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着装是将身体社会化并赋予其意义与身份的一种手段,个体的着装隶属于社会身体管理学的范畴.服装是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其的变化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联系在一起.朝代的更迭、政体的改变、思想的变迁,往往最直接地表现在服装之上.借助在现代性意识形态话语,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服装叙述担负了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语义功能.  相似文献   

2.
劳动竞赛是1950年代工厂劳动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竞赛的目的不只局限于发展生产,还内含对工人外在身体(肉体)的政治规训。同时为了保障外在身体规训的实现,政治还走出劳动场域,力图在业余文化生活中实现对内在身体(精神)的塑造。经过这样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政治化身体开始浮现。而身体政治化的实现,也潜在地改变了工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身体话语与本土消费语境的双重挤压下,当代中国批评界普遍形成了一种对文学身体的单一化理解,片面重视文本中对性、肉欲及与此相关的身体叙述,造成了文学身体性考察的狭窄化。文学中的身体叙述有显形与隐形之分,二者共同构成了身体修辞的丰富含义。身体修辞强化了身体的能动性、多维性,为考察文学身体形态的复杂意蕴提供了多种方法和可能。作为身体修辞学的一个范本,巴赫金的身体地形学对当代身体批评极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时尚是一种有关身体的文化,表达的是文化中的身体。时尚参与了现代人的身体建设,也参与了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文本形态的时尚身体话语,承载着时尚制造与传播,身体规训与建构,身份确立与表达等功用,具有多重文化意蕴和重要社会文化作用。时尚身体在文学中出场的时空与体量,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变迁紧密相连。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消费主义文化思潮鼓荡之下,在现实世界和虚构的文学世界里,时尚消费都成为一种潮流。然而,作为担负人类文化精神引导责任的文学,在叙述消费时尚、构建时尚时应当保持理性反省与批判的立场,不能仅仅以记录者姿态出现。  相似文献   

5.
邓晓成 《学术研究》2006,(1):134-137
新诗中的身体叙述经历了三起一落。第一起是在新诗创立初期,它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背景,体现出“身心合一”的特点。而稍后由于时代环境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制约,思想与精神至上,身体隐退,又重回“身心分离”,是为一落。第二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它以改革开放和思想意识松绑为背景,主要以“人”的回归和女权主义为依托。第三起是在90年代,它形成于身体消费时代,以当代娱乐文化和消费文化为背景,强调身体大解放,思想和精神等被驱逐,形成新的“身心二无对立”。应以生命与灵魂叙述提升身体叙述的格调。  相似文献   

6.
在1950—1970年代,独具个性的个人化身体被规范化、模式化的阶级、集体身体所取代,知识分子张扬自我意识、改造社会的意愿遭遇国家意识形态的整合与压抑,知识分子成为被社会所改造的对象。在这种政治文化语境之中,知识分子不仅丧失了为国家民族、为普通民众疗伤治病的资格,而且也失去了把疾病作为凸现自我身份、救赎受难灵魂的可能性。在为数不多的涉及当代现实生活的疾病叙事中,疾病治疗取代了疾病表现,政治意识形态成为疾病隐喻的唯一指向。  相似文献   

7.
身体写作是新时期文学中出现的一种复杂的文学现象。身体写作与意识形态之间发生纠葛,呈现出身体意识形态化的特征。作家通过身体来关注政治,表达自己的政治吁求,表现出身体政治化的倾向;通过身体来思考哲理,表现对宇宙、生命、人生的哲学思考,表现出身体哲理化的倾向;通过身体来追逐经济利益,身体成为潜在的商品,表现出身体消费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身体作为爱恨亲仇各种情感的载体,对于富有想象力的作家来说,它是一种指意活动。长期以来,让身体进入写作是文学一直关注的问题,写作指向身体,意味着文学试图将物质的身体转变成指意的身体,这种文学的身体是通过身体记号的方式来实现其叙述价值的,而身体记号的刻录有赖于一个故事的叙述;同时,身体也是文学叙述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和自我主体建构的重要场域,它对去势男性--男性性无能者的叙述与关注,不仅仅是生理学或者病理学上的研究,而是对其所包含的文化隐喻意义和担负的社会文化功能的探求.在新时期文学叙述视野中,这种最具有个人隐秘性的身体叙事蕴含着当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现代性路径的构想和思考,承载当代知识分子对自身社会位置的认定与建构.  相似文献   

