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伟  周群 《兰州学刊》2012,(10):99-103
作为中国古典文论的典范样式,明清小说评点以其鲜明的叙事形态、艺术特征和时代特色而著称于世,作为特定时代的文化产物,小说评点文本中戏谑化的艺术书写既是对评点者"以文为戏"审美旨趣在新的文本样式中的理论阐发,又是评点者对戏曲文化深入关照和体认的思想结晶,它为小说评点文本的"跨文化"书写赋予了颇具代表性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州粜米》中,包拯形象的成功,主要方法之一是作者把包拯放在当时特定的客观社会中,让他置身于现实社会的土壤,面对现实社会客观复杂的环境,真实细致地描写包拯内心的复杂矛盾及其变化过程,向人物的内心世界开掘,使我们能透过那张黑脸,看到他的心脏跳动,从而增加了包拯形象的生动性与真实性。 一般的包公戏,包拯几乎都是从第三,四折、由左右随从簇拥而上,读上场诗。上场诗的内容一为宣扬自己声势威严,诸人生死由己。二是宣扬自己能激浊扬清,正法清伦。三是渲  相似文献   

3.
《戏里戏外的事情》,是剧作家杨利民近期出版的散文随笔集。收入集子里的文章,多是剧作家戏外的生活际遇和所思所悟。他秉持一颗热爱生活、热爱阳光、热爱土地、热爱大庆的善良正直的心灵,把戏外的感悟融入到戏里,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寻找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不论戏里戏外,皆体现着一个对人民负责的剧作家对人性本质的坚守以及对崇高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水浒戏”与《水浒传》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浒传》的人物与故事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与“水浒戏”的长期盛演不衰密切相关。早在长篇小说《水浒传》成书之前,“水浒戏”已经成为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内容后来被小说所采用。《水浒传》成书并陆续刊行之后,根据小说改编的“水浒戏”更为繁荣;反过来,“水浒戏”的演出又进一步促进了小说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5.
《戏为六绝句》不仅仅是针对当时浮躁浅陋的社会风气而作,更主要的是针对唐以来复古思潮中全面否定齐梁文学的现实而作。对于齐梁文学的语言清新绮丽、声律和谐的形式美,杜甫极为赞赏。公然表示不怕做齐梁后尘,对齐梁文学的代表人物庾信极为推崇。对初唐四杰的评价着眼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不着眼于文学主张。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们才力不凡,评价他们的作品影响久远,如同“江河万古流”。杜甫的文学思想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不泥古,不薄今。主张继承风雅传统,博采历代之长。杜甫能见人之长却不评人之短,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  相似文献   

6.
朱萍 《江淮论坛》2004,(1):145-149
清顺治十七年湖广道监察御史萧震弹劾前浙江左布政使张缙彦,其中一大罪名是“编刊无声戏二集”。本文主要探讨张缙彦与《无声戏》版本的关系,认为《十二楼》第十篇《奉先楼》、日本尊经阁本《无声戏》第十二回《妻妾抱琵琶梅香守节》可能与“编刊无声戏二集”的张缙彦有关联;张缙彦可能就是为尊经阁本《无声戏》作序的“伪斋主人”;张缙彦被指控“编刊”的“无声戏二集”,尚难断定究竟是第二集还是前后二集。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演进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对它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从文化经验与人类历史过程的现实关系这个视角对文化的现实演进做一初始分析 :文化经验从神性的压抑走向个体经验的解放———人类具体感觉与激情的真实流露 ;文化经验从宗教神学形而上学经由哲学形而上学 ,最终走入科学理性 ;文化总体不断走入商品世界与市场现实 ,这同时也是文化全球化的现实过程。  相似文献   

