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 湘西,曾是一块革命的土地.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红旗曾飘扬在这里的山山岭岭;土地革命时期,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曾以这里的永顺、大庸、桑植、龙山等县为中心,建立起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又席卷了整个土乡苗寨.本文拟就抗战时期,革命知识分子在恢复和发展党的地方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建立发展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个方面所作的贡献略加回顾,这对于今天在“四化”建设、振兴湘西中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西是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永顺、龙山、桑植、大庸等县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红军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火种,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史实。这些都是革命的宝贵财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教材。为了发扬红率的光荣传统,我们系统地开展了抢救性的调查工作,重点在桑植、永顺、大庸、龙山、沙溪等县沿着红军活动的地域、路线,跋山涉水,一村村,一寨寨调查核实。现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在湘西活动的调查情况概述如下。广泛开展武装斗争策应中央主力红…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但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山东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处在封建土地制度的严重剥削下,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广大贫雇农、中农饱受无地和少地的痛苦,生活饥寒交迫,无力抗战。如胶县北部的胶北、胶莱、丰隆三个区,只有六户大地主,就占有土地三千余亩,每村租地的佃户达百分之八十。莒南、沂蒙、泰山区、鲁山区有租佃关系的村子都在百分之八十以至九十以上。地主富农以苛重的地租残酷地剥削农民、  相似文献   

4.
试论大革命时期邓演达对农民问题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国民党左派,邓演达对中国农民问题在理论上有重要建树:较早论证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将农民要求解放土地的呼声与国民革命的成败联系在一起,而给予充分肯定;热情赞扬农民推翻乡封建政权、建立自己革命武装的行动;认为对农民运动的态度,是真革命、假革命。不革命、反革命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我党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政策。开始执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后期向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但由于党处于幼年时期,并犯了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使党向没收地主土地政策的转变遭到夭折。党在这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对我党土地政策的发展起着很大作用,因此,有进行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转变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一重要举措符合全民族共同抗战的需要,同时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转变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一重要举措符合全民族共同抗战的需要,同时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土地问题和农民运动,是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基础,并且决定着这一革命的民族特点。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农民为消灭地主大地产制和为消灭墨西哥反动专制政治制度的斗争.研究这个问题,对于阐明墨西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农民起义军在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和教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1821年墨西哥独立之后,土地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由于确立了“土生白人”的统治,殖民地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带有封建经济特征的大庄园制仍在盛行.地主和教会  相似文献   

9.
珠海三角洲是我国农业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直至解放前,其土地占有关系仍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突出表现为地主对沙田的集中占有和多层剥削。官僚地主为了控制沙田,实行了集团占有和层层占有的方式,共同瓜分农民劳动成果,从而极大地加重了农民负担。  相似文献   

10.
改革封建的土地制度,合理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也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路线,就是要消灭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有两种方式,一是实行彻底的土地革命,即采用暴力手段,没收地主的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一是实行和平的土地改革,即由政府发行土地公债,征购地主的超额土地,通过赎买来改变封建土地关系,实现“耕者有其田”。中国的土地问题最后是通过暴力手段即没收地主的土地将其分配给农民的方式解决的。但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有过和平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设想并作过具体尝试。为了有助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国民革命思想是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倡导、被主张革命的国民党左派原则采纳、并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新型民主革命思想。从农民是中国国民的主体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出发,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一度将国民革命直接等同于农民革命;在国民革命的高潮中,以农民革命为中心的国民革命思想流变为贫农革命思想,发生了革命对象、内容、性质和目的的变化,革命的目标由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为主转变为以消灭封建地主阶级、消除剥削压迫为主,革命的阵地回转为广大的乡土社会内部,革命的性质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化;贫农革命思想使社会的兴奋点集中在有土地财产的地主富农与无土地财产的贫下中农的阶级斗争方面,苏维埃性质的土地革命思想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2.
旧中国土地占有制度极端不合理:百分之五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土地;广大贫农雇农无地或占有少量的土地。在封建土地占有制度下,广大农民受着地租、高利贷、商业资本、苛捐杂税及其他超经济的残酷剥削,长年从事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  相似文献   

