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及其方法,以四川绵竹市清平乡灾害移民搬迁安置点为例,采取深度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已搬迁农户目前的生计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搬迁农户得到了社会的大力支持和政府的妥善安置,但仍面临着不少生计问题,主要体现为可利用的生计资本减少、农户的自我重建能力不足、失业与隐形失业严重、社会保障程度低等,虽然其中一些问题并非灾害所致,但灾后重建不得不全面考虑和从长计议。建议通过多渠道帮助农户尽快恢复生计,并增强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来自湖北省的调研数据经过生计资本量化测度与分析后显示,计划生育政策执行30余年后,已经显现了其应有的政策效果,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优于非计划生育家庭。而计划生育夫妇的现实代价是,将在子女独立生活后,获得较少的代际支持。在未来的计生政策中,应保持并加强对计生家庭的奖励优惠力度,更加突出地强调对计生夫妇的社会保障性支持。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生计资本理论,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15年在安徽巢湖地区进行的“安徽省老年人福利状况”调查数据,研究在中国劳动力外流背景下子女迁移对农村老年家庭户生计资本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子女迁移导致老年家庭户人力资本减少、社会资本增加;但没有直接增加老年家庭户的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虽然子女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年家庭户生计资本的水平和结构,但这种影响是以家庭结构为条件的.子女迁移拉大了与子女同住的老年家庭户在金融资本上的差距,弥补了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劣势,而自然资本作为农村老年人生产生活的重条件不受其子女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以湖北4个县市为例,分析了不同子女数量农户的家庭生计策略。研究发现由于子女数量不同,相比子女较多的农户家庭,子女较少的农户家庭生计策略呈现出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生计多样化程度较高以及子女外出务工人数较少的特点,这是子女较少农户为兼顾降低家庭脆弱性和提高家庭收入所做出的适合自身的生计策略。本文还发现,随着父母年龄的变老,子女较少的农户存在潜在的生计隐患。据此,本文提出了提高农户生计资本、以及政府帮助降低农户家庭脆弱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新疆30个贫困县、3000个农户、2008-2010年的微观面板数据,在控制了家庭规模、劳动力数量等家庭特征变量和粮食播种面积等村庄特征变量的前提下.运用固定效应法与工具变量法分别考察了劳动力迁移规模、迁移方式与迁移区位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劳动力迁移对贫困的缓解效应。回归结果表明:劳动力迁移规模虽然对农户农业收入有负向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农户人均收入与利他性收入:自发性迁移与政府组织性迁移方式均能显著提高农户收入,且自发性迁移的作用更强;省内县外迁移对农户收入的提高最为显著,其次为县内乡外迁移.省外迁移不影响农户收入:劳动力迁移规模提高了中等收入农户的收入水平。但对贫困户的贫困无缓解效应.也不影响富裕户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7.
基于甘肃省青城镇344家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土地要素对农户就业行为及农户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要素条件与农户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概率成反比,与农户经营设施农业的概率成正比,而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使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步丧失维护生计的土地资本。土地资源的缺失让农民在失去自然资本的同时也失去重要的社会资本、物质资本等。在重新构建可持续生计基本框架下,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其中重要的制度资本和基础要件。本文通过对成都市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险办法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基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重构的前提,以农民对土地事实所有权的基本假设为理论框架,深入分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在替代土地功效、解决基本生存与保障问题上的优势与成效,并对提高制度的绩效性、替代性和持续发展性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大样本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不同家庭人口特征下农户的健康投资水平。结果发现:家庭性别比例对农户健康投资水平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而家庭人口规模、家庭代际分布和家庭人口负担时农户健康投资水平都具有显著影响;户整体健康投资水平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不断提高。但户人均健康投资水平却呈现相反的趋势:户健康投资水平随着农户家庭代际数的增加而提高;轻负担家庭农卢的健康投资水平最高,纯劳动力家庭农户健康投资水平最低。文章最后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如何有效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是后扶贫时代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土地有序流转是后扶贫时代防止返贫致贫、助力农户实现多元增收的有效路径,对驱动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缓解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微观数据构建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采用A-F双界限法测度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实证分析土地流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进一步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户创业的机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流转有助于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与未流转户相比,流转户陷入多维相对贫困的概率明显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东、西部具有显著的多维减贫效应,但中部不显著;此外,土地转出的多维减贫效应明显强于土地转入。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土地流转能够通过影响农户创业实现多维相对贫困的缓解。鉴于此,提出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精准做好多维相对贫困的识别工作、因地制宜制定相关创业扶持政策等对策建议,这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Research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ural households’ livelihood capitals and livelihood strategies has long been of interest in geography, management, economics, ec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However, the existing micro-empirical studies are mostly small-scale surveys of rural households; there are much fewer large-scale investigations at the national level. Meanwhile, few empirical studies have analyzed the sensitivity of rural households’ livelihood strategies to various types of livelihood capitals in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llage type. This study uses survey data from 8031 rural households in 226 villages from 27 provinces (cities) of China; the villag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plain villages, hilly villages and mountainous villages. The livelihood capitals and livelihood strategies of rural households in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were examined, and ordin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were construed to explore the sensitivity of rural households’ livelihood strategies to various types of livelihood capitals in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1) the sample of rural households had similar livelihood asset structures and livelihood strategy selections acros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Among them, human capital was the most important livelihood asset for rural households, while rural households had the lowest dependence on natural capital; off-farm work was the main livelihood strategy for rural households, followed by on-farm work,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households engaged in part-time work was the smallest. (2) Rural households’ livelihood strategies had different sensitivities to various types of livelihood capitals, and there were also differences in the sensitivities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For the total sample, as well as the hill and mountain village sub-samples, human and financial capital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s on livelihood strategy, while nature and social capitals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s on livelihood strategy; physical capital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livelihood strategy. For the plain village sub-sample, human and physical capital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s on livelihood strategy, while nature capital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livelihood strategy; financial and social capitals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s on livelihood strategy. This study enh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households’ livelihood capital structures and livelihood strategy selections as well as the sensitivity of rural households’ livelihood strategies to various types of livelihood capitals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in China. These findings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policies rela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households’ livelihoods in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相似文献
12.
