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现有的人口调控方式目前,针对许多城市出现的城市规模膨胀、人口畸形集中、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拥堵严重等城市病,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方都将其归因于人多,从而在实践中产生了直接的行政限制和间接的经济疏导两种人口调控方式。直接的行政限制方式主要是通过设置门槛控制流动人口进入,通常采用与福利保障相捆绑的户籍制度来达到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的目的。我国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甚至直到现在,很多城市仍采用这种方式限制人口流入。  相似文献   

2.
○计划生育方法多元化符合我国国情和各地情况。○现阶段要依靠国家宏观调控严格控制人口发展,但人口发展并不排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逐步建立社会约束、利益导向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人口发展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的空间过程、动力机制及调控方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的过程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经济和生态关系。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城市化有不同的理解。人文生态学派、区位学派、经济学派、社会学的互动学派和规范学派,都对城市化作过不同侧面的研究。综合各派论点,城市化包括了四个含义:(1)是城市生活方式对农村腹地的扩散;(2)乡村社群网结构向城市社群网结构转变的过程;(3)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城市个数的增加和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4)城市人口占整个社会人口比例的增加。笔者认为,城市人口的集中趋势,是城市化最关键的步骤。以此为线索,本文分析城市化的空间过程,宏、微观动力机制,自组织演变周期,并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提出调控方略。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控制人口是上海市城市管理的目标之一,在这种背景下,上海市逐渐形成“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三管齐下的调控手段。本文通过对历年上海市人口调控政策进行梳理,总结各阶段人口调控的特点,从人口管理、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等方面对人口调控政策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当前人口调控政策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完善人口调控政策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农村的人口控制还主要依赖的是各种形式的外力强制干预,如国家政策、法令规定、行政管理、社会政洽经济措施等等。这些外在的强制性的人口约束机制在人口生育变动的新的阶段已不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控制功能,有时甚  相似文献   

6.
上海在推进“四个中心”建设中,面临的人口问题日趋复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用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来研究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苏州城市区域空间构造特征,运用Hall城市人口变动模式对人口郊区化问题进行判断和特征分析;从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指出中国城市人口郊区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人口郊区化动力和作用机制存在着差异。最后,具体阐明80、90年代苏州市人口郊区化动力机制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进入了城市人口快速膨胀的时期,带来了道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加重、资源过度消耗等一系列城市问题。本文总结了东京、首尔、香港、纽约和巴黎等国际大都市人口疏导政策,这些政策包括:产业转移带动人口转移;快速交通建设扩大人口分布和职业通勤范围;卫星城、次中心城区的住宅规划吸纳人口;公共资源分配向郊区倾斜,完善配套基础设施;防止低效益的传统第三产业过度膨胀。北京市现有的人口疏解政策可以分为产业调控类、资源调节类、驱出限入类和行政协商类,各有优势和劣势。在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背景下,北京市人口调控需要一个包括产业规划、建设规划、人口管理和政府推动的综合人口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发达国家在人口登记管理、信息管理、流动人口调控及社会融合政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及植入我国的四大体制障碍——人口信息整合环节断裂、地方财权事权环节断裂、鼓励就业环节断裂、举家迁移环节断裂。基于人口有序管理良性循环的理论框架,论述了发达国家人口有序管理经验对我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启示,即建立"双核心"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人口有序管理协作机制,突出"成本杠杆"作用;建立居住证制度,实现流动人口渐进式福利供给;改革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实现公共福利均衡供给;建立以"城市功能定位"为导向的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机制,促进人口与产业有机结合;建立以家庭团聚为重要维度的社会融合机制,体现对"事实移民"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大城市,大多数患上了城市病且日趋严重。这些城市是"人满为患"吗?只能靠行政手段调控人口吗?本文从区域人口承载力研究入手回答了这些问题,认为人口承载力的传统研究结论与现实情况屡屡相悖的原因在于对人口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出现误判,提出只有经济因素才是区域人口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其他因素作为经济因素的成本要素间接影响着区域人口承载力,然后基于生产函数将这一观点进行了数理表达并代入北京的数据进行了论证。以这些分析为据,认为主要用行政手段调控人口是不合理的,中国大城市的城市病的直接成因不是人满为患而是"人挤为患"的情况下政策失当,正确的调控方法应该是以业控人、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1.
<正> 城市是人类改造环境建设的产物,是人类生产、生活及各种活动的中心。工业革命后,农村人口改变了单纯依靠土地为生的农业生产,大量涌入城市,开始了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迅猛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人们对城市化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一、黑龙江省城市化过程及现状1.黑龙江省市镇人口增长由以市人口增长为主的缓慢增长阶段过渡到以镇人口增长为主的快速增长阶段。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一直居  相似文献   

