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模糊限制语具有重要的语用功能,在试图分析模糊限制语与礼貌原则、合作原则以及Grice会话含义的关系基础之上,以数量会话含义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并将这几种理论有机地结合。  相似文献   

2.
人们普遍相信语言具有精确性,而忽略了它的另一个属性——模糊性。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是指在对语言所指对象的分析过程中所发现的不确定性,表现在语音、语意、词汇等方面,其中最突出表现在词及其意义方面。模糊性表现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就称之为模糊语言。模糊语言作为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人类思维结果的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普遍现象,广泛地出现和使用在不同的方面和领域。除在语言学上,在文学评论、心理学、哲学和数学等学科上,越来越多的人也显示出对它的兴趣和关注。本文通过探讨模糊性这一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3.
认知范畴视角下的语义模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属性。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内外学者纷纷从语言、逻辑、语用、认知等不同层面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研究。但是由于语义模糊是一个复杂的现象而且对其研究相对起步较晚,因此对语义模糊各层面上尤其是认知层面上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完善。从认知层面上讲,语言的意义与人的思维和认知有密切关系,而人的思维和认知又是通过范畴化来体现的,范畴化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因此,认知科学上的范畴理论可为研究模糊语义问题提供一种认知层面的理论依据。认知范畴具有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认知范畴的模糊性。从认知范畴化角度讨论语义的模糊性及其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会对语义模糊的实质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不彻底、不完整的。在反应—思维—表达—交际这一过程中 ,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蕴含着偶然性、局部性、肤浅性 ,语言也就有了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在语义上表现出来 ,交际在模糊中成功完成  相似文献   

5.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作为人类"思想的直接现实"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因此,模糊性也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艺术的基本属性.汉语古典诗词乃是文学艺术之瑰宝,其特质与魅力就在于"意与境浑"、"意在言外"的模糊性.模糊语言学和思维学原理,对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诗词意境、意蕴及意象的模糊处理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幽默语言是理解层面上的模糊语言,它同模糊语言学中所讨论的既有原型、又有边缘情况的模糊语言是不同的,其模糊性更多地体现在语境的模糊上,语义解释也强烈依赖语境的暗示.而模糊语言学中的模糊语言的产生来源于人类思维的模糊或事物本体的模糊,其实质是概念的不确定性,由词语的语义模糊体现,该模糊性是不能在语境中消除的.模糊语言在语义上的分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幽默语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语言的模糊性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的重视。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尝试运用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深入剖析文学模糊存在的原因,指出模糊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性语言是人类认知局限和思维模糊的必然,也是艺术的需要,进而运用接受美学理论阐释文学模糊的审美机制和艺术。  相似文献   

8.
模糊语言的生成应用与创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在人类交流的过程中具有生成和应用的必然性。语言的模糊现象的大量存在,成为语言交际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因为它符合交往的需要,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表达功用。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进步,人们不仅在不断地使用模糊语言,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9.
模糊性是客观世界的基本属性,也是人脑思维的本质属性之一。语言作为思维的一种载体,自然而然亦具有模糊性。本文将首先浅谈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又因语言模糊性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故对其涉及的范围做一个简要的介绍,探讨其中的语用现象。  相似文献   

10.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英汉模糊语言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畴化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认知范畴具有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认知范畴的模糊性.认知科学上的范畴理论为研究模糊语义问题提供一种认知层面的理论依据.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模糊性的认知根源及原型范畴理论界定下的模糊,主要探讨在认知原型范畴理论的指导下英汉模糊语言存在的差异,即:范畴体系差异、范畴结构差异、原型内涵差异及范畴的缺失;以期探究语言模糊的实质及其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所谓模糊语言 ,实际上是指语言表达式所呈现出的不精确现象 ,或指带有模糊性的自然语言。在语言交际中 ,模糊语言不仅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必需的 ,因为语境本身也常常受诸如语言、非语言、副语言、社会文化以及文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从而导致语言的模糊性。然而 ,模糊语言的使用不仅不会有碍语言的有效交际 ,相反 ,在许多情况下 ,它可使语言表达更为自然、得体 ,也更能表情达意 ,并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2.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本质属性,是广泛存在于人类语言交际中的语言现象。有效地使用模糊语言不仅有助于日常交际的成功,还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作者从认知的角度,主要分析了模糊语言的基本涵义、存在的原因及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3.
模糊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的有机结合必将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文章从分析英语商务信函的文体和语言特征出发,强调模糊性也是英语商务信函的重要文体特征之一,并从模糊性语言存在的相关特征下手,探讨英语商务信函中模糊信息的理解,并探讨其相应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其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模糊语言作为文学作品重要构成元素,不仅可以增强文学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可使作品意蕴内涵更丰富。通过对《老人与海》中模糊语言现象的具体探究,进一步印证了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5.
语法化与母语习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儿童母语的虚词习得和儿童母语习得中语言结构的语法化过程特征两个方面研究语法化与母语习得在过程上的正相关,从而证明母语习得实际上是语言发展过程的重演。语法化研究语言结构的产生过程,而这一过程与个人母语习得的过程相当。  相似文献   

16.
语言类型学经过几代语言学家的不断努力,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对语言类型的研究,既有不同语系、语族、语支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也有同一语系、语族、语支内部语言的不同方面的对比研究.通过语言之间的比较研究,可以使模糊的、未确定的语言现象清楚明晰,使某些语言特点更为突出;可以更好地考察不同语言之间的异同、揭示语言演变的内在机制,从而为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为研究汉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和认知过程并存,语言使用建立在使用经验上,与心理发生关系。换用认知的语法分析方式,运用描写和评价程序,将语法特征和认知特征与实际功能联系,有助于揭示语言的大脑的反应机制。利用Eggins&Slade日常谈话语法模式理论研究《原野》人物所使用的小句结构模式,说明语气语法模式的心理以及社会语境化意义符号认知,表明文学是一种根植于人们通常的认识世界的能力的认知经验。  相似文献   

18.
"语言作为人类条件"是美国语言人类学者A. Duranti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这是人类学视角下关于语言的一个新的定义.对这一命题学界尚未有相关演绎论述,它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有语言的语言学界定,语言产生的生物学理据,语言进化与人类进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模糊语言不模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辨证的角度出发,对模糊语言的精确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语言的模糊性是与精确性相对立的一种客观实在,是人类有效地进行交际不可或缺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具有弹性的表现。模糊语言的客观存在,不仅是语言表达的客观需要,更是提升语言表达层次和效果的必要手段。通过对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的四个层面(即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所体现出来的模糊性进行研究,指出了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要敏锐地认识存在于源语和目的语中的语言模糊性,正确理解翻译的模糊性并合理运用模糊性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