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活动是一个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相互渗透、相互交流的过程。文艺审美创作活动自然也不例外。在这个主客体交流互渗的过程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刘勰对此作了许多深刻的揭示,在总结和描述在他之前及当时的文艺审美创作实践经验与审美心理现象中,提出了许多有关主体审美心理结构建构方面的思想和见解,并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其中所标举的如养气、积学、研阅等命题,涉及到创作主体的气质培养、道德修养、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情趣培育等心理素质的养成。从现代审美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一番审视,以揭示其深层意义与现代意义,对于建设当今的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文艺审美心理学体系,无疑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刘勰对写作主体的建构予以高度重视,其《序志万一篇可证,此篇是全书的总序,是写作缘由与写作意图,全书总体构思与理论框架的一个总交代,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压轴”的“重头戏”,它以“1”与“49”相对应,从把握全书内容的角度看,它的分量几乎是“1=49”。它殿于全书之后,真可谓“举足轻重”了。如此重要的一篇序文,其开篇第一句话是:“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这句话为《梁书·刘勰传》所引,可见是重中之重了。这句话“释名以章义”,是对书名的解释,它高度概括地揭示了全书的理论起点,揭示了全书理论内容的…  相似文献   

3.
刘勰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论文与论人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文心雕龙》中,他不同于传统文论大多从文学的社会功用价值方面阐述文学,而主要“是就作者之人而为言”。通过对创作思想活动、文学起源、主体修养、风格表现等问题的详尽论述,刘勰建立了他的主体性文学理论。刘勰在文学中强调主体性,就是强调主体精神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强调充分尊重和肯定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4.
从审美学的角度切入<文心雕龙·知音>,通过对知音式鉴赏过程的考察发现刘勰在文中提出了"玩绎"美学观,并由此得出刘勰的文学作品审美结构.其审美结构表现为逐层推进式,分别为语言层、情感层和意蕴层.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散文从8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当代散文的反拨,不少散文家在努力摆脱传统散文窠臼的同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本文所指的新散文就是对80年代末期以来多元并存的部分文艺散文创作的称谓。这些新散文顺应了时代审美潮向,注重抒发创作主体独特的人生感受,讲求散文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在表达上,刻意抒写和创造陌生  相似文献   

6.
刘勰的作家主体意识论·漆贤泉·作家的主体意识,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刘勰总结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宝贵经验,通过对“物情文”关系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建立了一个以作家的才、学、识、德为中心的主体意识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既反映了当时儒学衰弱...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的“传奇”之处,主要表现在它传达出普通人在平俗的日常生活中心理上的一种怪异、苍凉的感觉。“苍凉”成为张爱玲观照人生的一种审美心理定势。这种审美心理的形成有其家族氛围、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有着时代的投影。  相似文献   

8.
禅宗以一个关于“梵我合一”的精致周密的世界观理论,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一种“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对中国文学产生全方位辐射,渗透和影响到审美及其他各个文化领域,直接推动了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趣等审美心理诸因素的发展和完善。也直接铸就了与以伦理为中心的“诗言志”审美心理传统相区别甚至是相对立的另一种审美心理建构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9.
电视接受是一种实质性的精神消费,精神消费的核心是心理问题,从接受主体出发,这种心理表现为人本心理及其在变异过程中的寻求与满足.由于电视接受主体受制于社会属性,故电视接受心理一般表现为社会性变异.当我们以电视接受中的艺术接受为主要描述对象时,便会发现以人本心理为基础,以社会属性为制约的这种接受关系在更高层次上是一种审美关系.在电视文艺接受中,它表现为审美情境的产生,在电视其它形式的接受中,它表现为道德心理的认同与超越--一种审美感的伴随性感知.二者共同构成电视接受心理的"审美升华".在电视接受中,人本心理、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是三位一体的.  相似文献   

10.
原始巫术思维是建构天人合一审美关系的基础,而基于原始思维建立的天人合一关系,奠定了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基础.原始巫术思维和巫术实践促进了原始先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论苗文化与苗族主体心理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苗文化是苗族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而苗族主体心理则是苗文化在民族个体或群体中的集中体现,因此揭示苗文化与苗族主体心理建构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对建立苗族主体心理理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审美亮色主要集中在《文心雕龙》一书当中。择其大要,可以归纳为集锦美、普泛美和造化美三个大类。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品格主要集中在仕心美、文心美和道心美三个方面。刘勰礼佛、护法、出家,是其审美活动的重大表征。此类审美活动用智度来表述,更为恰切。智度是大乘佛学用语,为三世纪时印度龙树所创,意为“以大智慧到彼岸”。对刘勰而言,“以大智慧到彼岸”是其审美的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戏剧审美接受心理动因的形成。根本地、内部地影响戏剧审美接受心理动因的因素可包括美感享受、原型触发、接受主体心理定势、审美心理需要等。各种因素对戏剧审美接受心理的形成各自起着一定的作用 ,几种心理因素的作用过程便是戏剧审美接受心理动因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应用认识论的观点,并根据《声无哀乐论》和《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分析、研究了音乐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接受差异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音乐审美主体对“认识情境”的选择会导致审美主体的接受差异;审美主体的主导性和创造能力也是音乐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接受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德育的现代化,而我国德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缓慢,根源在于德育接受音的接受效果不佳。为探究其原因,本文从现代性的角度对德育接受主体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对德育接受主体进行人本化、平等化、反思化和内生化构建,以期对提升德育实效性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魏晋玄学家会通儒道,以自然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高原则与价值标准,建构了其情性统一的人格美本体论,即情性自然论。情性自然论对后现代语境中主体审美建构有着重要的建设意义:情的建构性功能表现为境界的提升和情感普遍性准则的呈现,性的建构性功能则更加关涉到诗性和智慧的层面,情性自然论由此成为当代美学主体审美精神建构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山水诗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灵境界。山水审美参与士人主体的内在建构和心灵完善,是对传统政治人格的极大补充。这一参与建构的过程呈现出历史阶段性:晋宋山水突出了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士人打开了一个相对独立于朝廷、政治的审美境界,为个体人格注入了非功利的审美因素,山水的审美品貌和依托形式也大致确立;唐人山水突出了情理的和谐交融和感性生命的自由舒展,创造出壮阔雄浑的山水兴象和秀逸明净的山水诗境,但中唐的文化转型造成传统人格的萎缩,也使山水境界从荒野林泉转向都市亭园,启迪着宋人的山水新路向;宋人山水突出了对宇宙人生之理的关注,将山水也纳入人文精神的范围,宋学中理学标举的天理本体与苏轼蜀学所提倡的情本体,使士人在山水中定位的理想人格朝不同方向发展,并对明清以后的山水美学与人学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建立解释主体:论反讽时代主体符号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主体符号学是符号学学科奠基的重要环节。主体符号学的建构有两个维度:符号的主体学和主体的符号学。进入反讽时代,意义在文本中发生位移越出边界,发送主体和文本主体均不可靠,建立解释主体不仅成为符号学的内在要求,且引导着符号学研究范式从单纯的方法论,转向可使用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1迄今为止的一切教学论,一般来看都可以说是教师主体论和学生客体论的结合,是典型的教师传授的理论. “主体”循着“原则”,用着“方法”,将自身掌握的“内容”居高临下地塞给“客体”.“客体”心灵一片空白地“感知”、“理解”“巩固”并“运用”,照搬照抄地消化“主体”塞来的东西.“主体”塞得越多,“客体”消化得越多.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