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炫富与仇富     
许木咏 《南方论刊》2012,(3):99+102-99,102
从王恺与石崇竞富的故事讲起,引出炫富和仇富的话题。炫富不只是为了享受,还是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实力,是权势在财富上的表现。仇富除了嫉妒和心理不平衡的因素外,主要是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人们对富不只是眼红,还对财富的来源质疑。对炫富与仇富的关系、现象及本质作了分析,提出要区别对待。对这种社会心理做好引导,以促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部分弱势群体产生"仇富心理"的原因及其化解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相欣 《中州学刊》2007,(5):109-111
仇富心理是当前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其滋长蔓延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若任其发展,必将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必须通过发展经济、增加财富;转移财富、帮扶弱者;遏制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培育富者文化等措施化解一部分人的仇富心理。  相似文献   

3.
时下,一些城市接连发生小区居民私车被砸事件,作案者专挑新车好车砸。舆论普遍认为这与某些人宣泄“仇富”情绪有关。这表明,当今社会似乎正弥漫着一种越来越浓烈的“仇富”情绪。“仇富”这种社会集体性心理障碍,其实是一种具有破坏力的畸形病态的社会心理。对这种病态的“仇富”情绪应当进行疏导、对畸形的“仇富”心理应当进行矫正。当务之急就是弘扬一种以诚信为核心并以善待财富、尊重财富和保障财富为理念的财富伦理,建构一种依法保障公民私有财产权的财富规则。一言以蔽之,也就是需要建构崇尚财富的经济文明。市场经济是一个以创造财…  相似文献   

4.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无论在心理还是行动上,中国社会的"仇富"行为都不比西方社会更严重;而且,在当前中国社会中,"虐穷"行为远比"仇富"心理更为严重。但是,很多经济学人却往往置"虐穷"行为于不顾,而热衷于大肆宣扬和抨击中国社会存在所谓的"仇富"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些经济学人深受现代主流经济学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信条所支配,它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学教条运用到人类社会之中,从而将市场经济中的一切行为都视为理性的,将市场机制下财富分配都视为公正合理的,并将社会大众要求改革的思潮贬斥为非理性的。同时,这些经济学人之所以信奉现代主流经济学及其社会达尔文主义思维,很大程度上又在于他们狭隘的知识结构,从而缺乏审视和批判流行学说和思维的学术能力。  相似文献   

5.
骆正林 《兰州学刊》2011,(10):33-39
中国社会的转型使公众的社会心理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随着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功能分化,中国人的生活空间、精神空间被放大,公民的人格更加独立,参政热情明显提高,契约意识普遍强化,国际意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因为社会结构、制度环境的变化,在传统与现代、进步和落后的碰撞中,社会心理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如落后心理乘虚而入,社会诚信遭遇挑战,仇富仇官心态严重,维权事件频繁发生等。社会心理的负面效应,并非只是社会进步的阻碍力量。只要社会能够正确地对待、引导,负面社会心理不但不会起到负面作用,反而会提高社会肌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相似文献   

6.
陈剑安 《南方论刊》2003,(12):20-23
当代社会利益群体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部分群体成员中,存在着悲观绝望、积怨仇富、即时行乐、彷徨等待等病态心理.病态心理既是危及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是有害于民族凝聚力的涣散剂.当代心理危机主要导源于经济领域的变动、利益群体的分化.而深化体制改革、加大反腐力度、扶助弱势群体,则是化解危机、确保稳定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转型期,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趋向多元、多样、多态和多变,极少数人群的精神、心理、行为、言语、人格等出现异常,进而产生了焦虑、抑郁、浮躁、功利、失信、仇富、报复等社会病态心理现象,成为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型社会矛盾问题。把握这些社会病态心理的性质特点,探究其产生的机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疏导和消解,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不知从何时起,民间酝酿、弥漫着一种“仇富”情绪,且有扩散、蔓延之趋势。也是,不经意间,拥有私人豪宅靓车的人悄然于我们的身旁,这让某些依旧为生活困窘而奔波、为未来渺茫而忧虑的人们,眼不顺,心不忿,气不过,怒不平。居民社区里时有发生的私车被砸现象,便是这种“仇富”情绪的发泄。在社会心理这个层面上的一些风俗、习惯、成见、情绪、自发倾向等等,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日常民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支配着民众的所言所行,并且很难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层面的利益调整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嬗变而除陈布新。在中国这一古老的国度里,在几千年小农经…  相似文献   

