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读李普     
新华通讯社前副社长、资深老记者李普先生,可谓当今文化名人。早在1949年金素之际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他的那篇传世名篇《开国大典》遐迩闻名,不胫而走,时值天翻地覆式的新时代到来之际,瞬时即倾倒了不少读者。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笔者也曾间断地而又经常地拜读过他的一些华章佳作,至今仍感念在怀,不敢忘却。  相似文献   

2.
论李璮     
<正> 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三月,蒙古汉军万户、益都行省、江淮大都督李璮举兵反元,不久攻克济南,势力波及大半个山东。为镇压李璮,蒙古汗廷几乎动用了全国的兵力,费时近半年,至七月李璮被杀,叛乱平息。史称“李璮之乱”。在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处于主导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少数民族中央政权与汉族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和斗争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而“李璮之乱”正是这类现象中的一个典型事例。本文拟将李璮其人及其活动放到上述的历史条件之中作一具体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郑奇志 《理论界》2008,(11):1-1,F0002
阅读《李荒文选》,有多篇论述艰苦奋斗的文章。如《艰苦奋斗没有过时》、《还得要艰苦奋斗》、《永远要讲艰苦奋斗》、《关键在领导》、《艰苦奋斗内容是发展变化的》、《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问题》、《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与整体观念》等。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有关“李杜优劣论”的话题中,祝允明是把“扬李抑杜论”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的人物。他的相关言论是整个杜诗学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但目前却基本上处于被遗忘或缺失的状态。详细介绍和评判祝氏的言论,无论对于研究李杜诗学本身,还是了解祝氏的诗学思想及明代诗歌的发展思潮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觏的咏物诗 ,并非单纯为咏物而咏物 ,而是运用比兴 ,别有寄托 ,融议论于形象描写之中。或以物拟人 ,或借题发挥 ,往往灵光四射 ,寄慨遥深 ,余音袅袅 ,耐人寻味。李觏不愧是宋代咏物诗创作的高手。  相似文献   

6.
论李觏的咏史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觏的咏史诗,并非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与现实政治紧密相连,渗透了诗人沉重的忧患意识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其旨在康国济民,为北宋统治者提供殷鉴。  相似文献   

7.
计划单列是改革以后的新事物,到现在不过五年.对计划单列究竟应当作什么样的评价,意见不一.肯定者有之,持否定态度者的有之,各有理由.《江汉论坛》开展这方面的讨论很有必要,下面阐述是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8.
也论曹操     
曹操是中国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五十年代,郭沫若曾为其翻案,在学术界引起一番争鸣。近年来,又有学者旧话重提,发表不少卓见。对此,笔者也不揣浅陋,谨呈拙见以求就教于方雅。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祖曹腾为汉宫中常寺,历顺、桓、灵三朝,封费亭侯,迁大长秋,是东汉末年权势显赫的大宦官。父曹嵩为腾养子,曾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和太尉,是桓灵两代权倾朝野的大官。出身在这样家庭的曹操,二十岁即举孝廉为郎,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等职。  相似文献   

9.
也论老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是我国古代一位重要的哲学家。《老子》一书的作者究竟是谁,汉初的司马迁已说不清楚。从《老子》的思想内容看,应是战国初期的作品。它的成书年代,大致在孔(丘)墨(翟)之后,庄(周)惠(施)之前。 照我看来,《老子》作者是没落奴隶主贵族的代言人。他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最先出现的、也是影响很大的一个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在老子思想中,虽然有一些无神论的倾向和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但不能改变其体系的客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性质。  相似文献   

