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后20年袁枚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后20年学界是袁枚研究史上的丰收期,有关袁枚研究的种种课题均获得了全面的探讨和深入的开拓。生平研究上,《袁枚年谱》考释详明而持说公允,超迈前贤。随园诗学诗作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尤其是对“性灵说”“源”与“流”的深细探讨,创获甚多。而《性灵派研究》对整个性灵诗人群的全面、系统描述,可说是本期袁枚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相似文献   

2.
读《随园诗话》,我感受最深的是袁枚那种对诗的高度热情。不,那简直是一种狂热,一种嗜诗如命的狂热。“余闻人佳句,即录入《诗话》,并不知是谁何之作。”“余出门归,必录人佳句,以壮行色。”他从随园担粪者的话语中汲取灵感,从村童野僧的言笑中孕育诗情。对于在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3.
传统诗学认为诗分唐、宋,针对这个问题,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反对诗分唐宋,他认为诗歌,"宜厚宜薄,惟以妙为主","妙"即"性灵"。袁枚以"性灵说"作为评判诗歌的标准,这是一条新的道路,一个新的天地,他的诗学观使诗人创作道路得以解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食单》是一本在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诸方面都独具特色的食谱 ,其写作风格亦显示出与作者“性灵论”诗说相通的审美追求和独创的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5.
在清乾隆时代,袁枚(1716—1798)是一位“一编早定千秋业,片语能生四海春”(《随园诗话》补遗卷八,席佩兰见赠诗,下简称《诗话》)、享有五十年盛名的文坛领袖人物。可惜的是,长期以来,有的研究者特别注意他生平的某些表象,认为:袁枚是一位风流才子,优游林泉,“过了五十多年的清狂自在的享乐生活”。其生活、思想、创作,流于“庸俗、浮滑”。(参见米治国等《元明清诗文选》第118页、《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五卷《袁枚》)有的则更具体指出:“根本缺点在于缺乏社会现实内容”,“只是一种运用自如的消遣,一种剔透玲珑的‘盛世’点缀”(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册)。因此,应该进一步对袁枚作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从其人生道路、生活爱好、理论开拓与诗文创新等方面,提出初步探索的意见,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杨万里开创了一代“诚斋体”,创作了4200多首独出机杼的“新体诗”<元欧阳玄:《罗舜美诗序》评诚斋诗),前人周必大、陆游,今人钱钟书、周汝昌等大家对他都有“至公”的“议论”,但对他的诗论却至今还未作深入系统的分析。其实,“诚斋生平论诗最多”,“最多妙语”(明贺裳:《载酒园诗话》卷5)。他的诗论既表明了他作诗的美学趣尚,又是“诚斋体”形成的理论宣言,对明代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的“独抒性灵”,特别是清代袁枚的“性灵说”都产生过很大影响。研究“诚斋体”不可不重视他的诗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袁枚《随园诗话》的长篇形式与乾隆盛世全社会作诗的对应关系,袁枚"性灵"诗观的非理论形态,袁枚早达早退的生活方式与乾嘉诗学、考据学各成专门之学的因果关系,中国女性被其"整体"地推上诗坛等几个方面,对《随园诗话》这一部人尽皆知的名著之实质,重新进行了诠释,而诗话与诗说二体的区别,也在乾隆盛世诗学的繁荣中为人所更易见。  相似文献   

8.
袁枚本着"宁滥勿遗"的原则,有意识地随地域、随人物身份进行他《随园诗话》中的诗歌收集工作.尽管袁枚选诗时要"宁滥勿遗",但他的"滥"并非指随意妄为.在随心所欲进行收集的时候,诗的审美要求是他不曾逾越的那个"矩".具体而论,袁枚对"宁滥勿遗"有着特定的要求.同时,他的选录标准是"味尽酸咸只要鲜".就诗话所录之诗具体而论,"鲜"由下列多个标准构成:一为清真;二为趣;三为新.  相似文献   

9.
袁枚的诗集中包含大量的写景诗,这些诗歌语言浅易、形式多样,融画意才情为一体,深深烙刻着他的“性灵说”的印痕。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本文分别从意象的“灵”与“动”两个方面来分析袁枚的写景诗.旨在展示袁枚写景诗的灵动之趣。  相似文献   

10.
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他灵性说的诗歌理论,倡导诗歌创作既具性情,又富灵机,备受称许。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情感发自内心,没有一种忧愁叹惋的心情,就写不出凄楚缠绵的诗来。这道理当然是对的。  相似文献   

11.
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久知其名,而未得一读。曾有许多文章提及此书。比如,郑逸梅《掌故小札》谈陈石遗一文就是。陈石遗是清末大诗人、大名士。他也有钱,讲究吃喝。郑文说,陈氏“家有良庖”,做得几种特异好菜,“客有饫之者,谓《随园食单》不能专美于前也”。这么一说,似乎《随园食单》是专谈佳肴美味的。其实不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了此书,我当即买来一读。谁要是喜读闲书又喜尝美味,我建议他也读一读。这是清代袁枚写的一个食谱。袁枚字子才,倒是可以颠倒此字,称他为才子。是的,大才子,大诗人,大名家,也是大吃家。他是杭州人,青年即中进士,入翰林院。本来是前程无限。他有名士派头,没弄好,外放到江宁(现南京)当了几年县官,后来不干了,就在南京定居著书。因为他是名人,各地有人邀请,请玩,请吃。他又乐  相似文献   

