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49~1999年中国人口和劳动力推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人口统计中存在着户籍统计与人口普查的差距、缺乏长期、连续和可靠的人口、劳动力数据等问题,特别是尚没有对于政策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可信度较高的劳动人口、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的时序列数据。本文将在指出中国人口统计中存在问题的同时,利用人口普查等资料,用国际通行的统计口径和我们独自的方法来推算1949年以来的中国总人口、分性别的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人口、失业人口和失业率,以及分行业的从业人员等时序列的数据。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进程中吉林省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进程带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造成农村就业人口素质下降问题使得农业发展陷入困境。要解决城镇化引起的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问题,保证城镇化与农业协调平稳发展尤为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现状,根据吉林省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实际情况,提出推动小城镇建设,发挥小城镇"亚核心"作用;发展农业园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就业人口劳动素质的对策建议,从而推动城镇化与农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行业门类人口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各行业门类人口的就业结构和空间分布同时反映了区域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特征。基于此,文章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所有的238个县、市、区的就业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都市区的结构特征和空间组合特征,进而确定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整体范围边界和内部结构边界。  相似文献   

4.
尚海洋 《西北人口》2014,(5):125-128
新型城镇化应该强化产业支撑作用,产业是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动力。本文在宏观比较西部地区主要省份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现状之后,分析了甘肃省内各市州,特别是临夏州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产业支撑问题,利用就业弹性系数量化了经济发展对于就业人口的拉动作用。通过细分行业的就业创造能力系数,建立预测模型,并利用临夏州2016年、2020年的经济发展预期,估算了三种情景下产业发展对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就业人口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5.
就业人口变动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产业与就业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大量文献检索,重点梳理了关于就业人口与产业发展在数量、结构和空间等方面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产业与就业是互为因果,彼此作用的,但以产业和经济对就业人口的作用为主,就业人口对经济和产业的效应作为一种反馈,作用力较弱。  相似文献   

6.
李若建 《南方人口》2008,23(4):8-14
论文回顾了广东省20世纪80、90年代的行政区划变动,指出增加地级市对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人口增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论文说明了,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一些新设立的地级市,其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人口增长存在着不太合理的成份。最后论文指出,存在着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行业的本地人保护倾向,这种倾向在经济落后地区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自1978年起,发端于农村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迅速冲击全国天南地北,形成了农村改革浪潮包围城市的格局,随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崭新的路线,推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此后,城市改革迈开脚步,新政策在城乡全面拓展和深化,其影响所及遍于各个领域。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人口结构的演变,从宏观角度作一些回顾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是区域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人口是区域特别是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之一。各行业门类人口的就业结构和空间分布则同时反映了区域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特征。我们对环渤海湾地区所有的449个县、市、区的就业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相应都市区的结构特征以及都市区的空间组合特征等,进而确定了环渤海湾地区的内部结构。从分析结果来看,环渤海湾地区内部结构相对松散,不是一个紧凑的经济实体单元。作为一个整体,环渤海湾地区远远未达到都市连绵区的水平,虽然其京津地区以及辽中地区初显其连绵区特征。  相似文献   

9.
阎志强 《南方人口》2007,22(2):15-22
本文认为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人口特征,可以分别从组织类型、组织规模、组织密度等方面对人口组织结构进行探讨;研究人口组织结构有助于增强人口学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对基本单位普查和经济普查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广州就业人口的组织结构正处于一个由传统的行政为主型向企业为主型的转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正> 世界各国就业人口增长有四种基本模式。不同的增长模式是在各国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它反映着各该国家(地区)的历史特点。本文仅就这四种基本模式的现实形态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作简要的比较研究。一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六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就业人口增长多采取“高增长——低就业”的模式,即经济增长率较高、就业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低并且明显低于同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这种就业人口增长模式,最有经济活力。我们称这种模式为A型模式。美国、联邦德国、加拿大以及英、法、意、日等国,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经济增长的内生化视角,围绕高等教育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三者的辩证关系,基于MRW模型验证"三结构"之间逻辑关系,并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和门限值回归的方法,检验"三结构"之间实际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三者表现出不同的传导关系,即在经济增长的低级阶段,以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动"为主,到经济增长的高级阶段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推动"为主.高等教育结构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结果表明,高等教育结构对于第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比例的下降有促进作用,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呈弱负相关.如果高等教育结构充分发挥对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作用,则高等教育需要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过渡.对传导机制的测算结果显示,2001-2013年产业结构到高等教育结构的传导时滞为8年,从高等教育结构到产业结构的时滞为6年.  相似文献   