10.
苏联历史上曾发布了许多文学决议,这些决议传入中国后,对中国1950年代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文学批评理论的政治化、解决文学问题手段的政治化以及写英雄人物的问题等.苏联文学决议之所以会对中国50年代的文学批评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除了政治上的提倡这种外部原因之外,还有其自身的文化发展逻辑.中国照搬苏联的文艺政策,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势下,迅速解决和处理了某些新出现的文艺问题.但是,这种照搬也留下许多弊病.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一独立学科与新中国建立初的教育体制有重要关联,1950年代"教学大纲"的颁布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形成有重要影响,并进而推动1950-1980年代新文学的历史建构;教学大纲的颁布,使新国家意识形态对新文学的规范具体化、体制化,并落实到新文学教学和文学史教材编写中;新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并最终纳入服务于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轨道;这对于现代文学学科形成有正面促进作用,但也是对新文学史真实本体的解构,它把不符合新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学排斥于文学史之外.  相似文献   

12.
抗战胜利后至1950年代的香港小说展开的本地化进程,在跨越1949的背景下有其重要价值和意义,其超乎商品化与政治化的文学理想及其实践,不仅保存、发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种传统,而且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诸多重要课题的经验。本土作家为香港城立传,关注香港里街小巷普通民众的生活,以沉积于小街里巷的香港乡土经验作为香港小说的本土化进程坚实的立足点,不仅超越当时香港政治化状态,而且使香港文学走出海派文化的影响,而开始追求自己的独立品格。南来作家在文艺范式之执守中延续了现代文学的多种传统,并在香港开放的都市环境中使现代主义文学等传统得到拓展,1930年代从上海出发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由此获得了成熟的形态。文艺小说和通俗小说互为压力,促使对方提高,以其跨地域性的本地特色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3.
论区域文化对当代小说意义的消解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 ,特别是新时期小说创作 ,区域文化的凸现与审视 ,对当代“小说意义”具有强有力的消解与重构的双重功能 ,它不仅消解着当代小说政治化倾向的意识形态意义 ,而且重构着小说的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审美规范等三个不同维度的审美个性 ,从而带来文学观念的深层变革——“主体性”、“话语权力”、“文化编码”等文学本体意义的多元化转变  相似文献   

14.
身体在实践话语中的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近年来身体意象的浮动 ,概述了身体问题研究的理论资源 ,强调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开始了精神主体向感性主体的转折。作者回顾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实践话语 ,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消费文化的发展 ,身体成为重要的社会存在 ;最后初步思考了身体问题研究的基本原则、视域和走向。作者认为 ,身体作为一个政治问题和对现代性的反思勾连在一起 ,身体、身体政治与现代性的关系 ,是后现代问题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5.
王光东 《社会科学》2003,2(6):105-111
在20世纪30年代“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许多现代知识分子,把民间文化形态与政治性、革命性的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不仅强调民间社会所存在的社会革命力量,而且意识到了“民间形式”对文学创作的意义。由于这种政治化的民间观,重视“民间形式”与革命宣传的关系,忽视了民间作为文学精神资源的丰富性,带来了一些文学作品的概念化倾向,然而那些真正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却往往与民间文化形态有着深层的精神、情感联系。  相似文献   

16.
左翼文学的发难凸显了其反抗国民党当权派屠杀和压迫的政治倾向与思想立场,其发难成功还受助于"五四"以来文艺效用的强化和工具理性的泛化。左翼文学思潮的兴起,使得中国新文学在思想观念、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叙述方式、艺术体验、精神意向和思维方式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左翼文学不仅是一种"过渡",其本身便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中最为活跃和顽强的一股文学力量,它与其他文学形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批评一起构建了一个复杂的文学生态圈,进而使得1927-1937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时代。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曾经作为1950年代初新中国文坛重要的文学观念,并成为新国家意识形态,它规范支配着此时期的文学创作,也规范支配着现代文学的历史建构,现代文学史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图解框架,而现代文学的历史建构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新中国出现的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的佐证,这对后来文学史叙述成为政治斗争“工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50—197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中婚姻不幸且有道德瑕疵的贫苦妇女是一个特殊的形象群体。这个时期的农业合作化小说文本通过对这一形象群体的命运设计、情节安排、结构组织和叙事者声音等手段,在政治与女性身体之间建立起有明确意义指向的批判关系,将身体话语编织到政治话语中,全方位实现了女性身体的意识形态化。  相似文献   

19.
身体隐喻与中国文论的存在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天以及身体/文学的双重隐喻关系构成了中国文论的基本概念(隐喻)或叫元语言,这类元语言系统规约了中国文论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中国文论从身体出发最终又回到身体,形成了与西方诗学相异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20.
新西兰毛利英语文学是较为晚近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毛利文学从部落口头传统到毛利语书面文学、再到毛利英语文学发展演变的产物。毛利英语文学生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肇兴于70年代。肇兴期的毛利英语文学大致经历了田园抒情与文学重构、激进抵抗与多元探索以及走向全球本土化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关注重点和书写内容都与时代大潮紧密联系在一起。新崛起的毛利英语文学对新西兰国内的民族关系、新西兰文学乃至世界文坛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剖析毛利文学提出的诸多问题有助于推动世界原住民文学文化研究迈向纵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