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两种文化精神存在着某些内在的文化精神价值的关联。这种文化精神就体现在对一种更高的公平和更合理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一种对平等世界的价值诉求和渴望,其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中被表述为"大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体现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关联的存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篇章,推动和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
《浮士德》整部作品围绕浮士德对自我生命意义和人类理想的探索与追求,寄寓了歌德对于个体生命和社会时代的深切思考。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浮士德》以其卓越的思想性完成了对个体的诗性超越,成为了人类精神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所表现出的一种集价值追求、执政意识、职责目标、政治品格于一体的执政精神。党执政"赶考"离不开发扬"赶考"精神和遵守党的纪律。"赶考"精神是力量支撑,党的纪律是制胜法宝;"赶考"精神是"动力之帆",政治纪律是"方向之盘","风帆"提供精神动力,"罗盘"指引政治方向,二者都服务于执政兴国的伟大事业。"赶考"精神重在坚持;党的纪律贵在践行,两者的合力才是党执政"赶考"的力量倍增器。  相似文献   

4.
论浮士德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联系《浮士德》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歌德的思想,分析了浮士德精神的核心和实质———行动哲学与创造意志,以及这一精神的意义和局限性,希望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孔子仁学的精神具有多方面的表现,"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公精神、修齐治平的奋斗精神是其最基本的内容,它集中反映了仁学所特有的对人生、社会和政治道德理想追求的内涵,凸显了道德理想主义的精神特质。孔子仁学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是历史的凝聚与沉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在金钱销蛀理想、迷信颠覆信仰的当下,赓续孔子仁学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发掘其引领社会生活的精神价值,可以矫正与重树当代社会的理想信仰,为民族复兴的大业提供厚实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道德具有精神生活、实践生活、"可能的生活"的特性,因而公民道德教育既要直面现实的"生活世界",又要追求"可能生活"的道德理想。公民只有在道德的灵光、教育的指引以及制度化规则的多重规约下,才能创造完美的人生,走向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云慧霞 《云梦学刊》2007,28(3):28-31
宗白华对于中国审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是与其对歌德的研究相结合的。面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问题,他试图从歌德的人生及作品中寻找解决的办法。歌德或曰浮士德精神就是个体生命向宇宙社会作无限追求的孜孜不倦的精神,而艺术和审美则被作为个体完满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中介,成为近代人心灵生活的归宿和内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当代青年的道德生活已从中心退居边缘。在无法挽回中心的边缘生活中 ,在已有的道德规范逐渐失效的情况下 ,如何重新思考当代人的精神生活状况是当代道德建设的主题。人类道德生活的主导线是灵魂与肉体的斗争史 ,不是灵魂战胜肉体 ,就是肉体战胜灵魂 ;但自从“人猿相揖别”以来 ,高尚的生活始终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理想。高尚的生活是在自我修养中不断升华而成 ,自我修养是重新振拔当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精神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既是一种理想目标,又是人们在追求这一目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它是人们信仰体系、知识水平、道德素质和职业态度的综合反映。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我们需要的是全面的社会主义精神,即经济领域讲究效率原则,政治领域讲究公平原则,文化领域讲究个性原则;而理性原则是效率、政治、个性三个原则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宋扬 《北方论丛》2010,(4):29-32
"性灵说"理论主张"独抒性灵",强调"真"、"趣"、"淡",认为这是"真性灵"的体现.迟子建等当代作家在性灵烛照下,把自己的精神感悟熔铸在艺术实践中,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一种方式,把心底的祝福,悲悯的大爱表现为灵与性的文学实践;在现代文化场域中,对生活的所有命题进行思考,在其中获得真正活泛而深刻的精神感悟,作品也因此具有更多的文学价值和新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杜娟 《河北学刊》2005,25(2):127-131
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是"间性"关系的诉求之一,文学的意义可以在文本之间的交往对话中予以呈现,不同文 本之间可以互为他者,于一个共生的平台凸显各自的文本意义。就美学意义而言,《红楼梦》与《浮士德》都是包孕着形而 上终极意义的人生悲剧,浮士德与贾宝玉都以肉的解体实现了生活的最高意义,证实了现实人生中对情感世界或理性精 神的永恒追求,体现了灵对肉的超越本质。当处于灵肉相搏的困境时,二者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话语形式,这个困境对宝 玉来说是奇与正的二元悖反,对于浮士德来说则是自由灵魂和自然欲求之间的两难选择。就文本的现象层面而言,前者 体现了清纯柔弱的"女儿情结",后者彰显的是成熟有力的男子汉精神。前者留恋于静止的空间,敌视时间的变化:后者 追索于时间的隧道,拒绝空间的驻留。二者都以各自的精神理念,于灵与肉之间互斥而又互补的巨大张力中证实人类对 情感世界或理性精神的永恒追求,显示人类文化的共通本质。  相似文献   

