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论日本侵占时期台湾佛教的日本化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陈进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占领了台湾,近代以来以“王法为本,镇护国家”为旗帜的日本佛教也随之传入。从此台湾佛教逐渐背离了中国佛教传统进而受制于日本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日本佛教并没有随着教... 相似文献
2.
聚道树 ,遍金地而森林 ;涧澄河口 ,泛涟浞而流演。” 又P .4 6 4 0《沙州释门索法律窟铭》曰 :“溪芳忍草、林秀觉花。贞松垂万岁之藤萝 ,桂树吐千春之媚色。” P .2 72 6、S .6 16 1、S .332 9、S .115 6 4《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云 :“碧涧清流 ,森林道树 ,榆杨庆设 ,斋会无遮。”足见当时莫高窟前树木种类繁多 ,遍地奇花异草 ,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除了在莫高窟和寺院周围植树外 ,当时的敦煌寺院还在其园囿中大量栽培果树。P .2 0 32V曰 :“面五升 ,桃园栽树子日僧食用。” 当时敦煌寺院林立 ,而寺院又多辟有园囿。…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观思想在汉藏两地初传时期各自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从传入的年代、面临的处境、思想的传承和学说的特色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章念驰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3)
佛教与佛学在近世复兴大盛,却又在近代衰落,一度被视为禁区,这一起一落折射在人物身上就成为难以解释的盲点。太炎即是如此。他从不信佛,却致力佛学复兴,在很长时期内,人们似乎觉得民主革命家似不应与佛在结缘,于是他的佛学经历被淡化了,他的佛学观不是简单地被视为消极,就是勉强地被认为借佛反满而已。作者认为,如细梳太炎这段经历,剔除他解说烦难的佛学语言,至少可窥他两个深层寄意:运用佛学来构筑他的道德论,以阐扬国民道德说;运用佛学创建世道平等论,以弘扬平等学说。作为他的学术精华,这些深层内核被忽略了近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5.
西力东渐,是指西欧“大航海运动”后西方殖民势力的东向发展。其内容包含商业航海贸易势力的东来及基督教的传入。西力东渐第一次冲破了东方世界的传统秩序,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位于亚洲最东端的日本,曾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了这一冲击;但百年以后,又以“锁国”重新将自己禁锢起来。原因何在?本文试图从日本开放的条件及开放后外来势力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影响两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6.
近五年来,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共同编撰12卷25册《中国宗教文学史》。这是国内第一部叙述中国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创作的文学的通史性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兼顾汉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傣语等多个语种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性著作。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达成了如下共识:宗教文学史就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在文学史观上倡导三种理念:一是提倡文笔并举,二是倡导信行兼顾,三是倡导辨体研究。《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应该包含四个观照维度:一是教派史的体认,一是创作史的梳理,一是精神史的把握,一是诗学史的建构。围绕着《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课题组先后发表了系列笔谈,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总体构思和具体构想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7.
8.
中国近代文学从戊戍变法前后开始到“五四”运动爆发,受西学东渐的薰染,和欧洲文学思潮的影响,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显示了它的特色,而且对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文学的特征、文学的创作方法、文学的语言等一系列文艺科学中的重要问题,都进行了勇敢的和创造性的探索。这种借鉴外国文学财富来建立自己文学理论体系的创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确是一个划时代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云南鸡足山佛教与浙江佛教的联系 ,主要反映在学习的阶段 ,属于请进来的情况。明代万历年间 ,佛教复兴 ,浙江成为中国佛教复兴的重镇 ,许多鸡足山的僧人纷纷到江浙一带参学 ,他们在浙江亲近禅门大老 ,大机大用 ,受益终身 ,并把浙江的禅风引入云南。浙江天目系和天童系的佛教对云南的禅宗发展和禅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活动到当代仍未停止。浙江佛教对云南佛教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11.
由于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本上把东北沦陷14年的文坛状况、文学思潮的起伏消长、各个阶段的文学现象,以及曲折的发展历程,做了有益的探讨,使大家对东北沦陷期文学有所了解。本文只想就东北沦陷期的女性作家及其创作做一点肤浅的探讨,希望专家和同志们给予批评指正。一、女性作家的崛起。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妇女能成为作家而垂之 相似文献
12.
明朝张居正时代应对欧力东渐之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居正时代是明代中欧关系的重要转折时期.面对不断东来的欧洲势力,张居正当局在外贸制度、欧侨管理、沿海防务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调整,初步呈现创新制度、增加税收、增进了解、促进发展之效果,迈出了前近代早期中国融入世界新秩序的可贵一步.但这些应对举措大多集中在经贸层面,生发于漳州、澳门、广州等局部地区,缺乏系统而长远的规划,以维护专制统治为终极目的,对中国社会之转型推动作用有限.明朝专制政体的内在缺陷,明人对欧势力的忽略轻视,乃是导致这一时期应对不足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论中国民俗佛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顾伟康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3)
文章认为,中国的民俗佛教是与经典佛教不同的存在形态,后者属雅文化层次,精纯、严格;前者属俗文化层次,散漫、可塑。但从宗教发展规律看,民俗佛教却更多地体现成熟宗教的普遍特点。文章探讨了民俗佛教与经典佛教的异同,民俗佛教的构成特点、宗教意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