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本土文化影响深远,但最终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调和,形成中国化佛教。文章探讨了佛教与传统文化之内在天道观、道德观以及审美境界的区别,旨在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语言、文化具有身份建构的功能。文章对近二十年来西方语言、文化、身份三者关系的研究阶段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从语言、文化的视角介绍了身份概念、身份建构理论,并探讨了西方身份问题研究对国内身份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媒介、受众与权力:詹金斯的“融合文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探讨了美国著名媒介学者亨利.詹金斯的"融合文化"理论的来源、发展、特点和意义。文章认为,"融合文化"理论结合文化研究和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当代媒介融合、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媒介生产者与媒介消费者的权力博弈做出了全面的描述。媒介融合是中国学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试图通过对融合文化理论的评述推进学界的现有讨论,并澄清个别学者对詹金斯理论的误读。  相似文献   

4.
每种文化都蕴藏着人们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潜在公式,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不同民族文化交际者在语用习惯上的表达不同.文章主要从文化语境、上下文、交际情境及篇章语境等方面讨论了语境对语义的影响,并分析了它们与翻译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民族法文化的本土化、多元化与国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揭示了民族法文化本土化、多元化与国际化的时代特征,并对法文化发展走向作了探讨,进而说明中国民族法文化与世界法文化的早日接轨是时代的选择,也是中国实现法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儒辨”、“儒学的发展与演变”、“孔子、儒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三个方面对“儒”、“儒家”、“儒学”、“儒生”等概念进行了系统界说,对儒学的发展与演变及其坎坷的历史命运进行了具体分析。文章指出,儒学传统不能代表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是以儒家《易》学为主流的《易》文化传统;同时,还指出了这种文化传统的诸多特色和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决定性影响。文章还论证了孔子对中国《易》文化传统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建设市场营销文化的必要性 ;指出了社会主义市场营销文化应遵循的准则 ;说明了按市场主体与营销功能分类应包涵的营销文化内容 ;论及了建设市场营销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大量调查材料 ,论述了白族宗教三字名产生的原因和文化内涵 ,从姓名学上揭示了宋、元、明时期白族对佛教的信仰和当时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9.
清代常州府是江南文学家族的一大渊薮,在这些家族的身上有着一些类似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以文化为立族趣尚、家族文化成就丰厚,重视人才培养、家族科举发达,文化家族联姻、人才汇聚繁衍,文化艺术活动丰富、风雅成为家族标尚,妇学兴盛、母教突出等五个方面.文章以常州府恽氏、秦氏、刘氏、张氏等为中心,对这些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章参照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思想文化进程和余秋雨的理论文字,从文化的思考和意蕴的开掘、文化良知和健全人格的建构、仪式感的营造和诗性语言的锤炼等方面,阐释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征,对余秋雨研究做出了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11.
"哭、泣、啼、号"是一组常见的同义词,但并非浑然无别,而是同中有异,古往今来都有人对他们进行过辨析,但众说纷纭,讫无确说。通过考察,可以认为"哭"是哭泣的通称,古今皆然;"泣"是多泪之哭,多指小声或无声流泪之哭;"啼"是大声之哭;"号"是声言交杂之哭。  相似文献   

12.
《左传》与孔子《春秋》的关系,是学术史上一桩难以解决的公案。探讨《左传》的身世来历, 理清《左传》与《春秋》的关系,证明左丘明《左传》先于孔子《春秋》而成书,孔子《春秋》依据《左传》而撰 成,提出先《传》后《经》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3.
宋明"理学"作为我国文化思想史上一个特定的概念,其思想内涵在发展历程中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文章主要从"存天理,灭人欲"到"天理就是人欲"这一根本的思想转变入手,分析论述其转变的过程及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将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历史审美论统一起来,在历史观领域实现知、情、意,真、善、美的内在统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新时期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从历史哲学的视角来看,"三个代表"内蕴着真、善、美的内在要求,我党践行"三个代表"的行为本身也就是求真、求善、求美行为.在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三者的真正的统一,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当代的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既彰显了现代性之困境,又进一步推进了现代性。自由主义作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它自身蕴含着无法克服的矛盾,社群主义站在新的理论基础上试图克服甚至超越"现代性";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正是扬弃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实现人的真正自由与平等、解决现代性危机的一种积极的理论样式。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三个代表"和"三个文明"的内涵及联系,以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及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学术语,"深层意象"既指代崛起于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流派,又表示诗歌创作中用来表现诗人情感与意义内涵的意象,它还代表一种具有独特审美方式以及创作方式的诗学观.它有别于英美"意象派"的意象观.它认为,诗歌是通过意象刹那间渗透到无意识中去的艺术."深层意象"来自深邃黑暗的无意识心理;其诗歌往往表现独特的主题反映"孤独、黑暗"的深层心理.它要求诗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8.
庄子、卡夫卡与“文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战国时期道家的巨擘庄子与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奥地利天才的小说家卡夫卡都曾对“文明病”进行过揭批。他们是如何界定“文明病”并进而进行揭批的 ?时隔两千年 ,地距东西两端 ,这种揭批有何相同与不同 ?本文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了这些问题 ,并希望通过这种探讨给人们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9.
在韩非之前,“法”、“术”、“势”并非孤立,这在先秦典籍中多有反映。通过对比荀子与韩非关于“法”、“术”、“势”的思想,发现:荀子以“法”为“治之用”,韩非以“法”为“治之体”;荀子突出“术”之价值理性,韩非彰显“术”之工具理性;荀子重“人设之势”,韩非则重“自然之势”。荀子将“法”、“术”、“势”进行了道德化的改造,而韩非则整合“法”、“术”、“势”,完成了法家学说的系统化。  相似文献   

20.
"一国两制"构想为我国在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为今后解决台湾问题、尽快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指明了方向."一国两制"不仅是祖国和平统一的行动纲领,而且又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和平统一的具体方案.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方面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强,形成了"九二"共识,两岸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和呼声更加迫切.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深深地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植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这就是中国必须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