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边城》创作于旧中国社会变革时期,是乡土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作品.乡土文学不是沈从文的首创,但以乡土抒情为主题,以浓郁的故乡情结为表现内容的创作手法,却使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特别是当今社会发展急速,时代变化日新月异的情境下,乡土抒情的共时性意义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尹变英 《南都学坛》2003,23(3):53-57
《朝花夕拾》和《从文自传》分别是鲁迅和沈从文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 ,从这两部作品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乡土对作家的影响和塑造。从文化土壤上来说 ,浙东的传统文化给了鲁迅丰厚的学养 ,同时又束缚了他的个性 ,使鲁迅的作品一方面开拓了中国文化的新视野 ,另一方面又无法与新的文化完全融合。相比之下 ,湘西的文化传统是自由而放纵人的 ,它使沈从文可以平和地对待它。从社会风俗上来说 ,鲁迅敢于对民间风俗持怀疑的态度 ,而沈从文的作品则是全身心的融入乡土和热爱民俗。从生命形态上来看 ,鲁迅的作品是珍视生命的 ,而比之鲁迅 ,沈从文可以说是崇拜生命。作家回望乡土 ,准确地抓住了自己的根 ,受地方文化影响 ,鲁迅把敏锐的目光投向了社会 ,去发现隐在世态人生中的丑恶 ,并无情地揭露它们。沈从文却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大自然和乡民 ,由此而发现了隐含在其中的值得他珍视和赞颂的生命力。由此使乡土在两位作家笔下显示出了很不相同的底色 :社会的黑暗和自然的明朗。  相似文献   

3.
余华坚守以人为本体的乡土叙事。本文将以余华的乡土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个案文本,通过平民生存的叙事视角、叙事内容、叙事话语三方面,分析作家余华的乡土文本如何重构了乡土文学本真的平民生存叙事。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乡土文学观念的发生与徐志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1925年底,徐志摩高度评价了沈从文的《市集》,这同时也是对沈从文乡土选材和散文诗化叙述手法的肯定,对今后沈从文文学创作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1926年底《筸人谣曲》的整理发表标志着沈从文乡土观念的自觉。但发生与自觉并不代表成熟,20年代末,沈从文乡土文学观念才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5.
《苔丝》和《边城》都是关于纯洁美好的乡村姑娘的爱情悲剧.作家对故土风情描述的遇异和对寄托作家理想的主要人物刻画的不同,反映出在爱情悲剧这同一母题下,两位作家表达的是不同的情怀:哈代表达 的是颓废的悲观主义,而沈从文则更多地表达对重建故土乐园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2012年,乡土文学作家莫言以代表作《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蛙》以计划生育为题材,以农村为背景,是一个高度隐喻的乡土文学作品。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本文以《蛙》为例分析隐喻在表达情感和揭示主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边城》和《德伯家的苔丝》分别是两位“乡土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家沈从文和哈代的经典作品,两部小说所描绘的生活场景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小说中都有很强的音乐性和美术性。本文主要探讨两位作家是如何将其优美迷人的自然景观,鲜活生动的人物,严谨细密的结构等一起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充分领略到其独特的乡土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创作中,沈从文的作品独树一帜,显示出与其他乡土作家殊异的风格。沈从文作品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其中尤以湘西乡村社会为背景的小说系列最为动人,而其情感状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与苏童分别在《边城》与《河岸》中使用了河流意象。两代作家两部作品借助两条河流在情感交汇、思考能指与主题投射上形成了共同的契合点。沈从文和苏童倾注了对河流的深厚情愫,分别将湘西边地和江南泽国浓墨重彩,倾情描绘。由此,河流意象构成了探寻作家复杂创作心态与开掘作品内在精神维度的重要跳板。  相似文献   

