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夫之士人格思想突出了士面向现实的人格,但又向超越和理想的方向发展,实现了入凡和超俗的双向合一。王夫之士人格思想的向位凸显了四个方面:政治人格的责任担当精神、自我地位人格的自命平凡精神、道义人格的恪守大义精神、理想人格的超越世俗境界。士人格的实现是在士管理过程中完成的,职业人格以德性人格为导向,政治人格与德性人格实现了合一。  相似文献   

2.
水: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道德象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人格的思想渊源。他们推崇圣贤道德 ,追求君子理想、博施济众、安邦定国、修己安人、惠而不费 ,奠定了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人格的基准。圣贤君子是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 ,也是其追求的最高理想。作为道德完美的典范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层次是圣人。圣人是道德的理想者 ,不仅具有崇高的德行 ,而且把自己的德行践行到社会生活中去。对一般人而言 ,圣人的标准是很难达到的。这种理想人格的基本内容可以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即仁爱精神、重义精神、厚德精神、自强精神以及献身精神。本文重点以水性喻征…  相似文献   

3.
陈光连 《殷都学刊》2011,(3):131-135
荀子在论述其修身学说的实践过程中,讲得最多的是士、君子、圣人这个系列,但他专门论述道德修养时,基本上是以君子这个层次为德性追求的境界。君子理想人格要内发于仁义之心,外合于礼义之情,是动机与效果、目的和手段、内圣和外王的和谐统一,如此,才能达到真正的理想人格境界。荀子以中道之行来化解矛盾的道德努力,既坚守了礼仪之道,又注意激发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使向善的道德理性在面对自然目的的诱导时,能保持个人人格的独立心态。  相似文献   

4.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是一种道德力量的人格。君子人格的道德意蕴:在义利关系上,君子"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体现了"义以为上"的道德情怀;在人际关系上,君子坚持"和为贵",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美德;在人生态度上,君子崇尚自强不息精神,保持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在道德品质上,君子奉行"忠恕"之道,实现"仁"德;在道德实践上,君子恪守中庸之道,追求德行的完美;在道德境界上,君子注重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君子人格的现实价值:有利于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利于人们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荀子以知为理想人格的内在品质,体现了儒家理想人格理论的共同特征,在这方面,孔孟荀确实一脉相承。荀子追求理想人格的行本身已蕴涵着知的实践,而知、仁、勇的合一作为理想人格挺立的标志是渗透了知识对勇的指导,在个体的习俗践履、环境教化中理解、把握礼仪规范而形成自己的人格典范,而学的本质在于积善全尽的实现"全、粹、美"的圣人人格境界中把社会伦理风俗转化为对自身德性的造诣。荀子在追求大—圣—神的理想圣人人格中逐情化欲,把理想与现实、历史与现代以知而实现超越与贯通。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学圣人是道德权威、政治权威、思想权威多个维度的统一,在社会秩序建构中发挥着类似韦伯所说的"感召力权威"的作用。圣人作为政治权威是社会秩序建构的应然主体,体现了圣人和民众之间的支配和服从的关系。圣人作为道德权威是社会秩序建构核心价值的人格载体,能够通过其人格影响力把儒学所倡导的"仁"推广到家、国、天下等人类共同体中去。圣人作为思想权威是人类历史进程基本原理的领悟者,具有最高智慧,在社会秩序建构中发挥着百世之师的作用。先秦儒学在社会秩序建构中突显圣人权威旨在把制度权威和体现这种制度价值的人格权威结合起来,以追求长治久安,这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建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君子"德"与"位"的两层含义,以及儒家的道德理想与"仕进致用"的人生追求,可知儒家君子的幸福观也应涵括这样两方面的内容。纯粹从德性建立的角度来定义儒家君子的幸福观一定意义上忽略了君子"以德取位"的实践维度。从政治实践的一面来审视君子之幸福追求的可能性向度,对于儒家君子之幸福观来说,意味着既需要有德性一面的道德建立,亦需从政治实践性的"位"的向度来审视儒家君子的幸福追求。根本上来说,君子之幸福既是成德理想之实现,亦是"仕进致用"之人生追求的践履。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的士人格思想凸显了士的道德人格和完美人格,冯友兰对士人格的评析以士人格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双重面向作为中心架构。士人格的现实性表现为士有道德与才学,超越性表现为士有完美的圣人人格追求。士的上层地位并非是唯一的,士风的反抗精神又体现了士人格的超越性。冯友兰士人格思想凸显了士的超越意识,士人参与社会现实又超越现实说明士人想成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9.
陈来 《河北学刊》2002,22(6):31-39
前孔子的春秋时代的道德思想属于“德性的时代” ,德目表很多 ,德性体系是大家关注的对象。而孔子的思想则强调君子的整体人格 ,德性伦理只是孔子道德思想和人生哲学的一部分。孔子伦理学虽然包含了承继传统而来的德行论面向 ,但其整个思想已经超越了德性伦理的形态。孔子与春秋以及前人最大的不同之处 ,是孔子特别突出“仁”这一德。对于孔子 ,“仁”不只是“德” ,而且也是“道” ,就是说 ,仁不仅是德性 ,而且是原则。由金律和忠恕一贯之道来看 ,孔子的伦理思想不能全部归结为“德性伦理”(virtueethics) ,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不是那些单方面的德性 ,而是社会道德生活的根本原则和定律。  相似文献   

