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梳理人口流动对产业集聚反馈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0年“六普”数据从实证角度分析了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对产业集聚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接纳省际流动人口较高地区的产业集聚现象明显突出于“省际流动人口低流入区”,省际流动人口对我国产业集聚的反馈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人口学刊》2015,(6):56-67
本文基于福建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社会经济数据,从县市(区)层面分析省际与省内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研究发现,省际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选择具有明显的空间偏好,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宏观格局,"福厦泉"地区是集聚中心,中西部和北部地区则为边缘区;省内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则相对较为均衡。省际流动人口流入主要取决于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流入地区所能提供的制造业就业机会密切相关;而省内流动人口流入则主要取决于流入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呈现出高生活质量驱动,良好个人发展条件驱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职业驱动的特征。同时,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重要的"拉力"条件。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1990—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以老年人口比重作为老龄化指标,采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口老龄化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基尼系数测算及其分解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总体上呈现波动缩小趋势;2004年以前,地区间差距和超变密度交替成为总体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2004年以后,超变密度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Kernel密度估计显示,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地区差异呈波动趋势。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模型生命表为基础,对最近3次人口普查得到的各省份人口死亡数据进行修正,并利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对修正后的人口死亡水平(用出生时预期寿命表示)的时空变异进行研究,以辨明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1~2000年中国各省份的死亡水平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现象,但自相关程度随时间变动有所降低;死亡水平较高或较低省份与其周围同样较高或较低省份,在空间上更多地趋于集聚而非随机分布.研究结果为引导有限的社会卫生资源流向最需要的人群和地区可以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人口学刊》2019,(5):35-44
中原经济区位于我国中心地带,经济总量大且人口密集,研究中原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关系对促进中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本文基于1995-2015年我国中原经济区的人口与经济数据,采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性和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系统分析中原经济区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时空演变以及空间关联结构。研究发现:从人口与经济增长协调性来看,人口-经济增长弹性系数为0.05,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显著。从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时空演变看,中原经济区人口高度集中区域范围缩小,经济发展进一步向核心区域极化,呈现出"中心-外围"结构。人口与经济集聚关系多为协调型和超前型,主要位于中原经济区的中部和北部,其人口、经济集聚能力较强。滞后型地市数量逐渐增多,经济集聚滞后于人口集聚。从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关联结构看,中原经济区人口与经济分布集聚趋势不强,关联性有所减弱,大部分城市分布在一、三象限,呈现出高-高(H-H)分布和低-低(L-L)分布,区域内人口与经济发展差异大,不利于中原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周皓  雷琳旋 《人口研究》2023,(6):107-125
出生地信息是人口迁移研究中的重要信息之一,可用于判断终身迁移人口。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时期-队列和省际差异为分析视角,从迁入与迁出两方面,描述了全国及各省份人口省际终身迁移的宏观水平、流向以及年龄模式的现状及变化。研究发现,终身迁移是历史时期移民运动与当前人口迁移流动综合作用的产物,带有的历史印记会被当代趋势逐渐湮没,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终身迁移的空间分布在稳定中呈现出迁出地扩散和迁入地在集聚中扩散的特点;中国人口仍相对凝固;队列分析表明终身迁移具有时间累积效应,且与生命事件密切关联。出生地信息具有独特的有别于其他口径的研究视角,应加强迁移流空间扩散趋势、双向迁移流的存在条件与因果机制等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与养老资源配置均衡性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广东省人口老龄化及养老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特征。主要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广东省各市2000年、2010年、2020年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特征;以2020年截面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与差异系数等客观赋权方法,评价广东省各市的养老资源总量;使用基于地理集中度构建的不一致指数,探究广东省各市老龄化水平与养老资源配置间的不一致性。研究发现,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正不断加深,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呈现集聚趋势;养老资源配置在各区域间并不均衡,与老龄化水平间具有一定的匹配关系,即老年人口越集聚的地方,养老资源也更加趋于集中,但匹配度不高。珠三角地区养老资源最为丰富,粤北、粤西等地区多数城市面临养老资源不足、无法满足老年人正常养老需求的问题,老龄化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8.
《人口学刊》2018,(3):71-81
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巨大,人口转变的起止时间有别、过程有异,故而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呈现区域不平衡性。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掀起并持续至今的规模巨大的人口迁移浪潮又势必使得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不平衡性呈现更多新的特征,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然而沿袭这一思路在地级市层面上探讨人口老龄化的区域不平衡性及其演化趋势的研究并不多见。为此,本文以全国28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五普"和"六普"分县汇总资料,从程度和速度两个角度考察中国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及其演化趋势,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探讨经济不平衡和人口迁移是如何重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格局的。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已经发生逆转,从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转变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龄化速度更快、老龄化程度可能更高,经济发达地区的老龄化速度却有所放缓、甚至老龄化程度有所降低。主导这种变化的正是国内大规模的、具有明显方向偏好性和年龄选择性的人口迁移,根本上是缘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在规模效应和经济集聚规律作用下,国内人口集聚之势还将继续发展,人口老龄化区域不平衡性将会持续深化,进而加剧地区不平衡。  相似文献   

9.
基于人口分布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2008-2017年珠江—西江经济带包括广东及广西共11市的人口分布时空演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珠江—西江经济带人口密度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且地区差异显著;低、中、高值地区人口密度的年均增长量上升,人口分布地区差异扩大;人口分布具有不断集中的趋势,且不均衡状态加剧;Moran’s I值不断增大,珠江—西江经济带地区人口密度不断集聚,分布的空间相关性也不断强化。在分析影响因素时,引入空间计量模型,经判别检验后,确立SLM为最优模型,SLM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职工平均工资、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水平都对经济带人口分布产生正向影响。因此,要想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人口合理分布,可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带内一体化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人口学刊》2018,(3):30-41
人口集聚和区域不均衡是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中国的人口空间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征。人口集聚除了具有静态的人口空间分布状态的含义外,还具有动态的人口向特定区域流动迁移的含义。人口集聚既是过程也是结果,研究人口集聚比单方面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或人口流动迁移研究更具挑战性,也更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以20002015年省级数据为样本,根据人口集聚地区人口规模大和人口密度高的特点,利用人口密度的区域倍数指标来测量我国人口集聚水平,分析其变动特征,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人口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途径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人口集聚程度按东部、中部、西部顺序依次降低,东部地区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影响,人口集聚程度每提高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将提高1.064%,西部地区人口集聚的经济效应最大,资本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也具有显著正影响;城镇化、人力资本和人口抚养比是人口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人口集聚能够提高集聚地区的城镇化率和人力资本水平,降低地区人口抚养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基于此,提出促进地区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发挥人口集聚经济效应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