10.
就文学的眼光看,在鲁迅和沈从文的创作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所看重的,仍是描写各自家乡一隅风俗人情的乡土作品系列。自从走入文坛后,沈从文就始终将笔力凝往于故土湘西,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故乡人民哀怨悲欢的作品,为此,他赢得了“乡土作家”的称誉。而鲁迅,作为乡土文学的首倡者和“引路人”,已被公认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开山祖。因此,从乡土文学的视角将鲁迅与沈从文作一番比较,应该是有价值的。深挚的乡情和悲悯的乡愁:鲁迅沈从文乡土文学的一个共同基调尽管鲁迅和沈从文在思想、文化、创作风格以及学识人…  相似文献   

11.
享有较高社会声望的士绅视地方风俗之培育、司法审判之公正、社会秩序之维护为自己众多职责的一部分。他们身体力行,或通过圣谕宣讲的劝说方式感化乡人,使他们遵循封建礼教;或结交官府、或直接调解地方纠纷以维护封建法律的公正公平;或由他们出面、或受官方委托组织地方团练,为维护清朝陕西地方的社会秩序,保护地方社会人民的安危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公共支出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的内在规定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地方政府发行公债是有其可行性。发行地方公债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发行地方公债已经具备一定可行条件,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但相关体制改革的深化、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市场体系改革的跟进,这些问题必将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3.
科尔沁土语是中国境内蒙古语方言、土语当中,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较特殊的一种土语。在其语音、词汇、语法各领域都表现出与标准语不同的一些特点。从语言接触看,这些特点的形成跟汉族人频繁接触,受到汉语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地方立法的制度设计上有许多不科学之处,地方立法实践中呈现出许多问题,比如立法权的平等性问题、授权立法的形式性问题、立法能力的有限性问题、重复立法和观赏性立法过多等。建议通过修改立法法等手段,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级市)以地方立法权,进一步扩大地方立法权限,建立地方性法律法规有效期制度和定期清理机制,并且明确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的范围和重点,以更好地发挥地方立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货币体系变迁,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契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除了重视国家的宏观政策作用外,还要重视本土企业的微观市场作用,以贸易和投资两条主要途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推行人民币计价贸易,以贸易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进而增强本国货币的影响力;以贸易为依托有顺序地拓宽人民币直接投资区域,并辅以人民币金融投资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可接受性。本土企业还应在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把握好与国家和其他微观主体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明清徽商参与了不少地方水利事业的兴修,无论是出于造福百姓还是为自身利益服务,这些水利工程也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反映了当时全国水利的概貌。对徽商参与地方水利契机的分析,结合主客观原因,试图论证自明末以后,地方民间的社会力量半自觉地参与政府行为的公共事业,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大地》三部曲中文版为例,探讨西人撰写的中国作品中人物话语的翻译问题。翻译不仅要译文正确,还要反映出作品中语者的社会地方特征和时代风貌,以达到真正的“信”。这是翻译的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朱子语类》记载的方俗口语词反映了当时语言的使用状况和古今汉语文白演变的概貌,其中因口语化表达或方言用语习惯等而产生有大量同一词义而词素、词序或结构不同的同义近义词群,如“交衮、夹界、两隔界头、两夹界处、半间半界、监界、鏖糟”、“浑沦、混沦、囫囵、儱侗、笼统”、“胡乱、胡 A胡 B、胡 A 乱 A、胡 A 乱 B”和“鹘突、胡涂、胡鹘突、含糊、含含糊糊”等,既体现了朱熹门人弟子的地域文化差异,又有当时口语和通语表达上的不同,反映了“言语意义←→语言意义”雅俗相融的价值取向和文白此消彼长动态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能力评估就是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地方政府在管理自身和治理社会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和力量进行衡量和评价的过程,是政府能力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地方政府能力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学者对地方政府能力进行了评估,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地方政府能力评估的主体还比较单一,评估内容和标准还不太统一,发展思路也有待明确。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领域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在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中尤为突出,成为继金融风险之后又一令人倍加关注的问题。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透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巨大威胁,使得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解决尤显迫切,从中长期来看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不失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