10.
儒家德性修养思想包含"先立乎其大者"、"合内外之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三部分内容.它展现了儒家要求人立志"成仁",不甘于与禽兽处于同一境界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1.
王船山的君子观是天人合一的君子观。王船山认为儒家君子在现实社会中具有普适性意义。君子观主要围绕君子存在合理性的理论基础是君子与天道合一、君子最高境界是与圣功合一、君子现实践履工夫是修道成德、君子形象是内外合一等几个方面展开。本文着重以王船山的《读四书大全说》为中心,对其君子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陆九渊在论及"人以宇宙天地为己任"等到问题时,把人视为宇宙天地之主体,具有一种强烈的主体责任意识;他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融为一体,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和道德自律作用,进而倡导"收拾精神、自作主宰",铸成理想的君子人格.本文主要从人作为宇宙天地之主体、道德认知体验之主体、道德实践之主体、君子人格之主体四个方面来探讨他的主体观.  相似文献   

13.
一儒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人格理论。为了便于评析,我们首先对儒家的人格理论作一概略的说明。 (一)关于人格的分类儒家的人格分为五个等级类型:①圣人人格;②贤人人格;③君子人格;④节烈人格;⑤小人人格。圣人人格带着一种神圣、神秘的色彩。“圣”的原义是聪明之士。儒家把“圣人”概念发展为人文智慧和德性人格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为救正明末阳明后学蹈空之弊,刘宗周创新心性义理之学,建构了以本心为提挈的道德哲学:一方面,心性合一,阐释人心开展道德实践的客观性与必然性;另一方面,以意主心,挺立道德实践过程中人心主体性、能动性和自觉性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刘宗周的道德哲学不仅论说了人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客观依据和可能理据,还论说了道德实践的可操作步骤,以圣人、君子为道德价值目标,在证心中实现证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圣人在中国文化的价值坐标上占有醒目的位置,圣人观念具有强大的融摄作用,这种融摄力在以泛道德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历史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传统史学的思想起点就是首先建构以"圣人"与"圣人之道"为理论基础的先验意识,承认"圣人"所创造的一切思想理念的绝对合理性.然后在这种认同的前提下寻找解释的合理性.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圣人在两宋理学家这里被最终角色化地确立下来了,在以后的中国思想传统中,圣人这种与天地为一,博施济众的完美人格不可能被其他英雄人格所替代.圣人成为道德理性的完美代表,圣人时文明史的巨大贡献被认为来自圣人自身所具有的道德理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包含有丰富而深刻的人格义理,为我们塑造了两个层次的理想人格,君子与圣人.君子是低一层次的理想人格元亨利贞’是君子之德修己’和崇德’是君子之行%君子之上是圣人,具有超越性.盛德大业,天人合一是圣人的特质,法天有为,穷神知化是圣人之行%君子和圣人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格风范,对当代社会人格重塑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的乐论思想对中国社会长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和"推故而别致其新"的历史自觉,通过乐与声、乐与礼、乐与教三组关系,继承与发展了这一乐论思想。其中,"乐"与"声"以心为其本体,源于情动,声为乐象,以是否具有道德性作为乐与声的本质区别;"乐"与"礼"存在本质、社会功能等差异,有着相互限制、相互补充的辩证统一关系;"乐"陶冶性情之功及其道德特征,使"乐"与"教"紧密结合,教以"乐"为内容,善民心,易风俗,养君子人格,成良好政治德性,实现天、地、人的和谐;乐以"教"为则,"教"规定了"乐"的内涵与目的,限制了音乐艺术的独立性与自由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的乐论思想对中国社会长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和"推故而别致其新"的历史自觉,通过乐与声、乐与礼、乐与教三组关系,继承与发展了这一乐论思想。其中,"乐"与"声"以心为其本体,源于情动,声为乐象,以是否具有道德性作为乐与声的本质区别;"乐"与"礼"存在本质、社会功能等差异,有着相互限制、相互补充的辩证统一关系;"乐"陶冶性情之功及其道德特征,使"乐"与"教"紧密结合,教以"乐"为内容,善民心,易风俗,养君子人格,成良好政治德性,实现天、地、人的和谐;乐以"教"为则,"教"规定了"乐"的内涵与目的,限制了音乐艺术的独立性与自由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周易》所崇尚的理想人格饱满、宽厚而深邃,其倡导的"与天地合其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生生不已等德性,尽管其主体指向主要在于大人、君子、乃至圣人,但是,其对于一般的人,也具有某种向导或指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论语》理想人格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研究<论语>文本可以发现,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并不是后世儒者所称道的"圣人"而是"君子"."君子",既是孔子<论语>言说的主体,也是孔子<论语>的理想人格追求.而"君子"作为一种区别于"圣人"人格的理想人格类型,主要相对于知识分子而言.知识分子人格问题的提出,既与知识分子阶层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崛起有关,又与对其作为社会和谐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的充分显现有关.君子人格的理想构建,既基于对"礼"的合理性与"仁"的主体性的价值认同,又是对通过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使知识分子在思想和行动上达到对"礼"的自觉维护的一种预期.立足于现实性生活实践,完成对君子人格的模式设计和对知识分子的现实人格的价值提升,既是孔子<论语>思想的基本点和着力点,也是其所以能够引领儒家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前进方向的深层原因.科学地继承孔子人格理论的合理内核,发扬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崇高追求,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