12.
经济结构、城市结构与中国城市化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钟水映  李晶 《人口研究》2002,26(5):63-70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结构等内在因素的外在表现 ,孤立从某个或某些侧面来评价和判断中国城市化发展滞后是没有多大实质意义 ,甚至有可能误导我们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推进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决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 ,只要废除户籍制度、放开城门即可。而是需要我们从经济结构和城市结构等方面入手实实在在地推动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人口结构变动对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然后利用中国2001—2010年28个制造业和人口结构数据,采用交叉项方法实证研究了人口结构少子化和老龄化变动趋势对出口结构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少子化使未来劳动力供给和消费减少、储蓄和投资增加;老龄化使劳动效率下降,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人口结构变动使资本素变得相对充裕,劳动素相对稀缺,促使出口结构实现优化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为主向资本密集型商品转移。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口结构面面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健 《人口研究》2001,25(3):30-33
1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最重要的人口自然结构之一.按照通常的三分法,0~14岁的少儿人口比重超高,人口就越年轻;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越高,潜在的经济活动人口和负担年龄人口就越多;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越高,人口就越趋于老年型.  相似文献   

15.
北京城市的地域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作为现代人普遍生活、工作的场所,对其研究已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城市的空间构造,是城市研究的基本内容。文章从人口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作为特大城市北京的地域构造,以及北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者认为,形式上的“市”和实质城市的区分、城市的“工作地人口”和“居住地人口”的区分、“昼夜人口比”、城市地域的“功能区”与“居住区”的划分等基本概念与方法,在城市地域构造研究中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市二元结构”及其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侯力 《人口学刊》2007,(2):32-36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没有消除,反而逐步向城市蔓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在城市中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阶层,他们与城市居民共同构成了“城市二元结构”。“城市二元结构”的日益强化,将导致严重的城市贫困问题,加大城市管理的难度,并造成城市化进程的不稳定。为此,应从城市和农村两个维度加以考虑,积极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城乡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征地补偿机制,逐步消除“城市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及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学刊》2015,(5):85-93
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是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对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应用相关系数和结构偏差系数定量化研究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程度,结合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和经济增长的需求提出协调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策:保障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自由流动,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要协调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要促进三次产业内部行业的立体化。  相似文献   

18.
刘丹  张兵  徐孝昶 《西北人口》2012,33(5):19-23,28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与否,对经济发展和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其次,引入结构偏差系数、劳动生产率系数及就业弹性等指标,量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的程度;最后,着眼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议扩大就业的总体思路为:"保持增速、优化结构、畅通流动"。  相似文献   

19.
Child poverty, as a critical indicator of the QOL, is intricat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community. This hypothesis is explored for the 159 counties of Georgia for the year 2000. The influence of demographic, economic, family and health factors upon child poverty are explored through models of total, black and white child poverty. Factor analyses of factors uncovered by the models identify the social-structural features of counties in relation to child poverty. Counties considered “Deprived/rural” harbor child poverty, while counties described as “Business/money” and “Progressive/urban” bear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to child poverty.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child poverty are residential stability, unemployment, low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youth and age dependency, single-parent female household heads with children, grandparent child care, and health disability of child, elders and of working-age persons. Structural factors militating against child poverty are persons with greater education, higher population density, out migration, larger married population, higher retail sales, larger middle class families, higher weekly wages, and othe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county.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耀森 《西北人口》2012,33(2):53-56,62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互动关系。本文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和广义最小二乘法测算了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程度,计算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研究发现,重庆市第一产业产值与其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其产值增长的同时并未带动就业人数的增加,反而对本已存在的剩余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第二和三产业对促进就业量的增长均具有积极作用,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大于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