13.
刘绍南     
刘绍南(1903—1928),又名自棠,洪湖市戴家场土地沟人。虽出生地主家庭,但自幼同情民众疾苦。颇具胆识,少年曾撰有《蠢虫录》,揭露涂大渭、刘斗生等湖霸仗势欺人的罪恶行径,深得师友称赞,纷纷抄录广为散发;迫使刘斗生将强占的百余亩湖田退还原主,涂大渭设宴请“此等少年文士,价首思改”。1920年春,刘绍南考入董必武、陈潭秋等创办的共进中学,逐渐接受革命思想,走上革命道路,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回乡开展农民运动。他邀集进步青年彭国材、涂位云、李德珍、贺家淇(贺闯)等,走乡串户宣传革命思想,启发农民觉悟…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来的学术研究表明,民国时期地主、富农占有的土地,一般情况下不超过60%,土地集中程度并不十分严重。地权分配总体趋向分散,地权变化存在地区和时段差异,土地占有的非农民性程度加强。  相似文献   

15.
五十年前,正当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蓬勃兴起的时候,当时党内以陈独秀为头子的右倾机会主义者,站在反动的地主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对它横加指责,大泼冷水,刮起一阵“糟得很”的黑风。他们恶毒地攻击和污蔑农民的革命造反行动“太过分了”,革命农民是所谓“痞子”,农民运动是所谓“痞子运动”、“惰农运动”等等,妄图把方兴未艾的农民运动这个革命的新生事物扼杀在摇篮里。为了回击机会主义的种种奇谈怪论,毛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党富农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富农约占农村人口的百分之五左右,一般占有较多的土地、耕畜、农具,他们大多有一部分土地出租,又放高利贷,带有半封建性质。他们以剥削农民的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同时自己也参加劳动,在这一点上,它又属于农民的一部分。因此,在一定时期,他们会同农民群众一道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在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中可能中立。但革命发展对他们不利或革命力量不够强大时,他也可能站在地主一边反对革命。中国共产党根据富农的阶级特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革命任务的不同和斗争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对富农的政策。总的来说,在…  相似文献   

17.
<正> 明清年间湖南与湖北一样被称为“楚”,湖南被称为“湘”还是后起之事.但因本文讨论的范围局限在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之内,故而只用“湘”,不用“楚”,以免读者在地理概念上一时无所适从.明代湘西土家族地区属永顺土司保靖土司桑植土司管辖,苗族地区则属辰州府(府治沅陵)管辖.清初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主要在永顺府,永顺府辖有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四县,后来永顺又划出一部分成为古丈坪厅,即今古丈县.苗族主要在辰州府,具体所在为永绥厅(今花垣)、乾州厅(今吉首)、凤凰厅和古丈坪厅南部.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苏北农民土地短缺是由官僚、地主、商人对土地的大规模兼并和沉重的人口压力造成的。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主要依靠自身劳动力,年复一年地以落后的耕作方式进行生产。在沉重的地租剥削下,处于入不敷出的艰窘境地。由于土地短缺,特别是土地占有不平衡与人口压力的双重作用,将农民推出家门,迫使他们走上离村之路。  相似文献   

19.
封建地主经济,基本上是属于自然经济的范围,这种经济,无论在其组成方式上或在其经营方式上,都有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就决定着封建社会各个时代的经济形态必有某种不同之处。自西汉末年及东汉初年开始,封建地主已经进入一种比较完备的自然经济状态。这种经济有下列几种特点: 一、地主占有较为辽阔的整段土地,使用着主要是“注于家籍”或与此相近的僮仆、或等同于僮仆地位的佃农进行生产。而地主居住的地方和他所占有的土地的所在,一般说都在一块,不相分离。二、地主在他的土地上,除了经营着农业生产外,还经营着各种各样的生产,如蔬  相似文献   

20.
研究古代农民问题的传统视角是从地主和农民的阶级冲突层面分析农民破产、流亡的原因,对土地、赋役制度的缺陷注意不够.汉唐时代个体农民的普遍性是国家授田制的实施结果,无论是在授田,还是在占田、均田的名义之下,农民在本质上都是国家的课役农,都依附于国家;而以丁身定额征收田税、赋役的制度则加速了自耕农的破产,使农民由国家课役农转变为地主依附民,是赋役制度的缺陷使农民走上破产、流亡以至于揭竿起义之路的第一动因.两税法部分地舍人而税地,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弱化,也放弃了用行政手段调整土地占有状态的努力,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农民与地主的冲突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