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选取PSM-DID方法考察其他条件相似时,参保组与对照组在总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供给上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新农保对农村中老年人的劳动力供给行为不存在显著影响,但新农保对不同年龄段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参加新农保有效减少了60岁及以上农户的总劳动时间和农业劳动时间;但参加新农保不会影响60岁以下农户的农业劳动时间,但能够增加其总劳动时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实地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对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处于不同地区的、具有不同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的农村老年人,其农业劳动供给行为不同。其中,劳动力流动并没有增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农业劳动时间,但在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依然是发达地区老年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建立全覆盖、高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是提高农村老年人晚年福利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产出影响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定量测度了1978年以来中国农业产出的特征事实并分析相关要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78~2002年中国农业劳动力相对过剩;2002年以后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与劳动力转移对农业产出产生显著负作用;1990~2009年农村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与劳动力转移年均对农业劳动投入指数下拉2.262个百分点,尤其2003年以来劳动投入对农业产出的贡献度和贡献率均为负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化发展对粮食生产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之后,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较大,同时我国城市化的两个主要方面——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城市化继续迅速发展,分别表现为:粮食总产量波动很大,人均粮食产量呈减少趋势;人口城市化保持快速推进,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素质弱化;土地利用的城市化发展速度更快,造成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不断降低。数据分析显示,我国目前粮食生产仍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耕地两大基本要素的投入,因此城市化的上述发展特征,将对中国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提高农业商品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本文使用近期的农户调研数据考察了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对农户农业商品化率的影响。计量分析表明,从整体上看,务工户与非务工户之间的农业商品率不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将农业生产按要素密集程度进行划分后,才发现成员外出务工所带来的潜在影响,务工户粮食生产的商品化率有了提高,而其它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率则显著下降了。此外,我们还发现,农地市场及农村信贷市场发育对农户农业商品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 目前,白城地区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正处于关键的时刻。建国32年来,白城地区的人口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1949年全区人口是159.1万人,到1981年底,人口猛增到387.2万人,增长了1.43倍。由于人口增长过速,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建国初期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10.8亩,现在是4.6亩。尽管努力发展农业生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所增产的粮食还不能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全区的粮食总产量,1949年是159,759万斤,1981年是314.500万斤。粮食产量虽然  相似文献   

7.
<正> 我们生产队共有39户人家,187口人,耕地40垧。近几年,我们生产队的农业生产一上再上;近一年来,计划生育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受到了上级的好评。从我这几年担任生产队长的亲身感受深深地体会到,要想在把农业生产搞上去的同时,把人口生产降下来,作为生产队长必须“两种生产一起抓”,否则,就只能算是当了个“半拉”队长。1979年我接任生产队长时,队里各项工作都乱糟糟的,特别是粮食产量连续几年都搞上不去。当时,我暗下决心,只要一心抓好生产,少管闲事,粮食一定能上去。所以,我起早贪黑拚命干,效果果然不错,粮食产量一增再增,76年的粮食产量是17.6万斤,81年达到了62.5万斤,分值  相似文献   

8.
李翠锦 《西北人口》2014,(1):34-38,44
本文基于新疆30个贫困县、3000个农户、2008-2010年的微观面板数据,在控制了家庭规模、劳动力数量等家庭特征变量和粮食播种面积等村庄特征变量的前提下.运用固定效应法与工具变量法分别考察了劳动力迁移规模、迁移方式与迁移区位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劳动力迁移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回归结果表明:劳动力迁移规模虽然对农户农业收入有负向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农户人均收入与利他性收入:自发性迁移与政府组织性迁移方式均能显著提高农户收入,且自发性迁移的作用更强;省内县外迁移对农户收入的提高最为显著,其次为县内乡外迁移.省外迁移不影响农户收入:劳动力迁移规模提高了中等收入农户的收入水平。但对贫困户的贫困无缓解效应.也不影响富裕户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9.
乡镇劳动力职业变动是乡镇人口社会变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乡镇人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劳动力职业变动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调整乡镇劳动力职业结构,使其劳动人口在各产业部门间合理流动,即从本区域的实际出发,调整农业内部各业之间、农业与工业以及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劳动力的构成。当前乡镇的劳动力职业结构,一般是农业劳动人口占多数。在农业劳动人口中,种植业劳动人口又占多数,从事非农业的劳动人口所占比重不大。为合理使用劳动力,乡镇政府应依据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和人才开发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对农村老年人劳动时间供给状况进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从2009年开始我国实施了“新农保”政策,而这一政策的实施是否会对老年人农业劳动时间供给产生影响,如有则影响程度又如何呢?基于此本文运用倾向值匹配方法以控制老年人参与“新农保”的自选择所引起的内生性问题,利用农业部全国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现行的“新农保”制度对于农村老年人劳动时间供给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老年人参与“新农保”后不会完全停止劳动供给,但会显著减少劳动时间;参与“新农保”的老年人劳动时间减少的幅度有限,老年人总劳动时间、农业劳动时间、外出从事非农劳动时间仅分别减少了7.06天、5.58天、3.53天;在相同的养老保障水平下老年人劳动时间减少程度在地区间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一、世界人口饥饿状况及其根源世界人口和粮食产量都在增长,而且粮食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但是,粮食与人口的矛盾却十分尖锐。特别是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良人数在增长,粮食自给率在下降,处于饥饿威胁中的人数在膨胀。面对这种情况,世界粮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正> 官马公社地处磐石县北部的饮马河畔,是一个半山区,以种植水稻、大豆、玉米为主,比较富裕。但是,由于过去没有开展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致使人口增长快于粮食产量,比例失调,影响了农民生活的改善。人口逐年增加,人均占有耕地却逐年减少。官马公社的粮食产量,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基本上是逐年增产,收入逐年增加。但是,人均收入和人均口粮没有得到明显提高,甚至有的年份还在下降。其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致农民的生活同20年前相比,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得到了提高和改善。1981年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之后,马官公社的粮食产量由1980年的5,700吨,提高到6,300吨,增产600吨,人均收入由65元增加到125元,翻了一番,人均口粮达460斤,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在48个实行责任到户大包干的生产队当中,粮食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比较了老年农民工与其他农村老年人、 中青年农民工在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和社会保障状况.研究发现:一方面,老年农民工表现出农村老年人的某些共有特征;另一方面,老年农民工在人力资本快速贬值时,仍然艰难滞留在农民工市场中,受到中青年农民工的工作挤压.老年人和农民工的双重身份导致其健康、 工作待遇和社会保障方面都呈现出独有的特征.逐渐衰退的身体机能、 较大的工作强度和劳动保障的缺失使得老年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一项对湖北省西部山区农户调查的数据,研究农户参与非农业活动的决定因素。计量经济学分析的结果表明:(1)产业间的收入差距构成了农户参与非农业活动的“拉力”;(2)较高的文化水平、邻近城镇和较发达的商品农业能促进农户参与非农业经营;(3)土地的短缺对非农业活动的参与构成了一种“推力”;(4)较好的土地质量能促使农户专注于农业经营,抑制其参与非农业的倾向;(5)非农户和纯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由非农业经营和农业经营的收益率的差异决定。  相似文献   

