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侠与情是文学的两个分支,在各自发展中逐渐走向交汇、融合,但在宋明时期却停滞甚或倒退了,这可从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作品中略窥一斑。在《三言》《二拍》有限的侠义小说中,很少有涉及爱情的篇什。即使就这部分侠义小说而言,爱情也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类型和特点,但总体上是缺失的,这又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侠文化本身以及话本小说分类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侠文化与20世纪中国小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经建 《文史哲》2003,(4):156-161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同时又具有“民间性”与“反正统性”的特征 ,其文化价值观念以“元叙事”形态和“潜文本”方式被转译为 2 0世纪中国小说的叙事资源和创作题旨。这批小说大都采取“英雄传奇”式叙事 ,具有“侠义”母题类型 ,并表现出“江湖乌托邦”境界。  相似文献   

3.
侠义精神与20世纪小说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侠义精神、侠义伦理则是侠文化之话语内涵的价值核心,而侠义精神的最佳转译形式无疑是以武侠小说(同时又不仅仅是武侠小说)为其首选的文学作品。作者从20世纪的小说创作中追寻侠义精神的审美化显现,试图一方面由此揭示侠文化生成延续的心态史轨迹,一方面求证侠义精神、侠义人格是怎样以“元叙事”形态参与到艺术审美创造中。  相似文献   

4.
曹植的《白马篇》对传统的侠义伦理、侠的人生价值取向进行了改造和规范,树立起了一个经典化的侠意象,为封建社会中的不遇文人找到了一种新的情感宣泄模式。同时,其也为中国古代诗歌开辟了一块崭新的园地,从而对此后侠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侠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明杂剧中侠义题材的作品在与侠历史、咏侠诗词、侠义小说的交融互动过程中扩大了古代侠文化传播的领域,拓宽了侠文学生存的空间。叶宪祖杂剧《易水寒》在这一方面极具代表性,该剧不仅重塑了侠者形象,弘扬了侠义精神品质,而且作品援诗入戏,大量采用咏侠诗句,对于侠文化在明代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古代咏侠诗的传播与接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学的角度出发,考辨源流,深入探究了诸子思想与中国侠的侠义观念及其人格精神的密切关系,认为将侠的起源归于儒或墨等诸子那里虽不免偏颇,但中国侠却是中国社会多元文化共同孕育的产物,其原始的侠义观念和人格精神之铸塑,以诸子思想为最。儒、墨、道、纵横诸家从不同方面共同影响并铸塑了中国侠的侠义观念和人格精神的核心,并使之成为历代侠义观念得以产生的源泉和基体。  相似文献   

7.
余秋雨谈文化的地位及趋向宛柳1994年11月,著名学者、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余秋雨先生应邀来济南讲学,先后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的部份学者座谈,并在山东艺术学院举办了题为“世界大文化的走向”的学术讲座。现在将余先生几次论述的主要观点整理如...  相似文献   

8.
《三侠五义》系列小说中侠义精神的演变与呈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历史上"游侠"的产生、"侠"之观念的形成及其侠义小说中"侠义精神"的演变作了勾勒,指出宋明时期出现的"侠义观"向"忠义观"的重大转变,直接影响了清代的侠义小说。其次具体探讨《三侠五义》系列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事宜在济民谓之义";"尽心于为国之谓忠"。"忠"与"义"的结合使侠客走上了由"游侠"向"英雄"的蜕变之路,而侠客内心"忠义观"的最终形成,也显示出了大传统文化对小传统文化的整合与改造。  相似文献   

9.
魏思妮 《学术探索》2012,(1):149-151
明清侠义公案小说中的侠和传统的侠最大的区别是他们大都投身朝廷、投靠高官,研究者把这时期的侠称为"官侠",而清官如包拯等则是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侠是官化的侠,官是侠义的官,官、侠结合成为明清侠义公案小说的一大特点,学界对于官、侠结合有不同的声音。本文以包拯和展昭为例分析侠义公案小说中官、侠的特点及结合,力图对"官侠"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并探究官、侠结合之原因。  相似文献   

10.
侠与侠文化的自由理想──中国侠文化形态论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侠与侠文化的自由理想──中国侠文化形态论之五韩云波历史上的游侠行为与文艺中的武侠文学所形成的中国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下层民间文化有深刻的影响。而形成中国侠文化的文化特质,则主要有正义、自由、兼爱等等因素。本文着重...  相似文献   