12.
名人也是凡人。象凡人一样,黄庭坚一生也做过很多梦,有的他还借诗的形式记录下来了。对黄庭坚的这些记梦诗,前人评论多有歪曲贬抑。如薛雪、袁枚评《六月十七日昼寝》时,一个说:“马枯萁喧午梦,尤觉骇人。”(《一瓢诗话》)另一个说:“落笔太狠,便无意致。”(《随园诗话》)黄庭坚的记梦待,后人在编其诗选时几乎都成了座上客。其中偿其人口的有:红尘席帽乌靴巴,想见沧洲白鸟双。马枯其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六月十七日昼寝》)柿叶铺庭红颗秋,薰炉沉水度衣篝,松风梦与故人遇,同驾飞鸿跨九州。(《睡起》)小黠大痴螳…  相似文献   

13.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收录了很多自然、流丽、极具个性的少儿诗作,表现了他对儿童文学的高度重视。这些诗作与袁枚独出机抒的"性灵说"的主张吻合。袁枚一生都激赏少作,使得天资聪慧的少儿作品得以留存,为后人研究儿童文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陈文述论     
在乾嘉之际诗坛上 ,陈文述是袁枚的忠实追随者 ,二人之间的联系是以深层文化内涵为纽带而建立的。陈文述对袁枚的追随体现了“性灵”说的地域文化性 ,表明“性灵”思潮并未随袁枚去世而消歇 ;他对袁氏性灵特色的保持与新的时代氛围之间的不和谐 ,则显示了袁枚“性灵”论的先天不足 ;而他继袁枚之后对女性诗人的表彰推举 ,则成为女性在文学领域继续开拓的有力促动  相似文献   

15.
张问陶,号船山,四川遂宁人,是清代乾嘉年间继袁枚而起的性灵派中坚。乾嘉年间,袁枚执诗坛牛耳,力主性灵,反对格调和考据,有摧陷廓清之功。但随园是博学才子,理论建树甚大,然创作成就不孚。继之而起的船山是艺术通才,一生创作了四千多首诗歌,又精通书法和绘画,因此他的文艺见解不象袁枚多从思想中来,而是多从艺术创造的实践中来,故比随园更慧眼独具,更真切精辟,值得我们很好地总结和借鉴。但船山不同于随园有《随园诗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诗坛,钱谦益以两朝元老的领袖资格执掌牛耳,黄宗羲“四海宗盟五十年”,应该是当时实际情况的概括。接着康熙年间,王士禛主持风雅,神韵说笼罩近百年,被尊为清代第一诗人。士稹少年时就为谦益所称赏,评论过他的诗,给他的诗集作序,因谦益的揄扬,士祯逐步成为康熙时期诗坛领袖。袁枚说:“王阮亭尚书未遇之时,受知于先达某(指  相似文献   

17.
袁枚是名列乾嘉三大家之首,为性灵派之领袖。袁枚论诗,注重“性灵”,也极其强调诗人的天分。本文从袁枚与公安派性灵之分野、袁枚的诗才论、袁枚论诗才中的灵感、才与学、识的关系等方面剖析袁枚的诗才论,从另一个侧面探讨性灵说。  相似文献   

18.
诗人袁枚,是清代乾隆年间诗坛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因他不但有较为进步的诗歌理论“性灵说”,且有大量能体现这一理论的诗歌创作。清代姚鼐在《袁随园先生墓志铭并序》一文中对袁枚诗文风靡一时的状况作了这样介绍:“(枚)为诗多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效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清史稿·袁枚传》和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相似文献   

19.
袁枚与广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中叶的著名诗人,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但其创作成就和影响,实在二人之上。 袁枚平生事业的起点,是广西巡抚金鉷的荐引。乾隆元年(1736),袁枚来探望在广西巡抚幕中的叔父袁鸿,时年二十一岁。由于“家徒四壁,日用艰难”①,父亲只能给他二两银子作路费,托柴东升带他到江西高安府署,又借银十二两,只身坐倒划船进广西,历尽饥寒,于端午前一日到达桂林。但袁鸿官运不佳,旅桂三十年还只是个幕僚,深感没有出路,因而一见袁枚,便怫然大怒道:“汝不该来!”弄得他惶恐无措。不料次日引见巡抚,金鉷看到袁枚“长身鹤立,广颡丰下,齿如编贝,声若洪钟”②,不禁暗暗称奇。恰好此时有人  相似文献   

20.
有人问袁枚,清朝诗歌中谁写得最好呢?袁枚反问他,《诗经》有300多篇文章,你以为哪篇最好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袁枚于是对他说:“诗如天生花卉,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诗歌正如不同季节里五颜六色的花儿一样,各有其妖娆的姿态。所谓各花八各眼,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只要诗歌的音韵情趣“能动人心目”的,就是好诗,无所谓第一第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