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来 ,关于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问题 ,思想界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争论 ,其思想诸如“棉铁主义”、“商业先行”、“第四种国家道路”等等不一而足。其中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发展乡村工业 ,实现乡土重建的思想于各家之中独树一帜。虽然屡屡为时人诟病 ,但终于在八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中印证了其深刻性和高度的预见性。堪称当今乡镇企业发展真正的思想源头。[1 ] 回首他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有着颇为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费孝通先生看来 ,无须西方舶来 ,中国传统的乡土经济中自然就蕴含着“工”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基于对当时中国所处现代世界体系发展序列定位的不同认知以及由此而选取的不同比较研究对象,费孝通与理查德·H.托尼为中国的乡村振兴设计了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前者主张以乡土工业为基点来构筑乡村的现代性,后者则强调园艺改革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在经历了系列思想转变后,晚年的费孝通也重新回归到对园艺改革的关注,希望在中国走一条乡土工业与园艺改革并举的乡村振兴道路。但无论如何,对共同体伦理的维护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与关键。因而,重启费孝通和托尼关于中国现代化思想的比较研究,梳理费孝通关于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过程,不仅对理解中国社会科学的思想史具有理论价值,还对理解中国的乡村振兴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写作有着广深的学术背景,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如果说<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在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江村经济>与<乡土中国>之关系这条线索,贯穿了费孝通大半生对社会改革的种种设想.费孝通晚年对<乡土中国>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认为中国文化比"乡土社会"要复杂的多,并重申"文化自觉"的命题,对知识分子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相似文献   

4.
“损蚀”本是一个物理性的概念,费孝通先生为其赋予了社会属性,认为“乡土损蚀”也是一种“社会损蚀”抑或“社会侵蚀”。民国时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乡村出现了乡土社会的侵蚀,直接造成乡村中人员的离乡与财富的流失,而返回的却是高利贷和地租的盘剥,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由此带来农工混合经济瓦解、城乡关系相克、双轨政治体系僵化、文化位育功能弱化等问题。基于“侵蚀-重建”的分析框架,费孝通建构了加强土地根基变革、发展新型乡土工业、促进技术知识下乡、组建农民合作组织等反侵蚀方案,并且阐明了这些方案之间的内在涵义与逻辑关联。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思考费孝通先生的“乡土复员论”有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陷入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全面解组和严重失调的总体性危机。深受功能主义方法论和费边主义理论影响的费孝通提出了乡土重建的现代性方案。该方案沿循社会有机论的思想路径,主张在秉持总体性、嵌入性和主体性等原则的前提下,从重建乡土工业出发进行渐进式改革并以此推动中国现代性和新型文明秩序的构建。在“救亡压倒一切”的历史情境中,费孝通的现代性方案未能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成功转换。然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实践却折射出青年费孝通的问题意识和思想诊断始终有着深刻的历史反思性和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乡土重建方案及其立基的问题意识、沿循的思想路径、擘画的理想图景、提出的历史命题仍有待在中国现代化这一“大历史”中予以完整性地重温与再思。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需要一种相互性的理解,既要理解他者也要理解自身。费孝通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他扎根于自己文化的土地上,在理解自我的同时,也在尝试着转换角度看他者的存在,经过一生的写作和思考,到其晚年才有文化自觉观念的提出。研究费孝通的思想也便是研究中国近百年历史的转型与发展。在寻求“从实求知”地认识中国的途径之余,费孝通思想中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可以超越自我,特别是在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超越,这成为费孝通晚年思想的精华。理解费孝通思想的途径或许有多种,但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去理解可能是一捷径。  相似文献   

7.
系统分析费孝通教育人类学思想对于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费孝通的教育人类学思想可以归结为三个根本问题:一是家庭如何教养儿童;二是学校教育如何服务乡土中国建设;三是教育如何参与构建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儿童抚育、乡土中国、全球社会是费孝通思考教育问题的三重视野。费孝通的教育人类学思想表征了20世纪中国“三级两跳”背景下的教育结构转型与文化特征。费孝通对家庭结构和儿童养育模式、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和世代伦理、农村教育困局和发展路径、跨文化交流教育等问题的分析为当代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比较参照。费孝通教育人类学思想的突出特征在于始终从社会文化互动的整体视野审视教育问题,分析教育与社会文化结构的关联,倾听并反映当地人的需求,遵循一种自下而上、内外互动的分析逻辑。这种人类学分析路径亦值得教育研究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费孝通先生一生志在富民,致力于改变农村落后状态和探索中国发展道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农村崩溃的危机,费老在田野调查中形成了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农村改良思想,其核心是根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工业.这一思想被实践证明有着相当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费孝通的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与小城镇、区域发展思想一脉相承,对小城镇和区域发展思想的提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国际人类学界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奠基之作,影响力一直长盛不衰,其意义经常被学术界研究和关注。关于《江村经济》的意义,目前学术界已经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如跨过“文野之别”、开创“社会学中国学派”以及社区调查研究方法等,但很少从科学知识的视角研究其意义。从科学知识的视角看,《江村经济》记述的有关中国农民生活的知识是鲜活的、翔实的,应当属于“自然知识”,而不是“规范知识”。《江村经济》提出的解决中国农民贫困、饥饿问题的办法发展现代性的乡土工业,建立在费孝通实地社区调查的基础上,对于社会变迁起着渐进延续、平衡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乡镇工业是乡镇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个区域概念,又是一个部门概念。严格意义上的乡镇工业,包括乡镇集体办的工业、家庭工业、联户工业以及合作工业。就其内容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和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工业;一类是为城市工业服务和为国内外市场生产的其他工业。(一) 最近一两年,我们曾经大力提倡农民兴办第三产业。这从发展的趋势看,当然  相似文献   

