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年龄组差异的角度分析了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客观健康状况等变量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并非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下降趋势。其次,接受代际支持和给予代际支持都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三,对于不同年龄组来说,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的效果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着差异。相似之处在于充足的经济支持对65-74岁、75-84岁和85岁及以上这三个年龄组老人的心理健康都是有利的。然而,更突出的是这三个年龄组之间的相异点:对于65-74岁这一组别而言,老人与子女之间的经济交换最为频繁。这种经济上的互惠提升了老人的积极情绪、抑制了消极情绪的产生。就75-84岁的老年人来说,子女在日常照料的作用表现的十分显著。和子女共同居住、在生病时由子女照料的老人表现出更少的消极情绪。至于8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得到充足的情感支持对于提升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更为显著;最先和子女分享想法的老人有着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就现实状况来看,当父母逐渐衰老,作为子女,应当更加关注对父母的日常照护和情感关怀。尤其是对于这些高龄老人,他们对子女的情感态度更为敏感;子女提供的充足的情感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有着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代际支持对高龄老人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利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的数据,研究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对高龄老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代际支持对高龄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水平和心理状况都有显著影响,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日常照料和经济支持进行的,而感情交流在对心理状况的影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儿子的代际支持在维持改善高龄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状况方面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发展趋势影响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萍  高蓓 《人口学刊》2011,(3):70-79
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1年、2003年和2006年"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跟踪调查数据,采用个体增长模型,结合农村实际,详细分析代际间双向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对中国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发展趋势的影响。结果发现,双向的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能够减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速度,但是,老人从成年子女处获得日常照料却加速其认知功能的衰退速度,代际支持的显著影响力会以老人的需求为中心产生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2001-2018年7期专项追踪调查数据,聚焦年龄效应构建个体增长模型,深入探究年龄视角下家庭结构转变对农村老人代际支持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代际支持策略随家庭结构而异,同时该策略会因老人年龄调节而有所调整。其中,随年龄调节,“变为独居”老人会为子女提供更多经济支持;“一直二代及以上同住”老人与其子女间情感亲密越差;“变为二代及以上同住”老人逐渐获得更多日常照料;“一直隔代同住”与“变为隔代同住”老人会得到子女更高水平经济支持,并减少照料支持提供。结果揭示了在老龄化与城市化并行推进的背景下,家庭养老在农村的主体地位仍牢固,巩固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对缓解农村社会养老压力意义深远;揭示了社会应重视不同家庭结构老人的群体异质性,提倡老人接受符合其养老期待的差异化社会养老服务;揭示了孝道观念深刻根植于子女内心并不断驱使其改进代际支持策略,通过两代人的不同支持行为,利用各自优势实现需求互补,这对促进家庭代际和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人口学刊》2019,(3):63-76
年龄认同是个体对衰老进程的主观体验,是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内容。以往关于照料孙子女与老年人年龄认同的相关性的研究较为少见,并且没有关注子女代际社会支持的作用,关于中国老年人隔代照料与年龄认同的相关研究也极为缺乏。本文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调查追踪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隔代照料与中国老年人年龄认同的相关性,同时利用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法考察子女代际社会支持(代际经济支持、代际工具支持和代际情感支持)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隔代照料与老年人年龄认同显著相关,即照料孙子女使老年人有更积极的年龄认同;隔代照料与城市老年人年龄认同显著相关,与农村老年人年龄认同在统计上不相关,与老年女性年龄认同显著相关,与老年男性年龄认同在统计上不相关,照料孙子女对老年人的影响具有城乡差异性和性别差异性。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代际经济支持、代际工具支持在隔代照料与老年人年龄认同之间发生了完全中介作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及中国家庭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不容忽视,社会和家庭一定要关注老年照料者的健康问题和生活需求,要重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对于照料孙子女的老年人,其成年子女应给予更多的代际支持,提升照料孙子女对老年人健康和幸福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龄老人照料资源分布及照料满足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龄老人是一个对照料需求更高的群体,目前,高龄老人的照料完全满足感并不高。在居家养老建设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高龄老人的照料资源仍然集中在家庭内部,他们对社会服务的利用率极低;高龄老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所在城乡以及照料者类别及其意愿对照料满足感的影响较大。政府及社会在提升高龄老人照料满足感的过程中,要科学规划居家养老服务,关注贫困、认知能力差和空巢高龄老人群体,重视家庭代际和谐建设,加快专业社工队伍发展,加强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老龄化与家庭结构的演变使中国"空巢"家庭大量增加。"空巢"家庭老人增多,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现象已是当前和今后政府和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2004年独居老人的调查显示,部分"空巢"老人面临着经济困难、缺乏照料、精神孤独等种种生存危机。切实解决好对"空巢"老人的照料,妥善安排好"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构筑社会网络的支持系统,不仅是广大老年人及其子女的迫切要求,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与其子女的经济支持、照料及自身的年龄特征和生活习惯的依存关系的定量分析,特别是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的检验,发现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与子女的经济支持、照料有一定的相互依存关系,但并不显著。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与子女是否健在、配偶是否健在并一起居住有显著关系;与高龄老人某些生活习惯(如喝酒、饮食、锻炼等)有显著关系;但与现在或过去是否吸烟、是否从事过体力劳动等无显著关系。另外,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以及与子女的经济支持、照料及其他因素的依存关系城乡之间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基于家庭代际关系转变视角,通过对老年人从子女处获得的经济支持、照料支持、情感支持聚类分析,划分了“低-低-低”“高-低-高”“高-高-高”三种代际支持模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低-低-低”模式下的老年人更可能选择自己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高-低-高”和“高-高-高”模式下的老年人更可能选择子女家养老。代际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对老年人选择子女家养老有正向促进作用,代际照料支持对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代际情感支持对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具有反向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代中国老年人的代际支持模式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代际经济支持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在不断弱化,代际照料支持未对社会化养老产生替代作用,代际情感支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构建老年人的家庭支持体系应侧重代际情感支持,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补充代际经济支持和照料支持,以建立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实现居家、社区、机构的有效联动。  相似文献   

