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建立英汉演讲语料库,采取定量和定性方法,从社会阶层分析话语标记语"so"和"因此"在分布频率、句法特征、搭配模式和语用功能中的社会语言学特征.结果发现,"so"的标准频率高于"因此",领导人和普通大众使用"so"的频率相近,而领导人使用"因此"的频率是普通大众的近3倍.在句法特征上,"so"和"因此"多位于句首,较少在句中,但不在句末使用."so"可与"and"或"now"连用,而"因此"无类似搭配.领导人和普通大众使用"so"和"因此"的句首非搭配模式最为频繁.在语用功能上,领导人最常用"so"和"因此"表示推理,而普通大众则常用来表示推理和唤起关注.由此可知,社会因素对演讲中"so"和"因此"的语言特征和语用功能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的"大"和"小"都具有修饰动词的能力,但是动词的各小类与"大"和"小"的搭配情况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很多动词能够受"大"修饰,但是不能受"小"修饰,即使有些动词能够既受"大"修饰,也受"小"修饰,也具有语义和语用上的不对称.这种现象主要与人们的认知规律及"大"和"小"意义的宽窄有关,"大"具有很多"小"所不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已经"和"曾经"的句法功能入手,来考察"已经"和"曾经"与"了"的共现情况、修饰数量成分的情况、与副词"还"的共现情况,以其能明确"已经"和"曾经"的句法功能,并利于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证"豚"字的甲骨文形体,并从我国古代文化的角度考释"豚"字,证明其为"阉割后的小肥猪"之意,重新辨析了"豚"字家族中"豚"、"豕"、"彘"和"豬"四字。"魨"和"臋"在音义上和"豚"有密切的联系,"魨"、"臋"和"豚"是同源词。  相似文献   

5.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从"作文"的角度,认为比和兴是两种表现方法,在具体的疏解中,总结了比和兴的形式特征,使用了"象"和"人事"等概念,并一一指出了"象"和"人事"之间的"大义".  相似文献   

6.
"什么"和"what"在汉语和英语中是最基本的疑问词,它们的用法十分灵活,但是,在多项疑问词同现句中"什么"和"what"的用法比其单独使用的情况要更复杂。从同形连用、同形隔用、异形连用和异形隔用四个个方面来分析"什么"和"what"在多项疑问词同现时的使用情况,从而有利于对多项疑问词同现句中"什么"和"what"的语义和语用信息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7.
从儒家"和"哲学看晚清的"和戎"外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哲学范畴,其主要内涵为"和为贵"、"中和"和以礼节制与补充"和".儒家的"和"哲学对晚清外交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晚清外交的"和戎"策略就是基于儒家"和"哲学的影响和当时晚清政府面对的形势,最终形成了爱国与误国并存的外交事实.从晚清"和戎"外交策略的制定来看,儒家"和"哲学是其产生的主观条件,但从该策略的实践来看,却又是对儒家"和"哲学真实含义的偏离.  相似文献   

8.
通过新释"整体等于部分和",及论述"整体小于部和"产生的主要原因,强调说明整体与部分和的关系除了"大于"之外,还应包括"等于"和"小于"。从而引起人们需要重视"整体等于部分和"与"整体小于部分和"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学"世俗化"过程中逐渐出现"庸俗化"趋势.大学的"学术化"和"世俗化"的冲突源自大学逐渐脱离教会控制、出现世俗教育内容和形式之时,主要表现为对大学价值理想的不同认识.大学的发展应由"纯学术化"向"世俗"的"学术化"转变,从而实现"学术化"和"世俗化"的协调,而不是由"学术化"向"庸俗化"的堕落.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经济人假设"中的"自利"和"理性"都具有不可检验性和非现实性,因而"经济人假设"历来是经济学界一个永久的争论话题.提出用"动态发展的广义经济人假设"来取代传统的"经济人假设",并依然沿用"自利"和"理性"两内核,只不过引入"广义自利"和"广义理性"的概念,而且强调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广义自利人"和"广义理性人",这一新的视角应该说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家"是社会的缩影,是育人的摇篮.根据"家"的不同,产生的思想和观念也不同.中国的"家"和日本的"家"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无论是作为房屋建筑的"家"还是作为"家庭"的"家",其构造及家庭观念也有共同点和不同点.正确认识和理解中日文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相互承认不同点,才是今后两国人民相互交流最需要的姿态.  相似文献   