9.
日前,读到一篇题为《解析民间“仇富”心理》的文章(载《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9期,下称《仇》文),觉得论者关于“善待财富、尊重财富和保障财富”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他认为社会上“正弥漫着一种越来越浓烈的‘仇富’情绪”则有失偏颇,未免过于袒护富人了。就笔者之陋闻,民间对于富人的一些非议乃至谴责,并不是针对他们的财富,而是针对这些财富的来路不明抑或公然违法。如果富人真的都是“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凭借自己的智慧、经验、能力,对机遇的审时度势和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发财致富的话,民众是不会无端仇视的,更不会将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六个方面论述了相关问题:一、目前国内外各种研究机构所发布的有关中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都无法保证自己的数值的准确性,只能给人们衡量我国贫富分化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所以我们不能被各种基尼系数吓到。当然也不能由此而否认我们的贫富差距的存在和问题的严重性;二、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定的贫富分化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很难逾越的阶段。既有社会的快速发展,又能保证时时刻刻的绝对公平,这样的一帆风顺的发展方式在目前的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还没有出现过;三、从总体上看,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较低,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高。但这不是绝对的,有的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也较低,如埃塞俄比亚为0.30,坦桑尼亚为0.34,远远低于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0.42、中国香港0.43;四、中国政府为防止贫富分化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和办法,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个人所得税的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贫富分化的恶化;五、积极化解仇富心理。仇富心理的危害性很大,它会撕裂社会,制造社会对立,制造社会冲突和断裂,引起社会动荡;它会弱化正当致富动力,严重阻遏社会进步;它会煽动暴民情绪,违反现代民主。面对此种情绪,政府、富人、每个公民都要冷静思索,理性对待,决不能以极端的态度来对待之;六、致力改革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贫富分化不是现代化发展的癌症,它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治愈的药方就是两个:一个是生产力更加发展,一个是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公平合理。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差序格局”的传统人际关系、“亚文化”与“主文化”的相互抵触、慈善组织及个人诚信的缺失,以及在“藏富意识”和“仇富心理”的双重作用下,缺乏“第一行动集团”的引领等因素共同抑制了公众慈善意识的培育,严重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努力培育公众慈善意识,从而促进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个体心理—社会心理的互动与心理的社会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生活于一定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是对人的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把握和体验。不同的个体在社会关系网中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个体心理首先是社会人的心理,是社会角色心理。通过社会交往,个体形成社会人的心理和实现个体心理的社会化。在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互动过程中,一方面社会心理为个体心理所整合,内化为个体心理,另一方面某些个体心理为社会其他成员普遍接受,升华为社会心理,使社会心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形形色色的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话语和网络流行语的表达具有共同的话语方式及价值诉求,布迪厄的惯习理论为我们分析这些话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察视角.作为一种可持续可转换的倾向系统,公共事件中的话语表达受到深层的社会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仇官仇富的二元对立是其基本的话语特征.而作为一种策略选择,以“人民”为身份标签不仅可以获得一种道德优越感,还成了社会“正义”的代表.摆脱乌合之众的话语魔咒,首先要还原事实真相,还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试论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与社会心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论述了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心理的关系;从结构、功能和行为反应这三个角度分析了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二者是如何互为因果和彼此迭加,以及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如何区别联系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论证了社会心理是社会心理承受能力活动的心理背景,对制约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主要社会心理条件作了逐一的剖析。  相似文献   

15.
无论在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还是在心理学和哲学中,社会心理优劣的评价标准都是其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从社会心理的生成基础,以及社会心理的内容和实质来看,社会心理都是有优劣之分的.因此,辩证地看待社会心理的优劣,科学认定社会心理优劣的参照坐标,既有助于深化社会心理的研究、丰富和完善唯物史观的内容体系,也有助于促进不同群体良性社会心理的自觉形成,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心理的构建和社会心态的培育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万涛 《天府新论》2007,(Z1):10-11
当前居主导地位的社会心理是和谐的,但随着客观形式日趋复杂,导致社会心理不和谐的因素不断增加,出现了许多与社会发展不同步甚至起阻碍作用的心态。领导干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社会心理,促进社会心理的和谐:一是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心理和谐,二是以营造公平促心理和谐,三是以关注弱势群体促心理和谐,四是以改进工作作风促心理和谐等。  相似文献   

17.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培养社会人的心理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表象和实质之分。和谐的社会现象是和谐社会表象,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只有社会人心理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是心理和谐的平衡点,治政和谐是心理和谐的保证。作为治政者,要注意培养社会人的心理和谐,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徐畅  吕明 《江淮论坛》2011,(4):139-142
社会成员弱势心理蔓延,主要表现为面对社会生活的无奈、面对社会变化的无望、面对社会比较的无助,这种弱势心理可以分为经济弱势、角色弱势、人格弱势三类。文化取向、个性特征、心理比较和对社会规则的解读构成弱势心理的成因,弱势心理可能延伸积极和消极的后果,这就需要从提升个人心理能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强化政府公信体系等方面进行和谐心理重构。  相似文献   

19.
微信红包具有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社会治理学意义。红包产生即时性“领袖”与群众心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心理、政治犬儒心理、群体无意识心理和政治感恩心理。红包是产生社会边缘性权力的重要原因,是社会边缘性权力的粘合剂。红包对社会治理学产生重要影响,是微信共同体自治的重要动力。红包政治心理影响和决定社会边缘权力、影响社会自治。红包政治社会学对中国政治社会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基础性、微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社会心理是一种人类自身存在的社会精神状态。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具有比较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社会心理是构成较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是人类的积极品质和美德。人文关怀是实现人与人也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处处需要人文主义的关照和培育,而“心理疏导”又不愧为解决多种社会心理问题的一把金钥匙。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就要注重促进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的养成,要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塑造健康的社会心理,把人文关怀与加强心理疏导相结合,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