10.
素有“海东朱子”之称的朝鲜李朝大儒李退溪对朱子之心性论,不仅给予详尽之诠释,且有较重要之发挥与创造。这种发挥与创造依据朱子而又不同于朱子,是对朱子学的发展。他提出的别具特色的性情理气互发说,极大地丰富、完善和发展了朱子的心性情理论。在儒学史上应有重要之位置。退溪对心的工夫义给予了特别的发挥,由于他对心之工夫义特别重视,有人把其哲学概括为“敬”的哲学,这种概括,只能从心的工夫义上理解才有意义。退溪论性情侧重分别,他提出了性情发动分属理气之“分开说”,并从五个方面加以论证,这是他依据朱子而又超越朱子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作为明嘉靖年间著名的曲学家,李开先的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戏曲功能方面,他认为戏曲是抒发悲涕慷慨抑郁不平之衷的工具,对戏曲功利观不无匡正;在戏曲本体论方面,他认为戏曲源远流长,南北有别,文辞尚俗,崇尚金元,对戏曲本色论有推波助澜之功;在戏曲演出上,重视演员、乐工、伴奏乐器对戏曲表演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强调场上之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李晬光的《芝峰类说》(文章部)对文学的审视与批评,含纳了诗文创作理论、鉴赏理论、批评理论等各个方面。应力图从他的以“自然”、“真美”为准的本体论出发,从他的有关“感物自得论”、“创作构思论”、“自然情感表现论”、“审美鉴赏批评论”、“时代风貌论”等五个方面逐一揭示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3.
:朱子以《大学》确立其实践工夫理论 ,自“格物穷理”下手以求“致知”之完成。其理论虽同于伊川之宗旨 ,但立论更为完备 ,且特别强调内外并进之过程。在李珥哲学系统里格物论是其修养论之先行工夫。他的格物论大抵承袭了朱子之学。但在格物方法上 ,比朱子更为重视明道的体认方法和孟子的“存心”之道 ,而且还十分强调后者  相似文献   

14.
在朝鲜哲学、文学研究领域,都公认为李睟光是朝鲜17世纪实学思想的奠基人,其中选取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逐一地予以商榷,并认为李睟光的这种"实学思想"是在对"性理学"的批判与否定中建立起来的.根据李睟光对自己学问观--"性理上说"的概括与总结的相关资料,来求证李睟光的哲学思想不但没有对"性理学"作出过批判,而且是"终生操守"性理学"观,所以李睟光的哲学思想依然属于宋明性理学的范畴而非"实学"思想范畴.  相似文献   

15.
“治国之实 ,本于财用”这是李觏治国构想的前提 ;“守国之度 ,必重教化”这是李觏治国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法治国 ,礼刑并用 ,这是李觏治国构想的核心。以此为切入点 ,对李觏的治国构想加以系统的整理 ,以期推动学界对李觏思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6.
17.
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长之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批评家。他一方面强调“感情的批评主义”,认为文学批评始终要以感情为中心来进行;另一方面,对情感的张扬并没有妨碍他理智的发挥。在他看来,文学批评永远应该是感情和理智的起伏。因此,李长之既不属于感悟印象批评一派,也不属于理性价值判断一派,而是在感性与理性两者之间寻求一种结合,进而达到对二者的综合与超越。无疑,这种批评观对现代文学批评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顒,字中孚,时人尊称为二曲先生。1627年(明天启七年)生于陕西省周至县,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农历四月十五日老死于原籍土室之中。他中年以后,曾东游东辅、南游湖襄、直下江苏,主讲于关中书院,广泛地进行讲学结友活动,与亡明遗老名士公开倡言“会讲切磋,复兴东林遗绪”,振兴廉耻节操,唤醒忠君爱国之心。四十七岁以后,两次坚辞清政府的“山林隐逸”、“海内真儒”之征;七十七岁时,又以垂暮之年,坚决拒绝康熙西巡陕西时的亲自诏见,被顾炎武誉为“吾道所倚为长城,同人所望为北斗”,“立节冠清流。……独行长千  相似文献   

19.
也论客家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也论客家精神张应斌近几百年来,客家已逐步成为推动中国进步、东南亚发展,乃至影响文明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客家民系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精神风貌,日益引起世界有关研究界的注目。但是,目前人们对什么是客家精神,却因理解不同而众说纷纭。有的理解为政治激情,说“没有...  相似文献   

20.
也论公民意识陈治国徐中起“公民意识”的谈论听过不少,登于报刊杂志的文章也不鲜见。但是,多数谈论公民意识,只注意提高老百姓的公民意识,似乎公民意识与为官者无关。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不过,《光明日报》1996年8月14日第一版面刊登的报道———《精神文明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