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古代葬礼中的开路神、显道神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葬礼中的开路神、显道神是葬礼仪式中作引导的神祇,而其源头则是<周礼·夏官>中的方相氏.考察方相氏的发展演变脉络,探讨从方相氏到开路神、显道神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在不同时期承担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地观察和对殡仪馆工作人员的访谈,描绘了天津市城市内部现有的国家规范框架下葬礼仪式的具体过程以及附着在这个框架下的民间习俗的现状,试图通过对国家规范框架下的“正式”葬礼仪式及与其相对的“非正式”仪式——家庭告别仪式的程序形式的简略描述,展现在城市中普通个人的葬礼基于公共环境和家庭环境不同场景所采用的不同仪式过程。这是民间习俗对规范仪式的补充,同时也是“正式”规范对这种“非正式”实践的通融和消化。在描述现状之外,作者试图讨论蕴含在葬礼仪式中,不同死亡个体的葬礼仪式形式、规模及参与者等方面的区分所展现出的一种社会对死亡个体生前所处社会结构地位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反映了仪式所处社会背景的秩序和结构,也强化了这个社会的秩序和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美术的产生与人类进化是同步的,人类为了生存,在漫长的劳动岁月中,开发双手的同时也使头脑发达起来。从旧石器时代起,原始人类留存在洞窟上的壁画、岩壁浮雕和各种小雕像,就开始谱写了人类美术发展最早的篇章。原始人制作的美术作品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艺术行为,大多是出于功利的目的,他们画动物,目的是在于识别动物或是出猎前为保证打猎成功而举行狩猎仪式时所用。难能可贵的是原始绘画中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如此出色,使得现代人都不得不发出赞叹,这表明原始人在同动物打交道时,对动物的形象、习性非常熟悉,加上人类对形象描摹的本能…  相似文献   

4.
东巴教仪式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学者对东巴教仪式的分类和功能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描述并分析了巫术仪式、禁忌仪式(以及与违犯禁忌有关的洁净仪式)、献祭仪式、祈祷仪式等在东巴教仪式系统中的反映,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结果。在此基础上,对纳西族信仰与仪式的表现形式及内涵的深入研究表明:纳西族包括东巴教和民间巫仪的原始宗教具有另一突出特点,那是东巴教仪式和民间巫术"桑尼"(桑帕)的巫仪的相互整合现象。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研究多关注仪式在信仰、象征、规程、功能等层面的意义,对仪式传播层面的意义却少有关注。仪式传播整合了仪式与传播两种研究视角,在理解仪式传播意涵的同时,也透过仪式理解传播现象的文化意涵。葬礼作为传统仪式,具备完整的仪式要素,也为各类传播现象的发生提供了场景。通过对葬礼的仪式传播分析,可以看到传统的仪式观与当今的传播观如何在具体的场景下发生联系,产生互融。  相似文献   

6.
维多利亚时期探险小说中的狩猎书写与英帝国的国内猎狐和海外动物猎杀互为表里,相互印证。探险小说中的海外动物猎杀叙述凸显了兴奋和快乐之情,并采用"重复"、"清单式描写"和"平实风格"来增强情绪感染效果,以此建构"伟大的白人猎人"形象。考察19世纪英国探险小说中大量的狩猎情节可以一窥探险小说在建构和加强帝国意识形态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圣经中亚伯拉罕的杀子献祭有观点认为是体现了伦理道德,但这不能解释为什么耶弗他会杀女献祭;认为亚伯拉罕和耶弗他的杀子献祭是体现了信仰,但细读文本可以发现圣经中并不提倡杀子献祭.以细读圣经文本为基础,通过对圣经中两例杀子献祭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耶弗他的杀子献祭体现的是以色列与迦南民族间的文化影响与交流,亚伯拉罕用公羊代替以撒献祭为人们以动物做替罪羊提供了一个解释.  相似文献   

8.
以审美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对广西南丹白裤瑶的葬礼仪式进行考察,认为其主要由阴朝报丧、铜鼓造势、开牛送葬、跳猴鼓舞、沙枪送葬、长席宴客六大仪式组成。通过对广西南丹白裤瑶的葬礼仪式规程的梳理和阐述,探讨其外在流变形式,挖掘其内在的生存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民国纷呈的政坛上,清隆裕太后的葬礼不过是过眼烟云,然而对于紫禁城小朝廷来说,葬礼却是一件进入了历史记忆的"大事".葬礼的表征是文化的,然其所指则往往是政治的,而隆裕太后葬礼正是这样一个交杂了政治动机与政治目的的舞台.透过清廷与民国在这次葬礼中的礼仪往来,正可洞悉二者之间关系的深层内涵,并进而反思辛亥革命尤其是与清帝退位相关的若干问题.从葬礼的仪式角度出发,文章试图尝试这样一种分析思路:透过仪式看政治.此外,文章还尝试建立一种近似于感知的时间观,由此审视历史记忆得以形成的机制.总之,文章试图由隆裕太后葬礼的分析入手,进而探索以紫禁城小朝廷为视点的民国政治史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两汉时期存在着若干跨地域的信仰圈。这些信仰圈以与本地域有关系的历史人物为崇祭对象。本地域的民众通过对该神的献祭、歌舞等仪式活动,实现了相互间的文化认同。汉代人神信仰在促进地域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