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年) 二十九岁 2月上旬,(辛亥12月中旬)离(口惹)(口班)返 国,与魏石生(兰)、许绍南(炳衡)同行。 柳亚子《苏和尚杂谈·曼殊和我的关系》:“他预算(十二月)二十日以后启行。正月初十边可到上海,所以我以为曼殊是1912年春天才归中国的。但据陈佩忍讲,1912年旧历元旦,曼殊和张溥泉同到西湖秋社。那末,一定是1911年旧历年底,就还中国来了。大概他在十二月十四日发信以后,便变计急行,南洋去中国不半月程,  相似文献   

2.
1899处(光绪二十五年已亥)十六岁在横滨大同学校乙级就读 冯自由1928年9月13日自上海复柳亚子信:“曼殊在大同学校,对于文学,资质颇钝”。冯自由《苏曼殊之真面目》:“曼殊在大同学校二年,性质鲁钝,文理不通,绝未露其头角。该校于文学上只间采用昭明  相似文献   

3.
作《寄广州晦公》诗。 这首七绝发表于1910年12月底上海《南社从刻》第3集,题为《寄晦闻》,署名苏玄瑛曼殊。后载1912年4月19日上海《太平洋报》副刊 《太平洋文艺集》所刊高钝剑(旭)《愿无尽庐诗话》,及1915年5月东京《甲寅》杂志第5期,前者题为《寄广州晦公》,后者题为《简晦闻》。稿见蔡哲夫所藏曼殊墨迹第6页,为附在致邓秋枚、蔡哲夫信后,题目与《愿无尽庐诗话》相同。 关于写作时间,柳亚子在《曼殊诗年月考》 中认为:诗中所述为日本事,是1909年上半年的作品。查附存此诗的信中提及的“春木万龙”的  相似文献   

4.
族 谱 苏曼殊,名戬,号子栽(一作“子谷”),小字三郎。 《沥溪苏氏族谱》:“十八世祖:名戬,号子,字曼殊。”。苏维(马录)1928年12月18日自溪沥复柳亚子信:苏曼殊“乳名戬,书名子”。柳亚子《冯自由<苏曼殊之真面目>笺注》:“曼殊谱名戬,号子谷,……‘戬’是谱名,……曼殊在大同学校和早稻田大学(按:应为高等预科或中国留  相似文献   

5.
作《东行别仲兄》。这首七绝发表于1914年5月日本《民国》杂志第1期,后又刊于1915年上海《南社丛刻》第13集。另收入1917年广州《天荒画集》,题为《东行别仲父》(按:仲父即陈仲甫,“甫”古通“父”)。柳亚子在《曼殊诗年月考》中说“曼殊以1913年癸丑十一月(12月)东渡,《东行别仲兄》应是临行时在中国的作品。仲兄与《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的‘仲兄’为一人,即是陈仲甫”。查曼殊1913年10、11月间患肠疾,遵医嘱到日本调养。据他在12月中旬自上海分别致沈燕谋、陈陶怡信中,有“瑛  相似文献   

6.
一张岱留存的文集中至少有三处提到《水浒传》:一是《陶庵梦忆·及时雨》,描述了明崇祯五年,越中以祷雨为口实,严选角色表演“水浒”故事,观众之多无怪其然,正如鲁迅所说:“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二是《陶庵梦忆·水浒牌》、《琅环文集·水浒牌序》和《水浒牌四十八人赞》,记述了陈章候(洪绶)应周孔嘉之请,用四个月功夫画了《水浒》人物画像四十余幅,热烈称扬了“章候自写其所学已耳,而辄呼  相似文献   

7.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二十四岁 在上海,时与高旭(天梅)、刘师培(甲叔)来往。 曼殊1907年1月5日自上海致刘三信:“曼寓法界鼎吉里,剑公先生常来,昨曾问及长者。少甫先生谓:“国粹学堂明春能否开办,现尚未决。……”  相似文献   