12.
人口城市化与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均衡发展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确是需要进行理论讨论、百家争鸣,形成社会共识的一个新理念。文章从中国人口大流动与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关系切入,提出如何实现几亿农民工以市民化为内涵的深度城市化;如何迎接未来几亿农村人口快速进入城镇就业、生活,并保持人口与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政府面临的艰巨考验。文章分析北京市控制外来人口规模屡屡受挫的困惑,论述了转变城市人口发展理念的意义。主张城市政府应从被动的人口规模控制转向主动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发展目标,转向积极的社会制度创新,正视新移民存在的客观事实,突破城市建设、管理以本地户籍人口为规划依据的思维定式,实施一元化人口管理,进而从客观上实现城市人口规模调控的可操作性、实效性,实现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正处于质量与速度并重发展的新阶段,加强城市化管理和人口服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北京作为一个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人口高度聚集膨胀、日益被"城市病"困扰的首都城市,必须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准确把握首都市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稳妥推进人口规模调控。  相似文献   

14.
农业人口转化研究的新进展———读《组群式城市地域农业人口转化机制研究》路遇吴玉麟教授等著的《组群式城市地域农业人口转化机制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最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组群式城市地域农业人口转化机制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后,以推进综合改革为动力.努力拓展工作领域,丰富工作内涵,积极探索特大型城市人口综合调控新路子,推动了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已从过去的控制人口出生为主逐步转变为人口综合调控,改变了以往仅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的局面,初步实现了国家提出的“两个”转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郑文兵 《人口研究》2007,31(4):77-79
我国城市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数量较少,尤其是特大城市,另外中西部城市密度小,可利用自然资源相对丰富。1东部地区城市发达,技术水平相对较高,资源利用效率高,资源约束不是很严重,但是存在着资源过度开采的问题。然而,中西部城市的人口规模却普遍不大,人口广泛分布于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关于人口再生产调节机制人口再生产包括延续人们的生命和繁殖新的生命两个方面。所以,人口再生产调节机制也包括两层涵意:一是人们延续自我生命的机制;另一个是繁殖新的生命的机制。前者是人口再生产机制的基础与核心;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所发生的社会的、心理的和生理的必然。这决定了人口再生产问题既涉及现有人口,又涉及生育新的人口及二者间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正确处理人口再生产各个方面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必然成为全社会所瞩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苏州市人口郊区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苏州城市区域空间构造特征,运用Hall城市人口变动模式对人口郊区化问题进行判断和特征分析,具体阐述人口动态、静态及郊区化趋势等特征。从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等方面,揭示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人口郊区化动力和作用机制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建国后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约3.6亿)已陆续进入婚育期,加之我们的人口基数大,从1986年起,人口已经出现高增长势头,并将持续到1997年。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人口的措施,那么到本世纪末,就很难实现12亿左右的人口目标。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要实现人口目标,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人口调控机制。 人口调控机制是指人口运动中各种调节和控制要素的作用、功能以及相互关系。我  相似文献   

20.
展望90年代我国的人口控制,城市基本上实现了生育一胎化,生育率已不可能再进一步降低;农村局部地区的早婚、早育和多胎生育可以加强管理进一步控制,但从总体上看农村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约束。笔者认为,未来的中国人口控制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生育管理模式;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制度创新,创造自发或自觉控制生育行为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