8.
相田洋  韩昇 《学术研究》2003,13(10):104-108
日本、朝鲜和中国华南 ,存在着形式相近的“石战戏”民俗 ,其意义也十分接近 ,都是借助石头的神力避邪驱魔 ,占卜一年吉凶 ,应属于南方型“照叶树林”的共同文化。石战戏在中国出现甚早 ,在石战戏存在的地区 ,出现专门的投石高手 ,组成军队 ,涌现名将。而日本和朝鲜也有相同的事例。这些现象都应该从东亚的广阔视野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7,(6):164-170
《野草》第四篇《我的失恋》是一首戏拟之作,仿拟的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通过戏仿,诗人有意追求的反讽效果既产生在严肃形式与现代白话口语之间,更产生在新旧语境与新旧表达之间的符号体系的生成变化之中,诗篇见证了生命冲力化成创化之力后的行动的过程。这一点与艾略特的早期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从水浒戏到《水浒传》的戒色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浒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再创造的路径之一就是让水浒英雄进入戒色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水浒戏的情节因素以变形的方式进入《水浒传》,水浒戏中的搽旦形象也深刻影响了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描绘,正是从以上两个方面水浒戏给予小说《水浒传》深刻的影响。但《水浒传》的叙事焦点从男女私情转移到了英雄传奇,并从政治、历史的高度,展开了社会生活广阔的画卷,改变了原先水浒戏的叙事意趣。  相似文献   

11.
以讽刺世相来揭示生存的荒谬和人性危机的<金瓶梅>与<唐吉诃德>,都采取了传统小说既成的"戏拟"叙事谋略.但基于各自不同的文化境遇及美学价值指归,两部作品又各有其讽刺的具体内涵.因这一缘故,读者从两部文本同一性的"戏拟"叙事方式中获得的审美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胡安国《春秋传》与现实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运生 《理论界》2010,(10):119-121
宋代是一个积弱不振的朝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几乎屡战屡败,不得不纳贡乞和以求生存;中央的统一与其威严并未深入人心,政治秩序的稳定缺乏牢固的思想基础。这一切构成了胡安国《春秋传》的现实根源。胡氏继承了公羊家微言大义的传统,《春秋传》自然就成为他心目中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宝典。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创新.我们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对工资、利润和利息范畴做出全新的理论概括,从而客观地反映当今社会的现实.我们的基本结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利润是经营收入,利息收入具有劳动收入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不仅对于说明社会主义现实是有意义的,而且对于说明当代西方社会的现实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红楼梦》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社会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科学结晶,但要实现它,则要通过革命和建设的诸多手段来完成。邓小平理论为科学理想向社会现实的转变与推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助叙事学行动元理论考察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苏童的《米》。在两个文本中,各自的主人公祥子和五龙都是主体接受者,他们对欲望的对象(客体)的追求,都体现在食与性上,同时他们也都处于反对者众多而辅助者缺席的孤立无援的生存困境中,由此见证了人性的毁灭,唱出了绝望与堕落之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新历史叙事风格的小说突破了正史或者追求正史风格的传记式文学作品,在新的探索中走向与此对立的个人记忆,并通过文本介入个人经验的想象从而与历史接轨。在《米》中,苏童以对历史边缘人物的洞察,颠覆了20世纪理性主义衍生出来的历史观,或者说对人的欲望本能的发现补充了阶级论的历史观,描述了边缘人生存的困境和人在历史中的生存恐惧和绝望。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五大戏曲之一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黄梅戏集语言、演唱、音乐、表演、布景等于一体,体现了中国及地方的传统文化特色。顺应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翻译是黄梅戏戏曲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在功能语言学、视觉语法和听觉语法构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下,从中国文化及黄梅戏地域文化探讨文化层面的翻译;从黄梅戏的语言、视觉和听觉模态分析内容层面的翻译,以实现源文本和译文本的意义对等。研究表明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黄梅戏翻译不仅有助于把握整体意义,也有助于提高黄梅戏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9.
元宇宙可实现人们自由穿行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梦想。人们拥有两个平行世界后,时间和空间扩容,许多通行的准则需要重新定义。元宇宙的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与通常意义的现实世界构成虚实相交的“新现实”。在“新现实”中肉身与精神的“间歇”“疏离”成为可能,生命体验加宽、加厚、加长。公共生活出现新的阶层和“族群”,人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在元宇宙初始阶段,数据、算力影响实体人与数字人的行为和思想,人的观念又反作用于数据和算力。信息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改变并未停止,元宇宙不再是现实生活之外的东西,它是真实的新的现实生活,用过往的经验谈论正在到来的元宇宙问题,构建未来世界的秩序,如何避免偏狭的视角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