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洲话动态助词“倒3 [tau44 ]”和动结式第二成分“倒4 [tau44 ]”本是两个不同的词,二者在语法意义和使用环境等方面都不同,但二者发音却完全一样。北京话中与之相当的“着1 [t ]”和“着2 [t au35 ]”二者在语法意义和使用环境等方面都不同,二者发音也不同。与新洲话相比,北京话的分工较为精细,这正好说明汉语方言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北京话的发展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2.
陕北方言表贬义的“儿”可以做形容词,表义比较灵活、宽泛,犹坏、差劲、不好、不行、赖、丑陋.下流、胡(搞)、瞎(做)等等;可以表示程度深,犹北京话的程度副词“极”、“坏”;也可以作语素,与其它语素构成一些贬义色彩的词。贬义“儿”的用法早在汉代献中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3.
儿化是一种音变现象。也就是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同前一字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字的主要元音起卷舌作用,韵母发生音变,成为卷舌韵母,也叫儿化韵。北京话的儿化现象很普遍,成都话和重庆话也有儿化音变(它们之间有微小差别),只是同北京话有些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北京话和成都话、重庆话的儿化比较,说明三者儿化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普通话应用最广泛的词尾是儿尾,北京话的儿化词更是特别多。衡阳话没有儿化韵,因此不可能有象北京话那样的儿化词,就是儿尾词也极少,象“侄儿”这样的词,还是“儿”而不“化”的,就是说,那是分明的两个音节,不是儿化词。至于象“老头儿”、“玩艺儿”这样的说法,那是借用普通话在特殊的场合作戏谑之称,并不是衡阳话本身实在有这些个词。那么,作为衡阳话最普遍应用的词尾是什么呢?是子尾。普通话也有子尾,但不象衡阳话应用这么广。从  相似文献   

5.
论西宁话里的虚词“lia”都兴宙在以西宁话为代表的青海方言里,“lia”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虚词。现代西宁话中,虚词“lia”的使用频率很高,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十分复杂,它的用法也表现出十分突出的特点。因为没有相应的汉字,有些记录西宁方言的书面材料里把这个...  相似文献   

6.
宁乡话里的“起”字有多种用法,“起”字可以作语素,主要有4种语素义,可以作动词,有7种种义位,可以作量词,有2种义位,还可以作助词,有9种分布。  相似文献   

7.
安仁话中的“得”字可以作动词、介词、助(动)词。安仁话的“得”字双宾语、兼语句以及被动句都很有特点,与普通话对应用法有差异。安仁话“得”字用法为双向动词提供了方言例证,也进一步验证了给予动词的虚化轨迹。  相似文献   

8.
重庆话的“倒”字用法多而杂 ,能充当动词、副词、助词、介词等等。其形态丰富多彩 ,有时同样一句话 ,没有一定语境就会产生歧义。如 :“把小树放倒”就可以是“砍倒” ,也可以是“放下”。故“倒”字用法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将定海话声韵调跟北京话作一番比较,以便了解定海话与北京话的关系和差异.对比按定海声韵调表的顺序排列.对比时,前面是定海话声韵调.后面是北京话声韵调,最后是例字,例字以管字多少而定,多者写满一行,少者一字.每节后面有比较说明.  相似文献   

10.
<正> 普通话“来,去”这一组趋向动词只有两个成员,潮州话却有三个:“来_1,来_2,去”。其中,“来_1”读阳平(55),与普通话的“来”相当。“来_2”的调值24,是一个内涵丰富用法奇特的词儿。“来_2”也常说成“来_2去”,两者音节、语法结构不同,用法稍有差异,但其词汇意义相同,在实际话语中一般可以互相替换。袁家骅等著《汉语方言概要》(下称《概要》)讲到“来_2”的语法特点,可能限于体例,说得过于简略,且未能细心留意其调值。王彦坤《潮州话动词或处所名词前面的“来”》一文(下称“王文”),对“来_2”的音读、词性、用法和来源作了有益的探讨,但其中有些提法不够准确,且囿于论题,没有涉及“来_2/来_2去”作趋向补语的用法。要真正认识“来_2”的真实面貌,还得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成都话的“AP/VP 很了”句式中,“很”的用法不同于普通话中作补语的“很”。而与作补语的“极”相似,但无论从语法形式,还是表达意义上看,“AP/VP 很了”都与“AP/VP 极了”有极大差别。本比较成都话“AP/VP ”很了”和普通话“AP/VP 极了”句式的异同,目的是揭示“AP/VP 很了”句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清中叶以来使役“给”的历时考察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该文以北京话为主线,对清中叶以来7种京味儿作品中表使役的“给”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同时与3种南方官话作品的相应事实进行了比较研究。作者认为用兼表给予的词表使役在南方官话里属常见用法,在北京话里则属个别用法。  相似文献   

13.
博爱方言的代词系统比北京话的代词系统复杂,用法上也有复杂的交叉和互补现象。分类描写博爱方言的代词,重点描写其不同于北京话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4.
九江话是江西省九江市的市民所操方言,属江淮官话。 九江话里的“着”是一个后置的定位粘着语素,位于句末。它不是表示持续意义的动态助词。九江话里表持续意义的,一般是副词“在”或动态助词“倒”。如“小王在睏醒”;“钉儿高头挂倒一个书包”。九江话里“着”的意义,与北京话“吃了再说,管他挨批不挨批”中“再说”的意义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十种口语程度较高的北京话材料进行历时的考察和分析,可以确定北京话中表达与事范畴相与关系和指涉关系的介词"跟"是在清中叶以后产生的,连词"跟"则在清代晚期逐步产生。"跟"的相关用法一经产生,即成为北京话中的强势介词和连词。"跟"、"和"、"同"、"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生和使用的年代不同,语法功能不同,使用地域不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定量统计基础上 ,通过历时与共时对比 ,对《三国志》人称代词“之”和“其”的用法作了考察和描写 ,着重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二者在语法功能、格位分布和使用频率上的发展变化 :“之”主要沿袭上古用法 ,否定句中作宾语完全后置 ;“其”功能扩大 ,可作句子主语、宾语、兼语 ,作宾语和兼语可与“之”互用 ,呈现出取代“之”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史上“最为”的最开始使用的时期以及发展成熟的时期均早于“最是”,这是与“为”作系词的用法早于“是”作系词的用法出现紧密相连的。“最是”由在中古逐渐发展而至近代普遍化使用,功能增强,并最终在整体上取代了“最为”的使用优势地位;而在佛教文献中“最为”仍然保持着它的优势地位。这与以下情况相一致:“是”在口语中是作为“为”的历时替代词,而“为”由于具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在不同的场合也具有其存在价值。到了现代,“最是”作副词的用法已不见使用,而“最为”作为一个副词保存下来,这是由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词语的使用功能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一般情况下,“敢”和“能”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前者强调主观上的积极性,后者着眼于客观上的可能性。但是,在古代文献上,有些“敢”字却不表示主观上的积极性,而是强调客观上的可能性,意义和用法与“能”字相当。“敢”字的这种用法不见于迄今为止出版的古汉语虚词词典,故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宁乡话里的“起”字有多种用法。“起”字可以作语素 ,主要有 4种语素义。可以作动词 ,有 7种义位。可以作量词 ,有 2种义位。还可以作助词 ,有 9种分布  相似文献   

20.
"给"字表被动义在北京话里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前都属于罕见用法,但在"南方官话"里则始终是常见用法.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给"字表被动义在北京话里成了常见用法.这种情况的出现既可能有外部动因--受"南方官话"的影响,也可能有内在动因--北京话系统内部语法、语体的优胜劣汰规则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