8.
研究苏曼殊,有一个十分重要且不能不弄清楚的问题,那就是苏曼殊一生“所默默缄守着那份‘难言之们’”所指究竟是什么?事实上,从苏曼殊研究初始至今的六十年中,人们始终关注着这个问题,并试图解开这个难解的“谜”。柳亚子先生是苏曼殊研究的首倡者,也是对苏曼殊研究最有贡献的人。他在1927年10月东京初稿。1928年8月上海修正的(对于‘曼殊研究草稿’的我见)文章中通过对《潮音跋》和《断鸿零雁记》的详细剖析,得出结论:我的意思是如此:曼殊的日本血统,照我讲当然是无可疑的。因为曼殊无论如何好弄玄虚,总不会平空造一个日本…  相似文献   

9.
一、所谓“碰壁”在短短的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鲁迅连续在三篇文章——《华盖集·“碰壁”之后》(1925年5月21日);《野草·死后》(1925年7月12日);《华盖集·“碰壁”之余》(1925年9月15日)里说到自己的“碰壁”。鲁迅说:“碰壁,碰壁!我碰了杨家的壁了!……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又说:“我想,这回是六面碰壁,外加钉子。真是完全失败,呜呼哀哉了!”那么,“碰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要从两方面去看。一方面,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鲁迅的战斗生涯。先看中国现代史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柳亚子是我国近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史学家和革命家。茅盾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的讲话中说:“柳亚子是前清末年到解放后这一长时间期内在旧体诗词方面最卓越的革命诗人。”“柳亚子的诗词反映了前清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长时期的历史——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如果称它为史诗,我以为是名符其实的。”郭沫若在《柳亚子诗词选·序》中称他是一位“不断革命的诗人”。郭老以前还特意写了一篇《今屈原》的文章,把柳亚子比拟屈原,赞美画家尹瘦石以柳亚子为模型画的一幅《屈原像》。亚子对它很喜欢,并且题诗歌咏。世上竟有这样凑巧:柳亚子这位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的革命老诗人于一九五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在北京不幸逝世,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相似文献   

11.
近来浙江省出版的一些书刊上,介绍杭州西湖名胜的许多文章,几乎都认为古代的明圣湖就是今天的西湖.又《光明日报》一九七九年四月十日第一版《伟大的祖国》栏内登载的《春到西湖》说:“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汉时称明圣湖,唐后始称西湖”.新编《辞海》在《明圣湖》条也说:“古湖名.即今浙江杭州市西湖”.  相似文献   

12.
古都杭州在历史上的繁荣,离不开西湖。杭州和西湖的关系,大文豪苏轼形象地比为“人”和“眉目”的关系。他在《乞开杭州西湖状》中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接着他又说。“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西湖若没有人工的浚治,也会象许多古代的其他湖泊一样,沿着治泽化的途径,加上人为的侵占而湮废。当时苏轼就面临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的严重局面。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历代较有远见的统治者,都重视  相似文献   

13.
《西湖七月半》作者张垡(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县(今绍兴市)人。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出身于官僚家庭,为人傲岸,不同于流俗。明亡后,“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隐居剡溪附近的小村里,过着游山玩水、读书品艺一类的生活。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环文集》、《石匮书》等。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生动地记叙了杭州人于中元节(七月半)游逛西湖的情景。寥寥几笔,将达官贵人、豪富无赖和追求风雅的人的情态,描摹尽致。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赞赏的风雅,也不过是当时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罢了。  相似文献   

14.
徐旭生     
<正> 徐旭生(1888·12·10——1976·1·4),原名炳旭,以字行。笔名虚生、遁庵。唐河县桐河乡砚村人。当代著名教育家和历史学家。 徐自幼聪慧,随父在河阴(今荣阳县)教谕任所读书。1906年去北京进河南公立旅京豫学堂,旋入京师译学馆学法文,1911年毕业后在河南彰德府(今安阳市)中学执教,任数学兼法文教员。1912年取得公费留法学生资格,1913年春赴法留学,就读于巴黎大学,专攻西洋哲学。 1919年春回国,应聘河南省立开封第一师范和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任西洋哲学史教授。所写《飞遁庐拉杂谈》中说“外国人本有长有短”,我国一些“志行薄弱”者“采他们的长处很难,采他们的短处倒很容易”。“以日用言云,外国人的好处是洁净,坏  相似文献   