11.
"侠"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传统,侠义之士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与之形成的侠义精神与文人情结结下了千古良缘,成就了千古文人侠客梦。躬身践道的侠义精神得到历代百姓与文人的称颂与首肯,其深层原因就是重诺轻生侠义行;为民即是为国,为国即是为民,而侠之大者,即是为国为民;近世仁人尤重侠,使侠义精神迎来了它发扬光大的暖春。本文旨在总结中国侠义精神的基础上,为当代的武术文化的振兴、武术教育的深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曹植咏侠诗在侠文化渐趋衰微的时候,继承并发展古游侠的人格品性,将实有侠变成精神之侠,在文学领域内大力宣扬侠义理想,起到了振起侠风的作用。曹植的咏侠诗丰富了侠文化的内涵,引起中国文人的心理共鸣;塑造了经典化的侠意象,提供了优秀的艺术范式,为中国古代诗歌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为文人找到了一条新的情感宣泄之路。  相似文献   

13.
在漫长的历史积淀和现代承传过程中,侠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积淀于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和文化心理深层,逐渐形成民族性中的侠性心态.新文学作家的侠性心态呈现为两大鲜明特色:一是以侠性和人性交融为特征的人格楚构思路;二是以大小传统沟通为潜在意旨的文化建构理念.  相似文献   

14.
明代徐广的《二侠传》向来罕见学者提及,却是探讨中国古代侠义观念转变极具价值的一部书籍。《二侠传》分"男侠""女侠"两个部分,在"男侠"方面,尽管以儒家思想为经,将具有一德一行一功的人物,皆纳入"侠"的范畴,虽未必真能厘清侠客的精神与面貌,却确定了"侠"的正面意义;在"女侠"方面,则是首标"女侠"名目,且突破了自《列女传》而下的对女性评价的框架,将富有情感特质、具有道术,乃至青楼女子,都明标为"女侠",可谓开启了一道研究中国古代女性侠客的津梁。  相似文献   

15.
余英时先生关注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更生,关注中国文化重建.余先生认为,文化重建必须以文化"自性"为前提,必须以文化传统为根本,必须以融合中西为起点,必须以严守学术为保证,必须做"退而织网"的功夫.  相似文献   

16.
从侠义复仇角度看 ,侠的精神意脉及行为风范很大一部分应在《刺客列传》中追寻。《燕子丹》、《聂政刺秦王》将复仇主题从史传中剥离 ,使其充分文学化。而侠文化与复仇意识撞击整合 ,使复仇主题流变为侠义复仇的神化、匪化、御用化与江湖伦理化。其种种衍化倾向 ,丰富了侠文化历史纵深度和侠的多重性格层面 ;作为复仇主体的侠 ,其队伍庞杂、复仇对象也扩大了 ,但他们复仇的正义性动机仍是主导的。  相似文献   

17.
绚丽多彩的侠义叙事,表达出一种以自由为导向的美学精神。它以口头和书写为传播途径,以侠义故事为表达内容,以侠义精神为弘扬目标,细心呵护着植根于人性深处的自由理念。"侠""义"和"江湖",共同构成了侠义叙事中最核心的文化象征符号。"侠义道"所蕴含的伦理追求与审美品格,体现了广泛的民间向往与正义诉求。侠义叙事中呈现出来的神秘的可能世界,是另一个维度的生活世界,是未来美学建设的基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本世纪中叶,国外研究文化人类学的学者们把世界文化分为“罪恶感文化”和“耻辱感文化”两大类型。研究中国的外国学者们把中国划到“耻辱感文化”的类型之中,并说中国就是耻辱感文化的故乡(日本学者森三树三郎先生的观点)。这是由于对“恶”的回答得出了“以耻为恶”的答案的结果。以耻为恶的思想的表层,就是所谓“名”的意识问  相似文献   

19.
潘锦全  王芳 《江海学刊》2012,(3):222-227
国外学者拘于不同理论立场与思想前见,在关于毛泽东思想理论来源问题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理论景观:在探讨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问题时,出现了"异端说"与"发展说"两种对立的观点;在探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关系问题时,出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导说"、"衬托说"和"结合说"三种观点;在探讨毛泽东思想与西方社会思潮的相互关系时,出现了"西方思潮影响说"与"西方思潮本质说"的观点。国外学者虽在此问题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回溯国外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相关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问题,是五四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人们易于简单地把这个问题的争论分成两派:传统派和现代派,或谓国粹派和西方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争论是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其内容与实质包涵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不同评价和对中国前途的不同估测的根本性的问题。但是,这两派的观点并不能代表和反映中国文化的前途和本质。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需要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联系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实践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