12.
时间副词"再"可与否定词"不""没有/没""别"和"甭"连用,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否定词可以出现在"再"之前,也可出现在"再"之后。文章主要对否定词在"再"之前的现象进行分析,指出不同的否定词与"再"连用,其分布范围和组合功能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不再"和"没有/没再"与强持续性动词、弱持续性动词和非持续性动词的组合功能不同,"别再"和"甭再"与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的组合功能也不同。表明在不同的组合环境中,对"再"的否定形式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时"再"的语义特征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在批评前人天人观缺失的基础上,荀悦基于其独特的"三术"和"三势"说阐释历史过程中的主体性原则,总结汉代儒家伦理实践的新认识,提出了贯穿于"天命"和"人事"、"天道"和"人道"、"性命"和"人情"诸范畴的天人互动关系论,以形成其儒家伦理的哲学基础,不仅提供了理解儒家伦理的新视角,而且奠定了后儒的致思路径与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武汉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等6所高校师德建设研究抽样问卷调查分析,从伦理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构建师德内涵的尝试。"审慎"、"知识"、"技艺"和"人格"等四种要素是高校师德内涵,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审慎"和"知识"的两种要素由于"技艺"的桥梁作用而使得"师德"内涵浑然一体、相互制约;"审慎"态度是基础,制约教师采取"技艺"的原则和方式;反之,如何理解和使用"技艺"又会影响"审慎"心理态度;而"人格"是贯穿"审慎"、"知识"和"技艺"的一根红线,是师德内涵建构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改革下一个30年,应该是类似奥运"五环"的改革,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制度改革.这种"五环式"的改革,环环相扣,融为一体.就其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无论是与前一个30年相比,还是与1919年以来中国现代史的前三个30年相比,都将是一场更深刻、更伟大的变革.第一,改革的实质在于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全面发展.应从横向、纵向和内核三个层面准确把握"人"的含义;抛弃"人本工具论",树立"人本实质论";由"不完全的、基础性人本"向"全面的、高端性人本"渐进式提升.第二,把握"双线均衡": 即寻求经济市场化与社会公正之间的最佳均衡点.主要包括推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改革,缓解社会财富"三个倾斜"(向政府、垄断企业和非劳动者倾斜)问题;资源环境产权制度,解决资源类产品价格和税收不合理产生的分配不公问题;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联手,运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机制,缓解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第三,促进"三个解放互动":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关系以及促进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并使三者互动.第四,在"上"、"下"、"内"、"外"四个方面推进经济领域体制创新."上"创政府经济管理新体制;"下"创微观基础和市场体系的新格局;"内"创民生性和可持续发展体制;"外"创适应和应对全球化体制.第五,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制度的"五环"改革.要准确把握"五环改革"每个环的"中心";抓住"五环改革"之间的"交扣"性,使之一体化;增强"五环改革"的动力,注意防止"权贵"和"民粹"两种现象,特别是"权贵"问题.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将人的价值设为社会发展的衡量尺度和价值导向,使"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始终,赋予"人"在现阶段更丰富的哲学内涵和实践价值。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出发,结合中国现实国情,考察"以人为本"的哲学本质及其在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地位和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伟大"中国梦"的提出,既是将"以人为本"之"人"作为最终实现的依靠力量,同时也将"以人为本"之"人"作为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对"以人为本"之"本"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古文字资料及《诗经》的研究,解决了为什么同样是指示代词,"是"能发展为表达肯定判断的系词,而"此"却没能发展为表达肯定判断的系词.同时,对与这两个词有很大关系的"匪"和"彼"进行研究,论述了"皮"和"彼"之间的关系,得出"皮"和"彼"在表示代词"bǐ"这个义项上是古今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也谈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追问"艺术作品的本源",是为了追问"艺术"与我们的"历史性此在"之间的本源关系;他选择"艺术作品"为追问"入口",选择"存在者在其存在中成其本质"的存在主义立场和"回到事情本身"、"直接呈现"的现象学方法为追问方式,都是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和理由的;尽管在个别基本概念和语言表述上存在混淆和"模棱两可",但他仍然表达了许多关于"艺术"的充满智慧的深刻思想,给出了许多求索艺术本质的"指示"和"道路".并且,提出继续追问的"指示"和"道路"而不给出最后唯一的"答案",这正是海德格尔区别和高明于此前西方艺术哲学思想家们之处.  相似文献   

19.
孔子"和"文化思想及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文化思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文章分析了孔子时代的社会危机与"和"之重大价值的发现,梳理了孔子"和"文化思想体系的理论架构。作者认为,"和"是孔子文化思想的精髓和统领,"仁"、"礼"与"中庸"是实践"和"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孔子毕生倡"仁"崇"礼"、推行"中庸",致力于"和"文化思想的创造,建构了民族特色鲜明的体系。文章指出,孔子"和"文化思想的巨大魅力在于"以人为本",关注现实,在于创造性地弘扬前代的优秀成果,思考人类的和谐有序、文明发展,其思想精髓对当今人类的发展仍然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是联系老师和同学的纽带。但由于教育管理上的漏洞和实际工作中的矛盾冲突,一些学生干部出现了"学生"与"干部"角色错位及"干部"与"服务者"、"执行者"之间的角色内冲突,使其难以成功实现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角色转换。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矫正和解决上述角色的错位、冲突,就必须转变观念,完成学生干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由"部门型"向"全局型"、由"守旧型"向"创新型"、由"片面型"向"全面型"的转变,使其更好地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