11.
以“志在富民”为己任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运用社会学的方法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在中部地区“行行重行行”,探讨中部崛起之路,提出了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见解和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传承,沿着他中部崛起研究之路走下去。在费孝通看来,中部崛起不仅要使中部地区脱贫致富,赶上东部地区的发展,而且关乎东西部的发展。费孝通强调,中部崛起的基石就是要“从农业中长出工业来”。加强区域协作,为中部崛起注入强大的动力。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和京九铁路经济走廊的建设是中部腾飞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2.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问题与西部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学角度 ,通过系统准确的统计资料分析 ,探讨了中国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问题过去 2 0年的发展趋势及其社会历史原因。提出在西部地区特殊的社会和环境形态中 ,乡镇工业的发展是必然的 ,更应控制其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  相似文献   

13.
费孝通先生在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时,特别强调毕生的目标就是:“志在富民”。他说:“这是我一生的追求”。费孝通的富民理想是发展的,在不同的时期,具体的内涵也有所发展变化。费孝通探求中国的富民道路,将根扎在中国农村。在他开始写《江村经济》的时候,便非常明确地确定了这一方向。费孝通研究中国的富民的道路,所采取的总的原则和方法是务实求真。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学以致用的道路,坚持实地调查的方法,坚持研究工作的不断开拓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从社区内部体系的视角剖视近代江南乡村发展缓滞的历史症结,发现在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下,乡土工业层次低下,农业对城市工业的贡献十分有限,小农意识浓厚;近代城市在推动乡村转型的同时,也为低层次的乡土工业提供了残存空间,损蚀了乡村人才,助长了乡村恶习;传统势力群集的乡镇,市场发展畸形,封建文化深积。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40年代,梁漱溟和费孝通相继对中国农村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并付诸实践。梁漱溟从文化改造着手,试图通过建立新礼俗、乡学和村学来教育民众,以最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费孝通则从经济建设出发,通过发展分散的乡土工业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准,以满足农民的切身利益。两者的视角一个是“由外而内”,一个是“自内而外”,对中国农村问题的认识既有相似又有明显差异,代表了近代中国“乡村改造”的两条路向。  相似文献   

16.
费孝通《乡土中国》内蕴及价值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于传统乡土社会的认识与分析是解读和把握中国农村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也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以他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学派长久以来以文化自觉的态度理解中国民族文化、关注中国社会的最根本问题、致力于社会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这些都体现了这位伟大的学者对于中国社会深切的人文关怀之情。  相似文献   

17.
费孝通先生在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时,特别强调毕生的目标就是"志在富民".他说"这是我一生的追求".费孝通的富民理想是发展的,在不同的时期,具体的内涵也有所发展变化.费孝通探求中国的富民道路,将根扎在中国农村.在他开始写<江村经济>的时候,便非常明确地确定了这一方向.费孝通研究中国的富民的道路,所采取的总的原则和方法是务实求真.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学以致用的道路,坚持实地调查的方法,坚持研究工作的不断开拓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沙洲县经济开始腾飞,1983年底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5.74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43.6%,五年翻了一番多,成为苏南“五霸”之一,经济发展速度居全国2,000多个县中第一位。其中,乡镇工业每年递增31.6%,在该县整个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沙洲乡镇工业惊人的发展引起国内外注目,发人深思。本文拟就该县乡镇工业崛起的内在因素及其发展前景作些探讨。沙洲县乡镇工业的迅速崛起,是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第一,以智力办工业“日本依靠智力一跃成为世上经济大国,我们小小沙洲,不是也可以凭智力发展经济吗?”这是沙洲县发展乡镇工业的豪言壮语。该县十分重视智力  相似文献   

19.
如何正确评价乡镇工业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从无锡县堰桥乡的乡镇工业初步探索中看到,农民离土不离乡,积极发展乡镇工业,使已有的和随着农业逐步现代化而出现的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得到合理的利用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使工业的布局趋向合理,大中小并举,城乡共同发展。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大创举。(一)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40年代费孝通地权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40年代,费孝通地权思想在农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他认为农民贫困是农、地分离的根本原因,主张通过发展乡村工业来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防止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地权分配与土地生产相结合,分散所有权,集合经营权,以发展农业的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费孝通地权思想来源于纯学术性质的农村调查,着眼于农业未来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具有"普适价值"与更为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