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日本军国主义向外扩张所推行的南进与北进战略,有两个问题目前争论较大:第一,南进战略到底是什么时候提出的;第二,北进战略是否和妄图占领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南进战略一样,即准备通过战争去霸占苏联领土?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50年前,世界各国人民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作为亚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西方史学界却对中国战场的伟大功绩或视而不见,或有意贬低。本文试就中国抗日战争对日本“北进”、“南进”的牵制作用作一探讨,以见中国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之一斑。 (一)中国抗日战争牵制和消耗了日军主力,打破了日本“北进”计划,粉碎了德日夹击苏联的阴谋  相似文献   

3.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回顾历史,日本在1936年制定的“国策基准”中还是以“北进”苏联为其基本国策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1941年4月却转变为“南进”的政策,本文试析其原因。 一、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对日本陆军的牵制 日本自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对外侵略的战略重点是解决中国问题。1874年,日本  相似文献   

4.
通过中国向苏联远东地区扩张和通过中国向南洋地区扩张的北进南进策略是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的基本国策。其实施及最终的破产与中国的持久抗战有着重大关系。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军队的英勇抗战,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粉碎了日军北进南进的阴谋计划。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帝国主义集团中最反动、最富有侵略性的法西斯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军国主义日本发动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它几乎把人类数千年文明毁于一旦,世界人民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战争浩劫。据不完全统计,参战国的物资总损失高达4亿万美元,世界各国人口伤亡多达5千万人以上。列宁写道:要弄清战争的原因,必须“研究战前的政策,引起和导致战争的政策。”①本文拟从历史研究的客观角度出发,剖析一下1941年夏希特勒德国进攻苏联的原因。1939年9月,二战在欧洲全面爆发,由于英法对德的绥靖政策,希特勒军队以闪电般的速度灭亡…  相似文献   

6.
日本为发动甲午侵华战争而采取了一系列外交策略。因为当他借口朝鲜问题而准备挑起衅端时,面对的是一种异常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由于英俄对峙成为远东国际形势的基本格局,日本既要实施其既定的战争方针,又要周旋于英俄两大强国之间,确乎没有高明而巧妙的外交手段是不行的。本文拟就日本对付英俄两国、特别是英国的外交策略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美日关系一直处于激烈的争斗之中,美国在日本的挑战面前,一直是退让、妥协、犹豫不决,尽量避免同日本发生直接冲突。正是由于美国对日政策的无所作为,助长了日本政府的侵略气焰,并让美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此,这一时期美国的对日政策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一大败笔。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二战前夕,德国背着其盟国日本,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引起了日本的强烈不满。日本迅速调整和改善日苏关系,改变原先“北进攻苏”的方针,重新确立了“北守南攻”的战略方针;日德关系则裂痕日深,互不信任,难以协调,无法形成统一的军事作战实体。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由此改观,朝着有利于反法西斯力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朝鲜战争爆发之初 ,美国的军事行动确保了其在东亚构建的战略态势。但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后 ,其政府经历了一个无所作为、领导混乱的时期 ,以致轻率地破坏了既定的对华政策而导致了后来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后,苏军于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就其宣战的原因而言,绝非是出于国际主义的崇高目标,而是为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切身利益。就其选择宣战的时间而言,也是苏联领导层煞费苦心谋求苏联在远东政治舞台上的根本利益的一种刻意安排。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公共外交的主要工具包括语言培训和教育交流。进行公共外交的国家通过向他国公众进行语言培训并伴随教育交流项目,以建立一个推介和分享本国语言和文化的平台,由此获得对象国对本国的认同和支持。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公共外交表现之一是对日本英语教育的改革,推动了日本英语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的发展,掀起了日本人学习英语的热潮,促使日本的英语教育进入了空前发展期。对日本英语教育的改革使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在日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和力,改善了美国的国家形象,同时,对战后日本民族价值观的形成和文化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刻上了美国烙印。  相似文献   

12.
前美国驻日本大使M·阿马科斯特曾提出一个问题:美国和日本将来是朋友呢,还是对手呢?两国可能既是朋友又是对手。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虽然《美日结构框架协议》设想使日本变得更像美国,但两国仍保持着不同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两国政治经济结构上的不同源于不同的历史经历,并且在短期内很难消除这种差异、轻而异举地缓和。在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对外扩张的重要国策之一是“北进” ,即 :通过中国向北扩张 ,占领苏联远东地区。但是 ,由于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抗日战争 ,中国战场牢牢地拖住了日军主力 ,使其深陷泥潭无法脱身 ,北进苏联的狂妄计划始终没能实现。中国人民为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近代日本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战争决策体制,到全面侵华战争及太平洋战争时期臻于完善,并最终伴随着战败而崩溃。以"明治宪法"为核心,日本确立了以天皇为首、政府与军部为主体的政军体制;统帅权独立制、帷幄上奏制以及1900年规定的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成为其军国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甲午至日俄战争时期,日本实行的"大本营"与"御前会议",是战时确立的决策体制;战后制订的国防方针,则是其对外军事战略。作为明治时代的政治与军事遗产,它深刻影响着此后的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的军政制度与决策体制有所改变;国防方针亦经过三次修改,最终在1936年8月确立了南北并进的世界战争战略和以分裂华北为中心的侵华政策。七七事变以后,日本迅速走向全面侵华战争,恢复了"大本营""御前会议"制度,并实行"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的决策体制,推行以解决"中国事变"为名的侵华政策;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又推出"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的决策体制,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近代日本经过不断演变而确立的以天皇为首、政府与军部为主体、以政略与战略为核心的侵华战争决策体制与政策,证明了日本的侵华与对外战争,并非仅...  相似文献   

15.
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了同美国的初步接触。国共内战时期 ,美国在“遏制”苏联这一大战略的框架下 ,对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前景 ,一直持敌视和阻挠的态度 ,从而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的积极看法。新中国成立前夕 ,中国共产党曾有过争取外交承认的努力。但终因朝鲜战争的爆发 ,美国势力染指台湾 ,中美矛盾激化 ,美国成了新中国的“头号敌人”。  相似文献   

16.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了我国东北和热、察、内蒙等省的部分地区后,又在北平附近的芦沟桥挑起了事变。事变发生之后,日本政府不但没有立即派遣大军参战,反而作出了事件“不扩大”的处理方针。7月11日,日本政府突然改变态度,决定向我华北地区大举增兵。弄清日本帝国主义的行动方针及其变化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对于正确认识芦沟桥抗战的历史作用,不是没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了我国东北和热、察、内蒙等省的部分地区后,又在北平附近的芦沟桥挑起了事变.事变发生之后,日本政府不但没有立即派遣大军参战,反而作出了事件"不扩大"的处理方针.7月11日,日本政府突然改变态度,决定向我华北地区大举增兵.弄清日本帝国主义的行动方针及其变化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对于正确认识芦沟桥抗战的历史作用,不是没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前后是中美关系发展中至关重要的转折和过渡期,当时美国对台湾的政策是其对华政策中的关键一环。从史料中尚不能得出当时中美之间必然敌对的结论,至少双方还存在着相互选择的可能性。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对台湾政策(全面承担义务 )的制定和最终确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在历史转折点,许多偶然性的主观因素也在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理解和解决至今仍然困扰着我们的棘手的“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对日政策是美国为了争霸的需要,对日本采取的消极的、有限的遏制政策。美国的对日政策是美国政治的反映,它体现了“民族利己主义”的原则,是一个帝国主义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论述了20世纪30年代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对日政策由软到硬的演变过程,说明美国对日政策是绥靖与遏制相结合,其核心是避免承担义务和卷入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