在对人力资本衡量指标详细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利用一手抽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投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发现那些能够积极影响求职结果的人力资本变量,并不一定能在决定就业质量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这一反差表明,在中国转轨的劳动力市场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实现机制和就业质量决定机制存在差异:要想提高顺利就业的概率,大学生必须扩展人力资本的宽度和广度,拥有一个合适的人力资本结构;要想获得更高的就业质量,大学生必须增强人力资本的深度,从而拥有一个更高的人力资本质量。 相似文献
13.
既有研究论证了农民的非永久迁移是户籍制度以及农村土地制度造成的不正常现象。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一旦这些制度被完善,这种非永久人口迁移就将被永久迁移取代?本文基于浙江省4个县市4个行政村的家庭普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在户籍、土地"三权"改革制度背景下,农民永久性迁移意愿及土地权益对其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对于举家永久性迁移定居城镇的总体意愿并不强烈,进城落户后普遍选择继续保留"三权"。进一步探究具体的土地权益因素影响及机制发现:三权制度改革对农民的永久性迁移意愿产生显著影响;现阶段土地禀赋对农民进城落户意愿具有负向影响;土地流转不直接导致农民的永久性迁移,但其可以通过部分禀赋因素的改变(如家庭非农业就业人口)解决农地流转中农民永久性迁移的困境。控制因素中,家庭中成员外出就业情况、是否已在城镇购房或建房等指标对农民永久性迁移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为了进一步有序促进农民的永久性迁移,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加快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加大政策改革的宣传力度,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关注农民理性决策中预期的风险成本收益,如土地权益、流入地的居住成本等,要解决农民想进来、进得来的问题,更要关注农民住得下、留得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社会保障的几个理论问题产生较大分歧,在一些观点上甚至完全相对立。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中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正在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对四个方面的争论与分歧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5.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社区养老服务不仅承担起养老服务的重要责任,更关系到老年人养老生活的质量.基于上海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的满意度较高,从各维度看,模式满意度最高,其次是人员满意度,项目满意度最低.从具体的影响因素看,需求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中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大都有显著的效应,而经济因素和个人因素中的婚姻状况只对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满意度的部分维度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2001—2009年我国人力资本与亲贫式增长论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总体上,人力资本具有较强的减贫效应,但存在区域差异。具体而言,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减贫效应大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基于区域视角,通过发展教育促进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增加其就业机会,提高其收入水平,达到脱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基尼系数等不平等指数,考查了21世纪以来我国分地区的人力资本分布差异情况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分地区的人力资本分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东、中、西部地区间差距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而城乡间的差距贡献率一直都在75%以上;2005年之前我国人力资本的分布经历了一个分化的过程,2005年后尽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力度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乡村地区的人力资本分布,但城乡差距在总体差异中的贡献不但没有减小,反而还有所扩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logit统计模型,在广东省农民工入户政策的改革背景下,分析上层农民工群体的入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入户意愿是农民工个体权利的合理化表达,其背后隐藏的是经济诉求、生活保障、权益表达等劳动力再生产的综合需求。是否拥有责任田、在本城市工作年限、是否有亲戚在工作地、对城市的归属感和生活的安定感是影响上层农民工入户意愿的主要因素,而受教育年限、收入和工作级别等因素对他们入户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利用江苏地区农户调研资料,归纳总结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行为及主要特征,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剖析资本类型对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以职业规划能力和受教育程度为主的个体资本正向影响新生代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但作用程度低于其它资本。其它资本中以社会资源衡量的社会资本对非农就业行为影响尤其显著。资本类型对非农就业区域的影响远高于非农就业行业。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文章最后提出提升群体受教育水平和职业规划能力、构建多维度非农就业权益保障机制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与发挥城市集聚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