、旅游文学、“三通文学”(一种专门写海峡两岸同胞聚首和交流的故事)等等,无不在某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是写给人看的,因此任何一个作家,不论他的文艺思想如何,属于何种流派,有意还是无意,都有个如何对待读者的问题。 茅盾是标举“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走上文坛的。在漫长的岁月中,他的文学观有发展有变化,但是强调文学的功利目的,主张文学要积极地影响读者,则是始终如一的。既要适应读者,又要提高读者,这就是他在如何对待读者问题上的基本态度,并且构成了他的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1925年5月茅盾在《文学界的反动运动》一文  相似文献   

18.
在激烈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架构起来的20世纪中国新文学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许多因素多元互补,很难用一两句话作完整的概括,它贯穿着敢于冲破一切旧的传统束缚与外来文化融合的现代意识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属于这个时代又属于自己民族的特征。从文学思潮的影响来说,现实主义是新文学传统的一个重要形态;就文学的功能来说,着重教育和认识作用是它另一个重要的形态;以文学的表现形式来说,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并存又是它一个重要的形态。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源远流长。但“五四”时期出现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代主…  相似文献   

19.
从"逆流"到被"漠视"再到有限度地被"认可",现代通俗文学经过近百年的历练终于找回了失落的"文学身分"。由于史学理论的宏阔视野和全局性整体研究的缺失,导致现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不可能真正恢复通俗文学的合理地位,只有在新的史学观的基础上打破僵化的学科观念,才能真正解决现代通俗文学的入史问题。  相似文献   

20.
小小说是在以自身的变化记录着文学的生态,它的出现和发展不但改变着人们的文化阅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方式,可以说是特殊社会转型期,通俗文学以及通俗化文学期刊被读者和市场接受的结果."小小说现象"无疑具有大众文化的符码特征,虽然与精英文化的性质各异,然而它们也在被逐步整合进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以往的传统观念形态必须发生一定的转变,才能让各种挑战变成文学在涅槃中再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