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民族文化品牌运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品牌化运营是文化与经济运作的最佳结合点。民族文化品牌化运营有其特定的机制和系统。广西民族文化品牌运营的前景 ,在于努力满足社会的文化消费需求 ,展示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 ,遵从市场运作法则 ,并加大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比分析“一带一路”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背景下具有历史性、地方性手工技艺人们的社会群体活动,通过旅游场域中文化的资本化、产业化现象来研究民族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广西靖西绣球产业规模较小,其传统手工艺还保持着相对原生态的状态,处于文化集聚的初级阶段,仅仅实现了“文化的资本化”,动摇了工匠对技艺价值的认识,影响着靖西绣球传承的生境,需要进一步扩大发展空间与发展平台.云南鹤庆新华村由于银饰本身的财富象征和在旅游产业影响下银匠们的外扩经营,其运营规模也在发生着急骤变化,正在大踏步地实现“文化的产业化”;由于过度追求商品利益最大化,工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的规模化复制,使民族手工技艺简单化和程式化,淡化了核心技艺的手工性,对新华村白族银铜手工技艺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隐患.  相似文献   

3.
布洛陀民俗文化的特点与特色经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优势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都有可能发展成为特色经济。布洛陀民俗文化的民族性、区域性、神圣性和群众性都较为鲜明,联结周边已成规模的文化因素,加以产业化运营,可以发展成为当地的旅游特色经济。为实现这一目标,要遵循文化生产规律,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整合周边旅游文化,注重品牌运营,并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融入到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渠道。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总结分析"十五"期间广西民族文化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提出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的思路:强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的共识;以民族节庆为平台,广泛推崇民族文化;加强和扶持民族文化载体建设,借助现代化手段,推动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构建"点、线、区、网"相连的民族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覃乃昌是壮学研究领域的灵魂人物,也是壮学理论体系的先行者,系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广西壮学学会会长、《广西民族研究》原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有突出贡献专家,在壮族稻作农业史、华南民族文化史、华南与东南亚民族历史文化关系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特别是在壮族那文化、布洛陀文化、盘古文化研究方面,有许多开创性研究成果,为广西民族学界争得了巨大的荣誉,也为推动广西民族工作的发展,为繁荣广西民族研究特别是壮学研究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有鉴于此,应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邀请,中国著名民族学家、广西民族研究所原所长覃乃昌研究员于2006年3月20日到广西民族大学作关于壮学研究现状的学术报告。本期主打栏目"南岭壮学"出刊之际,本刊特将此次学术报告内容整理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广西民族文化旅游的文化理念与开发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民族文化旅游将成为广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共生与共赢”作为广西民族格局与历史发展的特点 ,在提倡文化多元化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现实意义 ,将这一特点作为广西民族文化旅游的文化理念和阐释目标 ,不仅对发展旅游业有利 ,还可树立广西的人文形象和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7.
广西壮汉民族长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奠定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文章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壮汉民族文化融合的现状,并从壮汉民族文化融合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等方面阐述了广西壮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共生.同时,还分析了壮汉民族文化融合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思想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的时期,广西提出"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先进文化省区"与"民族文化强区"等文化战略,极大地推动了广西文化的发展,把广西当代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广西文化叙事不仅从民族性中融入了更多的个性精神,而且也逐渐融入了更多的现代文化精神,时代色彩更为浓郁,广西文化发展已逐渐由民间文艺为主体过渡到以现代精神为核心的多元发展的局面,广西文化的总体文化形象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9.
旅游是文明社会的一种文化活动、一种精神需求。改革开放以后,广西的旅游得到很大发展。但从思想认识上,还有欠缺,理论上还缺乏深入的探讨。在广西要把民族文化引入旅游,丰富旅游的内涵,加强旅游的凝聚力。本文对旅游的本质,广西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内涵,旅游和民族文化的互动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传统文化是以该民族居住地的生态环境为土壤而滋生。生活在广西的各族人民,在对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的适应、改造中,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人人和谐"的局面。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广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传统文化更具有特色、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