12.
葛荣晋 《社会科学战线》2012,(3):217-222,0,6
针对当代社会物质生活大幅度提高而人的快乐指数却在大幅度下落这一现实问题,从哲学价值观高度看,快乐是一种人生价值的选择。只有选择儒家的"君子谋道不谋食"的价值观,即人的一生所追求的主要是构建精神生活家园而不是贪恋物欲和感官刺激的物质生活家园,才能获得真正的人间快乐。在构建物质生活家园上,儒家的"减担法",实际上是一种"减私欲"的"减法哲学"。在构建精神生活家园上,不论是"人乐"还是"天乐",都是一种人生境界不断提升的"加法哲学"。人的精神生活越丰富,心灵越虚静冷淡,快乐指数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13.
韩丹 《重庆社会科学》2012,(10):111-113
城市精神是城市人城市归属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认同。增强城市精神功用。对引导在这个城市生活着的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从追求物质生活到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和生活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绚丽多彩的侠义叙事,表达出一种以自由为导向的美学精神。它以口头和书写为传播途径,以侠义故事为表达内容,以侠义精神为弘扬目标,细心呵护着植根于人性深处的自由理念。"侠""义"和"江湖",共同构成了侠义叙事中最核心的文化象征符号。"侠义道"所蕴含的伦理追求与审美品格,体现了广泛的民间向往与正义诉求。侠义叙事中呈现出来的神秘的可能世界,是另一个维度的生活世界,是未来美学建设的基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万芬 《南方论刊》2015,(1):64-66
自杀是近年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度关注孩子们精神健康是热点的社会问题。孩子们精神缺氧是因理想信仰缺失、知行脱节、精神和文化生活得不到重视使然。为孩子们"充电造氧",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三位一体,责无旁贷。父母要竭尽全力学做孩子的精神领袖,老师要不遗余力乐当孩子们的精神导师,社会各方要形成合力建造孩子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伍尔夫是一位充满实验精神的小说家,她追求小说艺术的革新,把音乐当成文学的"理想自我",追求小说的音乐本体性.她把音乐的本体因素引入小说中,运用音乐音响表现人物的情感,追求音乐语言的抽象性、含混性,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小说创作领域.伍尔夫对小说音乐本体性的追求得益于她独特的生活阅历,也离不开现代社会环境对她的熏陶.  相似文献   

17.
宋志明 《河北学刊》2007,27(2):22-26
儒学既有与现代社会生活相抵触的方面,也有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方面。儒学经过现代转化之后,仍将可以获得广阔的发展前景。儒学现代走向的一个向度是现代性,它可以同市场经济兼容,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个向度是民族精神,它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设计了求真、求善、求美、成圣、合群这样一些总体的目标,并且为实现这些目标提出了多种具体的价值理念。在今天,这些理念对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仍可发挥积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本期“每期一题”从提升城市精神内涵、增强城市精神功用、扩大城市精神效应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追求理想是人的存在的本质特征。由于承载主体的不同,理想表现为"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两种类型。由于承载主体上的重大不同,使得二者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关系。"个人理想"是安顿个体生命的超越性价值追求,"共同理想"是社会共同体的"集体梦想",在二者关系上,既不能以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以后者代替前者。真正的"共同理想",必然是既容纳"个人理想",为"个人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创造必要条件,同时又使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和谐和团结成为可能的价值追求。在这里,"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既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实现了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20.
论哲学境界的精神旨趣与当代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哲学的主题。哲学从其内在的本性而言, 是对人的本性把握的理论表达。对人的本性的全面性与历史性理解, 必然会得出人是境界性存在的结论。哲学作为“形而上”的理论反思方式, 必然要构建表达人的本性的哲学境界。哲学境界体现着人对理想的追求, 对价值的确认, 对意义的构建。哲学境界的精神旨趣既体现为人对外在世界的否定性超越, 又体现为人向人的世界的历史生成, 印证着人对人的精神层级与品位的不懈追求。哲学境界的精神旨趣表明人对自身存在性质、生活价值与人的更高境界的追求的理解程度, 是对人所生活与创造的意义世界的不断开掘, 是对人的内在生活底蕴的不断丰富。哲学境界及其精神旨趣贴切地表现了人的本性的超越性、理想性、批判性的追求, 进而充分地体现出哲学的自身特性与魅力。因此, 哲学境界及其精神旨趣在当代的历史条件下承载着重大的使命, 彰显出哲学的永恒感召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