10.
陶涛  杨凡  张现苓 《人口研究》2016,(3):90-100
基于2015年底北京市空巢家庭调查数据考察“全面两孩”政策背景下空巢老年人对子女生育二孩的态度,结果表明:空巢老年人的政策知晓率极高,支持、反对和不干涉子女生育二孩的各占约1/3;一旦子女生育二孩,近七成空巢老年人愿意提供物质或劳务支持;养老等功利性目的并非希望子女生育二孩的首要原因,经济负担、健康顾虑和照料匮乏是阻碍子女生育二孩的主要因素.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考察影响因素,与子女关系好、身体健康、有配偶等因素会显著提高老年人对子女生育二孩的支持概率,而养老观念开放、受教育程度高和空巢时间长等因素则会显著降低支持概率.空巢老年人的性别、年龄、经济水平、养老选择等因素对因变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制定养老规划是农村老年人积极应对养老风险的重要举措。利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文章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规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约34.6%的农村老年人实际有养老规划,约13.8%的老年人误判了自身的养老规划状况;现金储蓄是农村老年人的主要规划方式。相比农村居住的非留守老年人,农村留守老年人和进城农村老年人有养老规划的比例更高。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对其是否做养老规划既存在显性影响,也具有通过养老观念的中介作用而表现出的显著的隐含影响。在养老责任观念的中介作用下,认同由政府和社会承担养老责任的养老观念会促使有劳动收入、子女给予经济支持和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做养老规划的可能性下降。  相似文献   

12.
参保行为与养老观念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倾向于子女养老的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概率较低,而参加养老保险也改变着居民的养老观念。通过联立方程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后,得出了养老保险淡化“子女养老”观念的净效应,进而指出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挤出了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同时也弱化了人们的家庭养老观念。国家大力推行的养老保障体系在行为与观念两个层面上挤出了家庭养老,以国家制度化养老保障体系为主体的社会养老模式对家庭养老模式具有替代性。在养老模式的变迁中要综合考虑各主体的功能与责任,联合各界力量共同承担社会养老责任。  相似文献   