15.
从人口代际更迭的角度看,我国目前的中青年群体步入老年阶段后将面临重度老龄化和高龄老龄化并存的养老困境,亟须通过前瞻性制度规划和资源准备避免养老压力的代际叠加。由于认知是意愿形成和行为选择的前提与基础,中青年群体对养老责任归属的态度直接关系未来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口的养老方式,厘清其对养老责任主体的倾向与偏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判未来潜在的养老需求,从而在养老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均的情况下实现“有备而老”的积极老龄化目标。同时,我国是典型的人情关系社会,人们往往会借助血缘、亲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网络及相应资源降低养老活动的运行成本,尤其在家庭养老功能日趋萎缩的背景下,社会网络正在成为个体应对养老风险的重要支持力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形式日益普及,也为保障老年福祉提供了新的可能。但目前学界相关研究对中青年群体和社会网络因素关注不足,仍然存在研究内容和研究维度上的缺位。基于此,本研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我国中青年养老责任认同的变迁趋势,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社会网络各因素对中青年养老责任认同的作用机制,并以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  相似文献   

16.
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农业粮食保障和乡村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农业粮食保障和乡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内容为三个部分:首先论述研究农业粮食保障问题的意义、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并提出分析上述问题的理论框架;其次探讨影响我国农业粮食保障及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压力及其主要表现;最后分析在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影响农业粮食保障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7.
粮食安全关系着国计民生。本文以1994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20年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人口和粮食产量变化情况,研究我国31个省(区、市)的粮食盈缺情况和粮食安全时空格局,利用相关模型对我国未来10年的粮食安全形势进行预测。我国未来10年人口将持续增长,耕地面积将继续减少,但全国粮食总产和人均粮食占有都将小幅增加;省际粮食安全差异将进一步拉大,缺粮省份现状不会得到立即改观,要想保证本省粮食安全,仍需大量调入粮食。总体来看,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8.
徐玮 《西北人口》2016,(3):64-70
利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以湖北4个县市为例,分析了不同子女数量农户的家庭生计策略。研究发现由于子女数量不同,相比子女较多的农户家庭,子女较少的农户家庭生计策略呈现出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生计多样化程度较高以及子女外出务工人数较少的特点,这是子女较少农户为兼顾降低家庭脆弱性和提高家庭收入所做出的适合自身的生计策略。本文还发现,随着父母年龄的变老,子女较少的农户存在潜在的生计隐患。据此,本文提出了提高农户生计资本、以及政府帮助降低农户家庭脆弱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农业发展看“刘易斯转折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洪银 《西北人口》2009,30(4):15-18
中国“刘易斯转折点”自“民工荒”出现后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方法,从中国农业发展背景分析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研究得出:中国农业收入变化与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脱节,中国现阶段尚未真正进入“刘易斯转折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仍是未来农村工作的重心。  相似文献   

20.
<正>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美国科学进步协会的一次会议上指出:当前,全球气候转暖,森林损耗、土地沙漠化、水源紧张等严峻形势,导致粮食生产的危机。美国、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为全世界的一半。在过去的3年里,受干旱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