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作者论述了中国共产党选择这一制度的科学依据和实践结果,分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从联邦制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转变过程。作者指出,造成民族政策转变的原因在1983年李维汉同志给中央领导人和邓小平同志的信中有说明,一是由于我国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杂居和交错而居,二是我国是在党领导下各民族平等联合建立的共和国,没有经历民族分离。此外,毛泽东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和建国前的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也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但在当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民族地区的治理当中有弱化乃至缺位的趋势。目前,民族区域自治亟须厘清少数民族的权利问题,通过制度供给和修法,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满活力,从制度上确保民族地区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4.
地方自治作为现代国家的民主制度和地方治理形式,可以有效克服中央集中管理的弊端,提高地方治理的效率,保护地方的利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的框架,保障聚居少数民族享有自治权利和自治权力,维护自治地方各民族的利益,且自治地方各民族都享有民主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虽有各民族共同参与管理的现象,但主要基于人民共和体制和现代民主制度而存在和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制度资源,通过多样的民主形式,保障自治地方享有法律规定的自治权等各种权益.  相似文献   

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法律原则。在长期的发展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很好地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因此,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宪法原则。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制度, 改革开放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设。本文论述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谋求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民族自治地方如何行使好自治权力的问题, 并提出实行真正的民族区域自治, 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即: 自治地方和上级国家机关的关系; 行使自治权的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关系; 政治形式与目标的关系, 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发展经济、坚持民族团结等方面论述邓小平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组成部分。通过宪政的视角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宪政的关系,对推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完善和宪政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政策、法律、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实施实践的基本规范形式,基于公共选择模型、历史考察三者的协同一体关系,对实施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要注意处理三者之间的时间优位关系、协调配合关系、多重复合关系.  相似文献   

10.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虽经历了60多年的实践,但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诸如自治地方形式单一、自治机关组成和自治地方干部配备不够合理、自治权难以落实等;这些"瑕疵"的存在,不仅影响了自治地方、自治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权利的行使,同时已成为发展的障碍,制约了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应将民族区域自治...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从"民族自决"向"民族自治"转变;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努力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落实,提出了新中国在民族问题方面的任务和政策。不仅解决了中国特定历史阶段的民族问题,而且为中国整个社会主义时期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一般理论与方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哲学和法学理论中的价值论为参照 ,分析了民族区域自治价值关系的两个层面 ,从形式上探讨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价值内容 ,提出了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和完善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和毛泽东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正确分析和解决了一系列发展中的民族问题,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指南。  相似文献   

14.
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价值理论研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该项制度的多元性积极意义 ,使制度主体的人们更自觉地去开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价值的新领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民族区域自治的价值取向 ,就是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融于国家乃至世界市场体制 ,充分发挥在西部综合开发中的潜力 ,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国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但历史遗留下的民族问题也较为突出和复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及实践与认识的深化就国内民族问题在制度创制上进行独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向全国进而成为基本政治制度提供政治场域,建构民族关系团结互助的新价值导向的民族制度成为国家顶层设计的历史必然。最终在1949年中国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此后这一制度在实践基础上逐渐规范和完善,并于1954年正式载入宪法,成为指导我国处理民族相关事务与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民族自治地方建设与民族关系和谐搭建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世界政治体系下的多民族国家,要维持自己的存续,都要经历一个国家建构的过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对多民族国家结构符合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的创制,蕴含着"民主平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制度理念,是建构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共同体的有效制度设计,在理论与实践上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建构奠定了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宪法中的一个创新制度,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少数民族及其权利的保护是国内外学界十分关注的话题。以广西壮族为例,阐述壮族这个古老民族的基本权利的保护现状,总结分析广西壮民族的基本权利保障的问题与不足,并以此为鉴,探求如何更好地保障广西壮民族的基本权利,提出相关建议,以此来更好地维护我国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主张民族自决转变到民族区域自治,中共不断探索并成功构建了符合国情的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适当模式。1940年代以前,接受列宁思想和共产国际决定,以民族自决为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方案。抗日战争期间,淡化民族自决观念,树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共同纲领》独创性地规定在全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在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1980年代,第四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先后颁行,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进一步得以加强,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及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创立并实施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条件。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坚持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本文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性质、需要、重点、关键及加强法制宜传教育相结合五个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正当性、民族自治地方建置、自治机关民族化、自治权、民族法制建设等领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和建议,对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