13.
经济社会和家庭结构双重转型导致老年人居住安排的急剧变迁,正在动摇老年人传统照顾模式的文化与家庭基础,给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构建生命历程视角下的居住安排———文化情境———精神健康分析框架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相对空巢老人而言,与子女同住对老年人精神健康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网络家庭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水平都较高;居住安排———老年人精神健康关系受到居住地、婚姻状况的调节作用,对中低龄老年人作用尤其明显。与子女同住对老年人,尤其是农村和城市高龄老年人精神健康的积极效应显著,而网络家庭主要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于2001年5月在安徽省巢湖市农村地区进行了"安徽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问卷调查,并在2003年11月、2006年12月、2009年6月进行了三次跟踪调查。利用调查数据,对孝文化观念下的农村家庭中子女养老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兄弟姐妹间的养老行为存在示范作用,并对老年人获得子女供养的状况有重要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经济支持还是生活照料,兄弟姐妹分担程度越高,子女个体越有可能提高对老年父母的支持;而子女的分担程度越高,老年父母获得的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越多。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相关调查数据从经济、照料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妇女对孩子未来效用的总体预期和分性别预期,以及这种预期效用的性别差异与人们的强性别偏好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频繁,人们目前对子代的养老效用预期在经济和居住方面已经很低,但在生病照料和赡养、传宗接代方面期望依然很高;人们对男孩和女孩的预期各有侧重,依然体现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认知;人们对孩子效用预期的性别差异与人们的性别偏好呈显著正相关,尤其体现在老年照料、赡养责任和传宗接代等方面,代际经济支持已经不再是影响人们男孩偏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子代数量与家庭支持力的关系是家庭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论文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CHARLS)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以亲子两代分居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了分居家庭子代数量对农村老年人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分居家庭中子代数量与农村老年人代际经济支持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随着分居家庭中子代数量增加,农村老年人获得代际经济支持的递增概率存在着拐点。当分居家庭中子代数量上升至5个时,获得代际经济支持的概率最大。随着子代数量的增加,农村老年人获得代际经济支持的概率并非完全呈现正向递增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17年湖北省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疾病负担对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疾病经济负担显著促进农村妇女从事非农就业,而疾病照料负担显著抑制农村妇女从事非农就业,这种影响力度随着治愈时间增加而消减。进一步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家庭成员患病对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的影响机制不同,老人患大病所产生的照料负担会驱使农村妇女增加非农就业,且儿童患大病所产生的经济负担也会迫使农村妇女减少非农就业。基于此,本文从农村疾病防治、集体照料和灵活工作制三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全国5县(区)抽样调查,农村50岁以上独生子女老年父母家庭有近6成空巢。尽管这些父母的大多数觉得2个及以上孩子对于养老来说更好,但依靠子女养老和多代同堂观念已大为削弱。这些家庭代际间财富流动以子女对父母反哺为主。6成独生子女父母赞成与子女分开住,即使子女今后搬到城镇住,也有近一半人明确表示不会到子女家住,但他们同时并未显示出对社会养老保障的信任,这种窘境使这些曾为人口控制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人面临严峻的养老挑战。  相似文献   

19.
厦门市城区空巢老年人生活质量综合评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封婷  陈茗 《南方人口》2008,23(2):37-43
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及人们价值观念转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空巢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应当区分不同居住类型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厦门市空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整体上低于非空巢老人,而夫妇二人家庭的空巢老年人生活质量与非空巢老年人群体并无显著差异:另外单身户老年人生活质量较低;住在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远低于其他类型。  相似文献   

20.
杨军昌 《西北人口》2013,(6):111-116
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而在城乡愈益增多的“空巢老人”,是新时代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在生活上存在着物质、生理、精神、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健康老年化、积极老年化实现道路上的严峻挑战,已为政府、社会广泛关注。文章立足于实证调查资料,在对贵州“空巢老人”的现状特点概括基础上,从经济供养、医疗卫生、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权益保障等方面对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存在问题与原因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提出了旨在使贵州“空巢老人”生活问题得到解决、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活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