15.
曼殊是北宋前期词坛的著名词人,有脸炙人口的《珠玉词》传世,确立了他在中国词史上的重要地位。因而,历来研究晏珠词的甚多,而对曼殊散文的研究,问津者却很少。其实,曼殊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曾巩在《同叙传》中写他一生“文传天下”,欧阳修在给曼殊写的《神道碑铭》中也认为他“以文章为天下所宗”。可借,晏珠所写的大量的散文,流传至今的只有《全宋文·曼殊卷》中的53篇。所以,搜集晏珠流失的散文,乃是当前晏珠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最近,笔者到晏妹故里——江西省进贤县文港乡沙河村(原属临川县),查阅《东南晏氏重修宗…  相似文献   

16.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是毛主席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写的回答柳亚子三月二十八日《感事呈毛主席》一诗的不朽名篇.这首诗深刻地体现了当时党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政策,表现了无产阶级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的战略思想和高瞻远瞩的广阔襟怀.但是,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长期以来这首诗的主题意义,却被歪曲篡改,用来打击迫害广大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他们颠倒历史事实,将柳亚子读了这首诗因而写出的几首感激的和诗,当作柳三月二十八日的诗,又将这几首和诗中“倘遣名园长属我,躬耕原不恋吴江”等句歪曲为柳向毛主席索颐和园,主席不给,柳大发脾气;进而说,三月二十八日的《感事呈毛主席》是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是无产阶  相似文献   

17.
“中庸”心态,是周作人早期心态的核心内容之一。周作人最早公开承认自己是一个“中庸”主义者,大概要算写于一九二六年的《上海气》一文,他说:“我终于是一个中庸主义的人,”一九二七年写的《谈龙集·谈虎集·序》中又说:“我的绅士气(我原是一个中庸主义者)到底还颇深……”,  相似文献   

18.
陈去病先生,早年积极投入民族革命运动。1903年东渡日本,参加拒俄义勇队。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宜传和教育工作。先后参加《警钟日报》、《江苏》、《二十世纪大舞台》、《国粹学报》等报刊的编辑工作,并在上海爱国女学、吴江国民学校以及镇江,安徽、绍兴、杭州等地任教。1909年,与高旭、柳亚子先生共同创建了革命文学团体——南社。陈去病先生擅诗文,存世的《浩歌堂诗钞》,多为鼓吹反清,悲愤国事  相似文献   

19.
一、凄绝南朝第一僧“无计逃禅奈有情”,这是苏曼殊的好友、南社主将柳亚子在曼殊生前相赠的诗句:“凄绝南朝第一僧”,是曼殊死后,亚子哭曼殊的诗句。这两句诗,正代表了曼殊大师的众多好友对他的相知相许。曼殊身怀家国之隐痛,三次出家,以多病之身及一颗诗人敏感的心,感受着世上的哀愁凄楚,他的诗清新高逸,诗格超妙,悱恻缠绵,端丽隽永,风靡了民国初年的诗坛,象一颗慧星,划破了迷蒙  相似文献   

20.
追忆西湖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与其说许多人知道杭州,不如说许多人知道西湖。我总觉得杭州西湖是那样令人神往,充满了古老而灵秀的色彩,所以我便常常由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联想到白居易的“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我之所以喜欢西湖,只是因为一个故事——白娘子的故事。一个痴情女子的故事,一个凄美而浪漫的传说,一个千年等一回的绝唱。它与西湖一样,是多情的,是动人的,也是伤感的。西湖的断桥,西湖的雨伞,西湖的金钗,都使我感慨万分。一条小小的白蛇,经过深山中千年的勤修苦练,终于脱胎换骨变成了美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